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经济型酒店的文化差异比较

时间:2022-07-25 06:47:11

中西方经济型酒店的文化差异比较

摘 要:中西酒店发展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表现在其发展过程、酒店文化、酒店管理、酒店服务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差异。经济型酒店尤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本文致力于探讨中西方酒店在文化差异下的表现,更好的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经济型酒店模式。

关键词:中西文化;经济型酒店;差异;比较

酒店是一个集中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公共场所。酒店服务与管理就是酒店为了使所提供的

服务产品达到最佳而采用的模式、方法、手段的总和。由于中西酒店发展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西酒店存在着很多差异。酒店服务与管理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而酒店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宽泛,它的基础是“软件”,即人。因为酒店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服务于人的行业,既要让宾客满意,还要让员工满意,这就需要较多的人文的东西。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有着极强的民族性,中西酒店文化亦存在着很多差异。

一、经济型酒店概述

(一)经济型酒店界定

经济型酒店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便宜,其服务模式为“b&b”(住宿+早餐)。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是相当成熟的酒店形式。它具有产品有限、产品和服务优质性、价格适中、市场定位明确、连锁经营方式等特点在酒店市场份额中占有重要位置。经济型酒店(Budget Hotel)是相对于传统的全服务酒店(Full Service Hotel)而存在的一种酒店业态。

(二)经济型酒店发展历史

(1)20世纪3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是经济型酒店的萌芽与发展初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汽车旅馆的出现与发展。

(2)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从美国传播到加拿大、中美洲、南美洲以及欧洲。这种扩张同时刺激了本土经济型酒店的兴起,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型酒店开始快速发展。到80年代末期经济型酒店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酒店业态。

(3)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大型酒店集团的多元化战略和投资政策促使酒店集团更加倾向于通过资本运作来购买和整合原有行业内的品牌,而不是自创新的品牌。市场竞争淘汰了一些管理力量薄弱,资金运营不畅的品牌,一些大而强的品牌则因资本实力和管理实力变得越发强大。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转向服务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品牌建设、质量管理、市场细分、产品多元化等企业内部管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4)新时期。我国经济型酒店最初的发展始于1996 年,上海锦江集团旗下的“锦江之星”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品牌问世。进入21 世纪,各种经济型酒店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除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锦江之星外,首旅酒店集团和携程网于2002 年共同投资设立的如家快捷也得到了迅速的成长。除此之外,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在短短几年内在部分地区得到迅速的扩张,并积极向全国性品牌的方向努力。

二、中西方酒店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经济型酒店发展与文化差异紧密相连,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

中国讲究“阴阳一体”,比较强调统一;西方哲学“神凡两分”,重在对立;中国文化趋于寻求和谐,西方寻求的是世界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立体型的曲线思维,向前看时往往还要顾后,看到胜利时还会回头看看失败,试图从失败中寻找出一些教训来,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此种思维方式的表现。中国人还善直觉思维,懂得领悟,当管理信息相对缺乏时,能够根据情势做出判断、决策,但有时会出现以小团体利益为中心,最终会导致整体管理的失败。

西方人是线型的、表层的直线思维,重视思维过程的结构性和因果关系,做事一般勇往直前,不但不顾后面,连前面有多少障碍都很少顾及。表现在管理过程中重事实、细节,信息影响判断、决策。处理问题有时候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当信息不畅时管理便缺乏灵活性。

(二)人际关系

中国人讲人情世故,重乡亲义气,比较宽容与隐忍,同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能够团结合作,富有集体主义精神,但往往会嫉贤妒能,有平均主义、公有思想。

西方人喜爱竞争冒险,注重个人奋斗,注重功利,同事间奉行“亲兄弟、明算账”,缺乏集体主义思想,注重自我,讲求自我实现和成就感,推崇英雄主义精神。

在中国的社会制度里,讲究人人平等,官民一家,当员工有错误时,批评教育要满怀爱心,循循善诱,要在关心、理解、体贴、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西方则尊卑有序,一切靠制度说话,批评员工常常态度粗暴,将自己与员工的关系看成是主仆关系,对员工缺乏理解、尊重和爱护。中国酒店管理者大多喜欢顺从、踏实、有悟性的下属;西方酒店经营者更欣赏有个性、敢冒险、有见解的下级。中国酒店管理者对棘手问题的表态常常委婉含蓄,模棱两可,周旋于各种关系的平衡,处罚下属多见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西方管理者比较果断,少情面,体现“火炉原理”特征,不受下属认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酒店在决策时,大多要自下而上层层会议,最后由班子集体拍板和承担责任;西方酒店决策一般来自上层,之后各部门按等级顺序对决策付诸实施。

(三)企业文化

中国酒店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及建设不够,没有形成主体价值的企业价值观,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流程建设对企业文化进行落实。中国除少数酒店集团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外,大多数酒店的企业文化空洞、形式化,不能让员工对酒店职业本身有深刻理解,也不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发现自己职业的意义并真正认清优质服务的含义,因而使得酒店凝聚力低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

西方酒店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这种文化包括酒店服务理念、职业意义、管理方法、部门的组织结构、部门间的沟通与表达方式、处理问题的办法等等。同时,各个酒店企业文化还独具特色,他们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增强对员工的凝聚力,增强客人的忠诚度。目前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酒店间竞争的一种手段,在市场竞争中独有的企业文化使竞争对手无法模仿。

参考文献:

[1]周智忠,骆照文.东西方思维差异与饭店现代化管理简析[J].旅游科学,2002.2.

[2]秦炳贞.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初探[J].工会论坛,2008.3.

上一篇:《太平广记》中人鬼恋故事 下一篇:论课程的起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