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

时间:2022-07-25 11:23:21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

摘 要:历史是由人民谱写的,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充分认识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意义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点。不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还是新课改的重要理论,都将学生的德育培养放在第一位。历史教学中,也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则应该应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德才兼备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方针,也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没有道德的人不是人才。只有专业能力没有德育修养的人才对社会不但没有贡献,还可能造成危害。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标准发生了变化,更加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不变的是德育的内容。不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还是新课改的重要理论,都将学生的德育培养放在第一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德育呢?

一、充分认识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意义

初中正是学生青春期的叛逆阶段,在这个生命阶段,他们很容易因为社会环境或者是教育出现一些有悖道德和规范的行为。近年来,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的报道比比皆是,而且暴力倾向十分强烈,这样的恶性事件让人感到震惊,对于教师,更应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重要性。历史教学中包含着很多的道德内容,教师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完成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学是了解历史、传承历史的途径,老师应该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实现德育的目标。

二、在历史教学中形成正确的人格

历史是由一代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因此学习历史离不开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在这些历史内容中,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通过历史知识和历史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在历史人物的认识过程中充分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高尚品质。

比如结合电视剧《武媚娘传奇》,讲解大唐时期的繁荣,讲解唐太宗李世民治下的大唐盛世,贞观之治的辉煌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了解李世民一代明君的人格品质,高尚情怀,让学生从中汲取人生的营养。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动力,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石,没有创新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也不能称其为人才。历史教学中,也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不同的解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应该是源自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和了解。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从不同的历史资料中搜索自己的观点的佐证。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历史知识涉猎广泛,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比如学习“三国鼎立”一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评价三国中的人物,可以看书、可以上网,搜集人物的资料,从资料中自己去评价和评判历史人物的功勋。这种运用方法后,学生的信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能力提高了,信息资源丰富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清楚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创新能力很快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接受德育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构成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新课改实施后,教材作为教学的蓝本和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通过文本的阅读,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提高自己的历史修养。教材确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范围,教师则应该应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

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学习,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了那个时期中日之战的情况,了解了以邓世昌和丁汝昌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他们誓死捍卫国家的尊严,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这课的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学生接受得也自然和容易。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注重方式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让学生接受得更自然和顺畅,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与德育关系密切,教师选择的教法关乎学生的学法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以学生为本,注重德育渗透点的选择和实施,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和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董娜.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范瑞祥.德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J].中小学管理,1991(6).

[3]刘亚玲.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6).

[4]王中华.历史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1).

上一篇:浅谈评点学生诗歌习作的方法 下一篇: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模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