教师要善待来自学生问“问题”的信号

时间:2022-07-25 07:52:10

教师要善待来自学生问“问题”的信号

初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的发问.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会遇到学生问问题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意识”.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就是学生所问的“问题”的背后是否折射出一些内在信号,我们的教法、学法是否存在问题.对此信号的审视,方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也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一、信号之一: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问问题

从表层上看,学生没有问题主动提出,老师在课堂上看上去已经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也有了好的效果,但这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而且一个再好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不可能没有问题,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情况:

1.折射出学生的习惯

学生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他们认为遇到的问题会自己留着,反正会有老师在课堂上集中统一讲解问题的,故就不用问问题了;学生缺乏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现在的学生普遍个性较强,比较“自我”,但又缺少独立钻研问题的习惯,一有问题轻易的放开,不会把自己的问题抛出来,寻找同学共同研讨、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心理的问题,怕所问的问题太幼稚被同学嘲笑,也可能怕老是问问题而被同学说笨,也可能认为所问问题太深或太偏而被视为异类,因此会难为情,不好意思,特别是现在的年轻学生在异性面前都会把面子看得很重,会觉得丢人.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就要协助学生形成问问题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检查学生的学习,发现他们的问题,先自己主动去帮他们解决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来问自己问题;先叫一两个成绩好的学生当面帮成绩后进的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叫成绩差的去问成绩好的.久而久之学生就打开了心理大门,形成了习惯.

2.折射出老师的问题

(1)来自教学习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答案都掌握在教师手里,一节课满堂灌,一般不让学生有自己课堂时间,提问更不可能产生了.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启发学生答问的能力,而很少对学生提问能力进行培养,备课过程中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做提问和质疑的准备.因而,很多学生也不懂怎样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课堂学习中应如何提出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树立平等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培养“问题”教学意识,带着“问题意识”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增强学生的怀疑意识,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尤其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异类的“高见”(可能于教学内容是没意义问题,也可能是前沿问题),要及时采纳并予充分肯定,毕竟这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来自教师个人修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很惧怕老师,没有胆量和勇气去问老师问题.当有学生来问问题的时候,老师表现出来的“眼色”、情绪态度、“有色眼镜”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喜欢学生问问题,让学生觉得老师很无奈和一种应付的形式,或者是老师的言辞不当,有损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学生会老是问一些很简单,但又是老师在课堂上、平时讲了又讲的问题时,表现得不耐烦,是最为损害学生问问题的,老师可能把这类问“简单问题”的学生视为“犯上”,教师往往训斥他并被打入“冷宫”.

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引导的方式要富于情感和信任,应当放低架子,和蔼可亲,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态度,让乐意为勤学的学生服务的行为表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对潜能生的不离不弃尤为重要,稳住了他们,甚至是转化了他们,对推进班级的整体学风和成绩所起的作用是四两千斤的,学问自然蔚然成风.

二、信号之二:学生问的问题是否出现深度的递进

一些学生刚开始问问题时,所问的问题可能是浅显的,这不足为奇,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过程.当这类学生所问的问题下一次问的是由浅度题变为中度题型,最后发展到又由中度题变为深度的难题了,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不再是“小混混”了,而是“牛魔王”了,说明这类学生已经进步了.

面对学生的问问题要心中建立他们的问问题的档案,分析他们问问题的信息,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培养,鼓励他们的进步,现在的学生都相对聪明,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但都不会或者说不习惯问问题,如果把他们引出来,步上解决问题的正轨,就可以减少学习前进的阻力,消化他们沉积的学习垃圾,变废为宝,无疑是一种使学生学习进步的良策.

学生问问题,那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是反馈了一种学生经过了老师的“授道”之后是不是还存在达到了“善渔”的效果问题,更是一种信号,作为老师要善于捕捉、加工、分析、过滤,针对不同的信息尽心有的放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把“没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的学生”,把“有浅层问题的学生引导成有深度问题的学生”,让思维着的精神是学校里最美的花朵.

上一篇:入世穿着 Less Is More 下一篇:生活化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