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灿烂生命

时间:2022-07-25 06:57:06

曾几何时,“有用”成了人们衡量教育功能与水平的唯一标准,而“分数”,则是通往“有用”的唯一桥梁。于是,我们的教育变成了工具,成了社会、经济、个人发展的工具,成了“增长点”“投资点”“热点”“焦点”。在高中阶段的励志教育中,有一句话颇为深入人心:“读书改变命运”,特别是农家子弟,要跳出农门,成为城里人、人上人,非得读好书,得高分。日本的池田大作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尖锐地指出:“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病,一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身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教育内在的价值是发展人、提升人,是生命的整体发展,而不是某一个“器官”的独进。道德、情感、尊严、人格等等,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作为一名农村高中的校长,既要有一名优秀教师所具备的深厚的学养、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潜心研究的探索精神,更应该是一个把握教育本质、洞悉生命要义的清醒的管理者。教学、科研与管理三者并进,相互打通,就能使先进的教育理念、校长的意志与教学科研之间呈现出良性互动的态势,管理团队、教师、学生和自己的生命都将得到质的提升。

一、管理――激活师生的生命潜能

生命教育,究其本质,是“为了生命的教育”,更多的是教育哲学层次上的概念,属于价值论意义上的范畴。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它是一种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不仅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生命教育作为教学的存在形态,就是要让校园和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1.唤醒生命,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学生的切身体验。通过各种生命体验活动,丰富生命的情感,再化作关爱生命的行动。我们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灵魂,体验生命的力量,理解他人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的需求,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

根据高中教育的特点,可以将德育工作序列化,以增强生命体验的实效性。每学年开学典礼上,学校都会提出本学年的教育主题,从感恩到责任,从尊重到信仰。一年又一年的主题教育让学生懂得感受亲情,感念恩情,明白所谓生命信仰就是从信父母、信身边的人开始,相信爱、相信奉献、相信良心!文化游学、博物之旅、名人故居行、走进名企、走进自然、军营生活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开拓了学生的生命视野。

东台人杰地灵,有广袤肥美的滩涂湿地,有优美丰润的自然风光,有先进的大棚生态农业,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一次砥砺生命的远足,行程一般在80华里左右,不骑单车,只能步行。对于长期生活在“三点一线”圈子里的学生来说,这是对他们的体能、耐力和意志的严峻考验。一路上,大家时而小跑,时而漫步,时而交谈,时而放歌,领略着绿色农业的风景,寻觅着红色文化的足迹,探究着蓝色文明的奥秘,师生们在行走中接触了纷繁而广阔的世界,亲身体验了生命的坚强与伟大。记得,在动员师生进行远足时,我曾动情地说:“我们脚下的土地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当年的新四军用双脚进行了丈量,他们靠着坚韧与顽强迎来了人民的解放。今天,我们进行的就是红色之旅,大家应当像新四军战士那样体验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远足的意义,还不仅仅是释放。行走,永远是别致的教育风景。学生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知了美,陶冶了情操;在社会实践中,接受了教育,锤炼了品质;在合作探究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正如一位学生在事后的日记中所说,远足不只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更是一次思想的、精神的、意志的磨炼,这比读一千本书都划算。

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情弦”,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唤醒生命,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

2.温润生命,回归教师的生命个体

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要想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应倡导教师从“工作体”向“生命体”回归。“工作体”,更多指的是教师们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自己的生命放在了第二位,为了工作,超负荷地、机器般地运转;我们所倡导的“生命体”,是指尊重人的个性自由和发展,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满足人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把人放在工作和管理的中心位置上,让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学校管理者应该从生命的本源出发,实施的管理措施应能有助于让教师自觉地从“工作体”向“生命体”回归,构建和谐的教育管理文化。这样的管理,才能真正地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和幸福。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我们不能用教师的生命去换取他人包括学生的生命发展。“工作体”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有尊重自己生命的价值,才能发掘他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个教师如果不关注自己的成就成长和心理健康,面目呆板,情感枯燥,整天无精打采,他给学生的关爱与滋润必定是有限的。我们组织的“大病大家助”、新教师恳谈会、“家有考生”教师家庭慰问等活动,力求从不同层面解决教师们的困难,使教师的生命个体得到真实的尊重,用自己的生命去灿烂学生的生命,在工作中释放更大的生命潜能,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校长是领导,也是教师,只有真正地“站”到教师们的中间,与教师心理与感情的距离才能越来越近。要走进他们的办公室,搭准他们的思想脉膊,了解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水平,关心他们的职业生活,也要走出办公室,跟他们一起聊个人爱好,一起打球游泳,对他们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也能了如指掌,尊重并理解他们的所急、所想、所愿,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构建起领导、朋友、兄弟姐妹的荣辱与共的多层关系,让学校成为“家”的延伸。

