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临床护理研究概况

时间:2022-07-25 06:36:50

乳腺癌患者临床护理研究概况

【关键词】 乳腺癌;生存质量;术后康复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318-03中图分

类号:R 737.9047文献标识码:A

乳腺癌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据国内统计,发病率为23/10万。在我国其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均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1]。已成为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由于手术破坏了形体和术后治疗的毒副反应使她们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功能障碍。目前关于乳腺癌护理报道较多。本文就乳腺癌临床护理研究做一综述。

一、乳腺癌生存质量的研究

1.生存质量的概念[2] 生存质量是一个主观的、多维的概念,至今仍没有一个全球统一明确的定义,它涉及健康、文化、信仰价值等多个领域。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疾病对人体所造成的负担不能完全被疾病状态(如瘤体大小、病理类型等)所描述。一些心理学因素,如痛苦感,焦虑感等,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功能的困难程度,经济负担以及认知能力的下降等都应作为评价指标,而基于上述观点所进行的研究就称为生存质量的研究。

2.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测量方法[2] 生存质量是一个非常广义且复杂的概念,其特点可归纳为:①主观性:生存质量反映了患者的主观感受,患者对自己的生存状况最有发言权,因此除了疾病本身的成份外,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感受及承受能力都直接影响其对生存质量的评估。②多维性:疾病对患者的影响除了健康因素以外,还包括经济、工作、家庭、社交、活动能力等。③疾病本身的变异性:尽管所有疾病都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及性质会有很大差别。④人群差异:对生存质量的理解及测量受患者年龄、性别、种族、文化、信仰及生活习惯的影响。鉴于生存质量的这些特点,生存质量的测量一般选择问卷调查的方式。但有可能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测量效果很好的量表,在其它人群中行不通。一个良好的生存质量测量手段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套严格的科学手段,并需要经过在不同人群中反复验证。

3.乳腺癌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许荷丽等[3]研究表明实施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组病人心理从焦虑到平静,到接受人数较多,焦虑发生率为8.6%,对照组为32%;恶液质干预组为3.4%,对照组2%;静脉炎干预组为4% ,对照组为27%;对躯体形象自卑未能接受者干预组为20%,对照组92%;上肢淋巴结肿胀发生率干预组为1.7%,对照组为12%。以上指数说明健康教育干预在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对癌因性疲乏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4],认为癌症治疗方法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并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其中癌症患者报告最多的副作用是疲乏,其发病率高于75%,在癌症治疗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有超过50%的病人抱怨受到持续性疲乏的困扰。压力过程理论用于癌因性相关因素的预测研究结果证实了压力过程理论与癌因性疲乏之间的相关性。乳腺癌生存者感受到的压力源越多,疲乏症状越严重;如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压力源,则疲乏减轻,反之则疲乏症状加重。研究证实压力变量如压力源、应对策略不仅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导致疲乏,而且这种负性影响会持续到治疗结束后3个月到2年。持续性疲乏可能会损害病人的生命质量,因此需要积极进行疲乏相关因素的研究,最终减轻疲乏症状或预防疲乏的发生。

二、乳腺癌心理问题的研究

乳腺癌患者除因惧怕癌症可能夺去生命和各种治疗带来的痛苦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外,还要承受女性体形改变的心理压力。有时候这种女性特殊意义的丧失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更甚于癌症本身。研究表明[5],在各个不同时期,保乳术患者的心理反应值均高于根治术患者(P

Lewis等[6]将3所教学医院中272例年龄小于 70岁的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①病区工作人员常规护理组;②常规护理加乳腺癌专职护士的心理支持组;③常规护理加肿瘤志愿护理组织人员的心理支持组;④常规护理加乳腺癌专职护士及肿瘤志愿护理组织人员的心理支持组。结果发现,乳腺癌专职护士的心理支持组各项得分均低于其他各组,且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实施乳腺癌专职护士的心理支持可以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女性对术后的缺失、体态的改变、化疗后脱发及恶心呕吐等会

