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之美

时间:2022-07-25 06:43:37

品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之美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东方美学推崇静谧空灵之美,其中“虚、实”关系更是中国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文章从中国哲学思想出发,寻求“虚、实”精神之源,并且从“形、神”两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审美意象。

【关键词】中国绘画 虚实 空灵 形神

老子云:“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道家认为世间一切源于“无”,到虚灵而不昧,因其无,所以空,因其空,故能涵容一切。在老子看来,宇宙间的万物都存在一种“有无对立”的辩证关系,万事万物在阴阳之道的变幻间才得以轮回相生,正所谓“有无相生”,因此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存在于“虚、实”之中。

朱良志先生在《曲院风荷》一书中提到:“唯道集虚,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道家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哲学命题,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表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上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重视以实带虚,化虚为有,趋向于“写山水之神”,追求一种空灵的画外之意,因此,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表现”艺术,其通过有限的笔墨之意书写无限的宇宙之华,将观者引入到一个“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象世界,从而获得心灵的洗涤和净化。而相较于中国传统绘画虚境与空灵,西方古典绘画则是一门“再现”艺术,西方古典绘画在数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察客观对象的物理物象,归纳并总结出科学的绘画技法,借此以推崇一种再现自然、反映自然的真实之美,其所体现的绘画意境是局限于画框之内的有形的、静止的塑造。西方绘画表现的是真实、客观的物象世界,中国绘画则是通过凝练世间万物来表达空灵、主观内心世界,因此,要真正感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妙韵,观者需在观与思的过程中细细品读其关乎心灵的“形、神”之美。

一、“虚、实”之形美

形则为实,神则为虚,以形传神的实质就是形、神二者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运实于虚,虚实结合,方可悟象化境。因此,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们常常运用夸张、提炼的笔墨手法,借助意象的形态来传达自己内心情感,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审美体验。

“一张白纸未曾落墨之前,一片混沌,无所谓阴阳,亦无所谓虚实。一旦笔落纸上,阴阳立分,形势即变。”①由此可见,笔墨艺术可将静止纯粹的白纸化作灵动丰富的生命之境。中国绘画中的笔墨具有点化阴阳之妙,其形态力度各异,是一种有象、有形的状态,其以“黑”的面目呈现出的墨块、线条和点元素将空间画面进行不断分割、组织和合成,这样就形成一种无象、无限的“白”,二者互为依存,阴阳共生,矛盾且统一于同一整体中,构成其独一无二的画面结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联想力。和中国书法一样,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讲究气韵生动,笔墨在行进之间尽显有限之态,形迹之美。笔墨在画面中是“实”的载体,具有“阳”之属性,通过浓、重、方、直、动、放等手法凸显其生动和大开大合之势,那么与之相对的淡、轻、圆、曲、静、收等技法则展现的是委婉和曲径通幽之态,即使在一笔一画间,皆可呈现虚实互生、相得益彰的妙境。

中国自古推崇以黑白观世界,认为黑白才是世界的本真。老子反对世间一切颜色,认为世界就是“空”,“大白若黑”、无色才是万物纯粹的本心。所以在中国文人眼中,黑白象征世间一切,在黑白灰的氤氲中,笔显气,墨生韵,一切气韵蕴含在笔法墨韵中。中国传统绘画将墨分为五色,即焦、重、浓、淡和清,这不仅仅是色彩在明暗深浅上的区别,更是一种“大色”的观念,将万物色彩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画面涵容一切且富有微妙变化,达到以无色胜有色的境界。在这种超脱于具体物象之外的“色空”之境,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在视觉上主观处理客观对象,以墨色来归纳世间红黄青绿的绚烂,借以展现一片心灵的静思,表现画家对现实世界的感悟认识,凸显其独特人生体验和自我修养,使观者由画入境,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二、“虚、实”之神美

中国艺术的美,在乎于那形式之外给予人的“神韵”。中国传统绘画认为形是神的载体,它是开启思考和感悟的一个门户,以神统形,形神结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才是中国艺术的本质追求。因而我们在把握客观对象的特征的基础上,应明确意为先之本质的重要性,方能在寥寥数笔感悟生命的本真。

苏轼曾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这几句诗告诉我们,评论一幅画的好坏,不能单单看它是否画得栩栩如生,这跟邻家小孩的文化修养没有区别。如果诗人作诗只会单纯地停留在表面文字上,则说明他不是一个好诗人。这种“画外之韵”“言外之意”自古以来是中国文人所推崇的。李慈铭认为“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这种意韵之“香”,不单单是客观对象所带有的自身气息,更是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之美,传达了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一种生命体验。中国传统绘画之所以能言画外之志,抒自我之情,在于其善于寓情于物,懂得如何虚实结合,知道巧妙经营画面之“白”。这些“白”或为天空,或为云气,或为水面……正是这种不似之似的妙境,使观者徘徊于抽象与具象间以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与想象,体会那种源自艺术深层的感悟,从而获得从视觉到心理上的审美愉悦。在马元的《寒江独钓》图中,我们没有看到浩瀚无垠、青山环绕的广阔江面,映入眼帘的只是一大片的留白,除了一叶微翘的扁舟和坐在船上独钓的老者,我们只能从那寥寥数笔的水纹上体会那烟波浩渺的江水。但正是这种留白之虚,让观者体会到“独”之寒,感受到了浩淼江面的空疏寂静和垂钓者的孤独萧瑟,创造出一种难以言书的虚无缥缈之境。不难看出这种境界,是画家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结合的产物,正如朱良志先生所言,形神问题不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心灵的问题。

如郎世宁的《海棠玉花图》(图1)和赵佶的《腊梅山禽图》(图2)。郎世宁作为清朝的一名意大利宫廷画师,他将西方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画风,在当时深受中国皇帝的青睐。从他的画我们可以看出其用色艳丽且画法精细,两只鸟儿互相对望落于繁花枝头,体态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但其中却缺少一种内在感情的流露,很难让观者达到精神上的共鸣。郎世宁所追求的是再现与写实,侧重美与真的结合的外美之贵,却忽视了画面传递给观者的内美之华。反观《腊梅山禽图》,赵佶的花鸟无绚丽夺目的色彩,格调清幽淡雅,几朵娇小的白花,俏丽于枝头,画面灵动且富有生机,有一种“自有暗香来”之韵。中国传统绘画之妙在于它善于寓情于景,寓神于物,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不追求形式的夸张和手法的独到,推崇在平淡质朴中述说哀愁和落寞,感悟世间万物的本质,获得心灵的升华。赵佶的画在似与不似间徜徉,画中有诗,画中有情,是一种含蓄的内在美,而与之相较,郎世宁的画则过于直白,过于绚丽,无法承载思想之重、生命之悟,二者存在质的差别。

一幅优秀的画作,其中必定蕴藏着一个丰富且细腻的情感世界,它带给观者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满足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寄托了作者对宇宙世界的哲思和体味,发人深省。中国传统绘画是“表现”的艺术,它追求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所谓“虚、实”关系即自然世界的真和思维世界的美的关系,它要求画面虚境须以实景为载体,虚境所释放的生命的隐微是自然之景描绘创作的意向所指,二者互为所依,可视为一种浑然一体的存在,正所谓“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就要细细品味那“不似之似”的意境,既在乎“形”,也肯定“神”,只有形神契合,方可知意味无穷。

注释:

①蔡邕.笔论.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

参考文献:

[1]朱良志.曲院风荷[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苏洪强.中国书法虚实之辩及其美学意义[J].书法赏品,2009(4).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4]徐书城.中国画之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上一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浅析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