3.敬畏生命,尊重团队的生命互动

阿尔贝特・史怀泽指出:“人们承认,敬畏一切生命是自然的,完全符合人的本质。”因此,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点出发,现代社会中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刚到安丰中学时,首先要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讲话。不是高调亮相,也不是施政演说,但至少要让教职工明确自己的办学思路、管理方略、发展愿景。我把几位副校长召集在一起进行学校管理沙龙,聊学校原有的管理模式,讲目前的办学境况,思未来的发展定位,大家的思想在讨论中激荡,智慧在碰撞中生成。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思考,我逐渐理出了学校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形成了讲话初稿后,再次把副校长们请来,征求他们的修改意见。经过认真讨论和反复修改,凝聚着集体智慧的讲话稿才最终出炉。

有的人很是诧异:校长讲话,需要反复征求副手的意见吗?需要班子成员多次讨论吗?因为在很多学校,校长的会议发言材料都是由办公室起草、校长稍加修改后便到学校大会上宣读,讲话中的精神与思考所从何来,所向何去,副校长和中层则很少追问。而我以为,校长的发言不仅仅代表校长个人的观点与主张,更是学校管理团队智慧的结晶与意志的体现。如果这些办学思想、管理策略、治校举措,副校长不知道,中层干部不了解,怎么能集中大家的智慧谋得更好的发展?怎么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与贯彻?基于此,大到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小到一次小型会议的准备,我都努力做到广集民智、广聚民意,确保发言的质量,保证交流的效果。

我不仅自己这样做,更要求管理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这样做。因为管理不是约束与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与干预,而是发现、肯定与尊重。校长的责任就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在教育民主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教育的民主就是生命的互动,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就是人文之光的闪烁。

二、教学――落实生本的乐学理念

让生命教育的元素飞扬校园,就会产生深刻隽永的精神力量。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一种面对生命、提升生命的事业,让生命焕发生机,让生命茁壮成长,让生命捍卫尊严,让生命激发潜能,让生命提升品质,让生命实现价值是现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0年秋学期,我来到慕名已久的安丰中学当校长。我高兴地看到,1925年诞生于王艮讲学旧址东淘精舍的这所学校,在王艮修身治学、尊身重道的教育思想熏陶下,一代又一代安中人辛勤耕耘、以苦为乐、乐教乐学,在发展的历程中汇聚成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蓄积为源远流长的教育源泉。尊重全校师生对自由、自尊、自主的渴望和对快乐的向往,重温先贤王艮“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的“乐学”精髓,我的第一步棋,就是接过乐学文化的“接力棒”,践行并进一步弘扬“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的教育思想。

1.警醒生命,坚守课堂的教学底线

我以为,一个基层学校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其次才是一个出色的领头人和管理者。站好讲台、上好课,是校长的本色与基本使命。我们应该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克服那些虚无的官气,静下心来教书,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用过硬的教学本领和一流的实绩展示教师应有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尊重,凝聚人心,更好地引领教师走向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育人之路。这是对自己生命的警醒,也是对职业生命本质的尊重。

校长应该是“师者之师”,必须让课堂说话,在课堂的驾驭与调控中彰显其独特的管理艺术和处理事务的机智,在课堂中飞扬人格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教好书、上好课、育好人,这样的校长无疑就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

投身于高中的政治教学之中,课堂成为了展示自我、激荡生命的窗口。教学中,我深深悟得,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政治中的“乐学”,应致力追求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愉快学习,勤奋学习,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三是自主探究,拓展创新,感悟知识的精神力量。“乐学”应该成为一种学校文化,成为引领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与助推器。

2.飞扬生命,丰富乐学的教学手段

课堂应该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阵地。但在一般人的眼中,高中政治课堂的特点是“枯燥”,手段是“背诵”,感受是“痛苦”。

的确,不少教师上课时,手段老套,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张嘴,一支粉笔,形式单调,知识老化,自然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扩大课堂的容量。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多样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幻灯、电视、电影等教学手段就明显具有这一优势,用得适切,可以使抽象的政治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更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走向社会、调查统计、合作与辩论等等,都可使政治课堂更加生动、具体、形象,调动学生的乐学因子,起到充实内容、再现过程、创设情境、强化重点等多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的刺激中感悟政治,升华认知。

3.点燃生命,建构生本的教学模式

为了避免“说教”式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坚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的人文关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总结出了“乐学文化下生本政治教学之‘五环节’助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是激趣――引入课题。根据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学生能否顺利接受一个概念或原理,与开始接触时的呈现方式有极大的关系。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才会有很大的兴趣去积极探究。主要通过时事热点和生活故事来达到激趣的效果。

