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个性化浅谈

时间:2022-07-25 02:46:28

语文教学个性化浅谈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原则,要弘扬人性。它应该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又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当前,我们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制度有其优点,但它严重的划一化与同步化的要求,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甚至是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尤其在我国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本该在所有的学科中最有特色、最具个性色彩的语文学科,在广大的学生心中却偏偏成为了最没有个性特点的学科。在许多的语文课堂上,不论上谁的作品、不论谁来上,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就好象那些能把萝卜、大白菜、笋炒成同一种味道的厨师一样,令人厌倦、乏味,一上语文课就昏昏欲睡,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与失败。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断追求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成为了有明确教育理想的语文教师的共同而鲜明的追求。而今年高考考试大纲更是在写作的要求中的明确提出了:要鼓励考生能写出有个人体验、个人特色的独特之处,能体现个性色彩的文章。其实,语文教学是本身就是最有利于呈现教学内容的个性特色、展现教师的个性风采、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较大的帮助。下面笔者就将从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谈谈对语文教学个性化的粗浅认识。

1 教学内容彰显个性

首先,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采用“文选型”的编撰方式,编入了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不同的代表作品,每篇文章都打上了这些作家独特的烙印,体现着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要让学生在相似中品味到每篇文章、每个作者的不同个性,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就要作出精心的选择,而不是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介绍、背景简介、字词句段、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而且所选的文章涉及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领域,内容涵盖之广,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这些本身就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展现出语文学科在教学内容上的独特个性。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文,挖出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教出每一篇文章的个性,力争把课上得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而不是天天都是老面孔。比如,对诗歌单元,教师可以以指导诵读为主,通过诵读让学生品出味来,渐入诗境,不必生硬地对作品进行枯燥的分析,一个单元教完后,还可以举办个诗歌朗诵比赛。进一步强化学生吟诵诗歌的兴趣;对于一些适合表演的文章(不必限于话剧或戏剧单元),学生若有兴趣,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即兴表演或改写成剧本,排练之后再进行演出,这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以,每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应该以每篇文章的个性特点为主,在抓住共性的基础上,展现出每篇文章自身的风采来。

其次,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备课、处理教学内容时,都不会像语文老师一样遇到那么多的问题。他们的章节、知识点都非常明确,要讲什么内容、要传授给学生什么知识,没有太大的疑点,没有太多可争议的地方,要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把这些知识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使学生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而语文学科并不如此。同一篇文章,编入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单元,教材编撰者的用意是不同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教师处理起教材来,就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有些版本的教材中,小学和初中的语文书中都有《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两则寓言,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处理起来肯定不同,小学生有不少是囫囵吞枣的把文章背下来,把每一句的意思背下来;而中学老师显然不会仅只于此,至少他会开始指导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会给学生介绍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易文盲文的能力。

因此,对同一篇文章,处在教材中的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作用,你如何看待它,要用它来派什么用场。对它做什么样的阐释,用什么方式、什么态度来进行阐释,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就会大不相同,这就使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同时也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创造性地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

2 教师教学凸显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如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我们还是必须看到,一堂语文课呈现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教师选择、决定的。而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积累、兴趣爱好、个性气质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就不尽相同,会展现出每一位教师自己的个性风采来。

2.1 教学过程中学识积累的展示,能凸显教师的个性风采。作为一位语文学科的教师,人们对他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求他有良好的气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浓浓的书卷气,能够出口成章。通俗点说,就是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语文科的内容涉及面非常之广,政治、历史、哲学、艺术、宗教、自然科学等等,语文老师上课有自己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当然不是以讲授这些学科的知识为目的,但是难免会涉及一些。一位学识渊博的教师,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题,能够应付自如,还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展示自己丰厚的学养;用或优美、或准确、或精辟、或幽默的语言,挖掘文章的美,展示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独特见解,能深入浅出的把深奥复杂的问题讲清楚,即便在他的课上你只看到老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看不到学生的讨论、学生的活动,你也会从学生的表现上感受到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美的熏陶,这样的老师无疑会赢得学生的敬佩,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甚至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2 教学过程中基本功的展示,能增强教师的魅力。应该说,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对每一位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可是在学生中实际的情况却是这样的:其他学科的老师普通话不标准,没关系;字写得不够漂亮,小意思;文章写得不好,无关紧要;若是全部或其中有一两项做得好,学生立刻会觉得这位老师不一般,对他心生崇拜。而语文老师这些都做到了,学生觉得这是应该的,除非你有特别突出的,他才觉得你有魅力。比如普通话不仅说得标准,而且朗读颇具功力,无论哪一种文体的文章朗读时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就能为你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如果你经常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那学生就会以你为自豪,对于来自你的指导也会更乐于接受。在学生的眼中,你就是一个有魅力的人。

2.3 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展示教师个性风采更高的境界。与那些没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相比较而言,有自己风格的教师显然更受学生的欢迎。而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简单的模仿名师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单纯地去模仿别人,有可能落得邯郸学步的结果,甚至还有更悲惨的结局(有人曾经因为执着地模仿李镇西老师的教学风格而发疯)。

名师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是简单地亦步亦趋的模仿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优点长处、清楚自己的缺点不足。在学习借鉴名师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地去扬长补短,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以此去征服学生,赢得学生的爱戴。

3 学生学习培养个性

教师要有个性地教,学生也要有个性地学,不能还是人云亦云,没有自我,丧失个性。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间都存在着差异。语文教学并不是要抹杀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让学生变成千人一面。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时都有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这种差异,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就像“新课程标准”中阐述的: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当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么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千种痛苦的折磨,而是一种享受,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自然而然就能使学生适应08年高考考试大纲提出的:写作要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的要求。

总之,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师要有强烈的个性意识,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制于名家见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为学生创造自由交流的平台,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课堂激荡着学生的青春活力,发展他们独立自主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突破陈旧、超越传统。

上一篇:写字教学,“导”先行 下一篇:注重厚积薄发导向关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