作者简介:黄秋环(1966-),女(壮族),广西田东县人,主管护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研究结果表明[7],心理障碍程度与年龄、文化程度有相关性,以 28-39岁中青年术后病人障碍比较严重;病人文化程度越高,障碍越严重。其原因可能由于病人年轻,注意形体美,形象受损时更会引起心理失衡;学历高者自我价值感较高,对丈夫的反应较敏感,对自身形象较重视。刘琳等研究结果表明[8],Ⅲ-Ⅳ期患者的心身症状与0-Ⅱ期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乳腺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无论程度轻重,对患者机体的影响都是严重的,肿瘤的恶性程度并不是加重患者心身症状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研究乳腺癌患者的心身症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患者心身症状与“屈服”的多个因子呈正相关(除“焦虑”与“敌对”外),与“回避”的所有因子呈负相关,说明“屈服”是乳腺癌患者的消极应对方式,会加重患者的心身健康;“回避”则是乳腺癌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可减轻患者的心身症状。“面对”与心身症状的一些因子呈负相关,与另一些因子则呈正相关,表明“面对”有利于患者心身健康的一面,也有加重患者的心身症状的一面。

蔡雁等[9]研究结果表明,术后缺失患者会发生自我概念的改变、有强烈的不确定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变。研究中,大部分受访者因为缺失而感到忧郁、悲哀,从而导致自我概念降低。这种不确定感可影响其机体康复和今后生活,降低应对能力,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从而影响机体康复和术后生活质量。大部分受访者因为术后缺失导致不敢或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害怕社会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缺失患者进入自卑、孤独等失助状态中。结果表明,护士除提供医疗帮支持、情绪性支持和信息支持外,增强患者准确评价自身以提高社会适应力是非常重要的。覃智玲等[10]采用90(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CL-90的10个症状因子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心理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观。其中,抑郁和焦虑心理阻碍的改善最为明显(t值分别为3.911和3.170,P

三、乳腺癌术后康复的研究

1.促进胸部皮瓣愈合的研究 乳腺癌根治术范围广,损伤大,创面渗血渗液易导致皮瓣积血或积液,甚至皮瓣坏死。乳腺癌根治术后出现皮下积液,在临床上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李璇研究发现[11]:那些具有乐观向上、积极康复锻炼、生活自理先于他人、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完好、呈积极心理暗示效果显著的患者,不会或很少出现皮下积液,引流液明显减少,拔管时间缩短。陈群等研究[12]采用一次性医用负压球用于手术区引流,经分组对比观察表明,负压吸引球可明显提高切口Ⅰ期愈合率,降低皮瓣坏死率及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周新等[13]对31例乳腺癌患者实施负压引流,而不用传统的胸带加压包扎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采用负压引流方法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产生,而且方便了术后伤口的观察,比传统的胸带加压包扎组平均住院时间短3-5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促进上肢功能恢复的研究 当前,我国乳腺癌仍以Ⅱ期和Ⅲ期患者为多,改良根治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易引起患侧上肢水肿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文献报道[14]约42%的患者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淋巴水肿,轻者随侧支循环的建立而缓解,严重者可使上肢活动受限,治疗较困难,因此,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有很重要的意义。韦田福等[15]对50例病例采用功能锻炼光盘指导锻炼,对46例病例按常规指导锻炼,观察两组术后锻炼的依从性及锻炼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遵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四、家庭和社会支持与病人需求的研究

1.乳腺癌病人需要更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张海燕等[18]采用家庭支持问卷和自理行为问卷对61例乳腺癌术后在门诊接受放疗的病人进行了调查,结果乳腺癌术后放疗病人得到较多的家庭支持和执行较多的自理行为;病人的家庭支持和自理行为之间存在正性相关关系(r=0.29,P

2.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病人的需求 王世平等[19]比较乳腺癌切除术后3 d和7 d病人的需求,并调查病人年龄及家庭关系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3 d的生理需求较术后7 d明显,术后7 d的安全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较术后3 d更明显。年龄与术后3 d病人的总需求、生理需求、爱与归属感需求以及术后7 d的生理需求之间呈负相关;家庭关系与术后3 d病人的生理需求呈负相关。说明乳腺癌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病人的需求各有差异,不同年龄和家庭关系的病人其需求也有所不同,应予以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概况 下一篇:脑卒中继发癫痫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