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引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探索

时间:2022-08-03 12:54:42

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引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探索

摘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旋律。通过开展宣讲教育、加强学术规范类和科学道德类课程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等手段,加强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以此引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

关键词:科学道德;学风;研究生;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81-02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高级专门人才,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在研究生中不断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研究生、推进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也是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并长期坚持的重要举措。

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的本质及其危害

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它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对科技事业而言,它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1]

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对国家、高校和个人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危害。对于国家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会误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导致大量的科技资源低效使用甚至浪费,严重影响我国科研水平和科技竞争力,从而影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对于高校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教师、研究生在教学、科研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考试舞弊等,严重破坏了高校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四大社会功能的发挥。对于科技工作者个人而言,科学事业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而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都是对这种信任的严重践踏,科技工作者一旦背离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就必然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和批判。[2]

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与研究生德育的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逐渐加强,科学技术越来越具有道德的性质。因此,需要从道德层面规范科学技术人员的行为,以保证科技成果的正确运用。[3]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必然和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必须将科学道德纳入到高等德育教育的框架之中。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肩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因此,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更是应当着力加强并长期坚持的德育教育方式,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

在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要全面开展宣讲教育,提高研究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思想认识;要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学术规范类和科学道德类课程建设;要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示范作用;要着力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

三、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引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

1.全面开展宣讲教育,提高研究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思想认识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从思想认识抓起。全面开展宣讲教育活动,是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将宣讲教育运用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中来,是对高校德育教育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讲,把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的内涵讲清楚,把实事求是、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讲明白,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迫切性讲透彻,才能不断增强广大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修养的自律意识,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观念内化为研究生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自觉行动。

一要摸清底数,确保宣讲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学校要深入调研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现状,了解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实习实践、文献检索、科技创新、论文写作等各个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为宣讲教育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二要打造精品,确保宣讲教育活动的高水平。学校要邀请品行端正、治学严谨、成就突出,热心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在研究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院士、长江学者、百篇优博指导教师等群体开展宣讲教育活动,确保活动的高水平。

三要创新形式,确保宣讲教育活动的多元化。通过组织“院士面对面”等活动,为研究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名家的机会,感受他们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通过组织“学风建设主题活动月”等学生活动,让研究生自发并自觉加入到维护科学道德的行列中来。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平台,建设“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专题网站,建立微博、微信等互动空间,为研究生交流思想和学术问题提供便捷。

2.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学术规范类和科学道德类课程建设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要常抓不懈,就要把学术规范训练等研究方法类课程和科学道德等德育类课程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此,要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以理论课程或实践环节的方式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要求固化到研究生培养体系当中。

一是突出学科特点,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性课程建设。学校应按照各学科不同特点,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方面的课程,在学分配置方面提出刚性要求,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性的培养。通过有计划、有指导的文献阅读和讨论引导研究生掌握学科发展动态、训练严谨活跃的科学思维,培养创新型研究素质。

二是以点带面,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类德育课程建设。由于研究生学习年限等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研究生科学道德类德育课程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体现较少。但学校应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类德育课程的建设,以点带面,加强研究生对科学道德规范的思想认识,以适当方式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把科学道德规范落实到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中。

3.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示范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研究生人格、品德、修养的示范者。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注重提高导师的师德水平和学术指导能力。

一是注重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对研究生导师提出明确的道德规范要求,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增强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的责任,使他们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把促进研究生全面健康成长当做自己的崇高使命。

二是提高导师的学术指导能力。导师的学术水平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导师应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吸收先进教育理念,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导师应善于从实际的科研工作中提炼科学问题,提高科研的实效性,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4]导师要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管理人和责任人,采用各种方式对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进行指导,言传身教,激励每名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

4.着力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要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保持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领域的热心。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奖助机制和激励机制,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研究生有条件创新。要建立健全多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专项资助等形式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奖助学金水平,解决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二是要开拓和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使研究生有机会创新。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加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尽快融入科研团队,在团队中培养科研品格,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

四、结语

在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旋律。高校应着眼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试用本)[Z].

[2]江新华,吕良珊.论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危害[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5):56-58.

[3]叶继红.科学道德、学术道德和高校德育研究[J].中国德育,

2008,(8).

[4]曹国永.多措并举 大力推进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9-11.

[5]唐立军.加强教育 完善机制 切实做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J].北京教育,2012,(9):4-6.

上一篇:“中国梦”对“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指... 下一篇: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就业单位期望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