二是置疑――重点攻关。在释疑中掌握知识,既能帮助学生认清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更能深刻地理解知识。对于重要的知识点,从问题入手,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三是辨析――难点突破。对于学生学习中理解起来感到困难的内容,结合以前各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的错误理解,围绕该知识点设计辨析题,通过小组讨论、辨析,让学生明确错误的根源所在,从而突破难点。

四是多变――能力提升。这里的“变”主要指一题多要点和一题多设问。一题多要点可以引领学生灵活运用政治课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一题多设问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扩散思维。通过多变巧练,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训练质量,还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这一设计主要体现了心理学上的“头脑风暴”效应。

五是点化――生命体验。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提升,那么他的思维也就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所学习的思想方法也就无法转变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所学内容不能与学生的生命发生联系,那么所学的仍然是死的知识,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就不会引起态度上的转变和价值观的提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在学科知识和方法推进过程中一些关键点上的点化。

五环节助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既成就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也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品位和幸福感,这样的课堂生活,自然会形成一种极好的人性互相成全、助长和激扬的生命场。

三、科研――立足校本的草根情怀

校长是学校的中心,是全校师生的垂范,校长的科研方向、品味与能力,是激发教师科研兴趣、提高学校生命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一个校长是否称职,其教科研能力肯定是重要的构成要素。

1.滋养生命,引领专业的校本研究

尽管“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可不少农村学校的校本科研仍然是“集体无意识”,教师读书学习依旧是“集体无习惯”。面对这一尴尬局面,校长要率先示范,带领一部分教师先动起来,让―部分教师的思想先激荡起来,进而让教学研究“集体有意识”、读书学习“集体有习惯”,以科研滋养教师的职业生命。

学生的“乐学”是建立在教师“乐教”的基础之上的。近年来,我提出了“坚守梦想,做幸福教师”,意在引导教师把幸福定格在教学研究中、课堂教学上、学生成长里。一是制定成长“路线图”。激励广大教师对照自身实际,确定职业生涯成长规划,确保月月有目标、年年有进步、一生有建树,同时制定了“合格教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四级校本培训体系,把教师分为新手型、发展型、成熟型、骨干型等四个层次,对新教师进行“入格”培训、对青年教师进行“升格”培训、对中年教师进行“风格”培训。在培训工作中,建立了“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高端培训”三个平台,各个培训模块之间做到有机组合、有效衔接、梯度攀升,形成了良好的培训生态。二是促进成才“搭梯子”。学校组织教师精心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及时掌握教育前沿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努力走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建立健全了“梯度攀升”机制,要求教师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步迈上优秀教师的“金字塔”。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组织教师到南师附中、金陵中学、如东中学、茶中学等名校参观,邀请何永康、吴锦、宁连华、高朝俊、汪少华、贡和法、程绍荣等专家名师到校讲学,帮助教师找差距,明方向,“跳起来摘桃子”。我们还正常组织开展“五四”杯教学基本功比赛、“王艮杯”课堂教学竞赛、教育沙龙、教研论坛、教学论文评比等活动,建构了“教学研究社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了他们的教学研究能力。我们还把培训当做最大的福利,积极安排教师参加省级、部级和出国培训,在教师培训方面重视勤“输血”,舍得花“血本”。

近五年来,工作和教学之余我潜心科研,在省级以上教育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研论文或校长管理论文近40篇,其中13篇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构筑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支架》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之先导》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个人教育专著《基于乐学文化的生本政治教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主持了省、市教育科学 “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3个,均按期结题,现主持着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王艮教育思想的乐学课程建构研究”的研究。科研,滋润了我的职业生命,也进一步激发了全校教师的研究热情。

2.激活生命,建设品牌的校本课程

学校的核心使命是什么?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有过一个很经典的论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作为一校之长,理应在这一核心任务上有所建树,一方面对广义的课程进行适当的遴选,激浊扬清,进一步提升其教育的价值,另一方面则从广义的课程中寻找到本校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精心提炼,系统规划,专注建设,逐渐形成文本化的或者音像形态的校本课程,打造学校的文化品牌。

除了完成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外,我还积极承担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与授课,先后编写了地方人文教育读本《平民教育王艮》《王艮、吴嘉纪诗文选读》、高考指导读本《决胜高考》、理想前途教育读本《红色丰碑》、道德传统教育读本《中国传统道德精粹》、环境教育读本《呵护绿色家园》等校本教材,被市内外多所兄弟学校借鉴、推广和使用。在我的组织和带动下,各学科和教研组都能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目前出版的已达20多种,极大地激活了教师的研究热情,丰富了学生的课程维度,开启了照亮生命的新窗口。

教育即生命,教育即成长。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卢惠斌,东台市安丰中学,224000)

上一篇: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应关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下一篇:澳大利亚就业技能新框架的创新与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