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家陆维钊

时间:2022-07-25 02:31:37

书法大家陆维钊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署劭。书斋名庄徽室,亦称圆赏楼。新仓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家,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陆师像许多艺术大师一样,出身贫寒,生活清苦。他是一个遗腹子,出生以后全靠祖父和祖母的关爱,特别是祖父陆少云对他的启蒙教育,使他终生受益。民国9年(1920)陆维钊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文史部,民国14年应聘在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担任助教,为王国维的助手。后因祖父和母亲相继病重,民国16年辞职南归,曾先后在松江女中、杭州女中、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解放后在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中文系执教。1960年调浙江美术学院任中国画系教授。1963年,受院长潘天寿委托,主持创办书法篆刻科,任科主任,填补了我国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空白。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浙江大学回迁杭州。竺可桢校长再次邀请陆维钊来校任教。竺可桢是陆维钊在南京时的老师,鉴于此,陆便辞去了圣约翰大学的教职,于1945年秋到浙大龙泉分校任副教授,担任文学院古典文学的教学工作。1947年,浙大本校和分校相继从遵义和龙泉迁回杭州。9月,陆维钊与陆子湘、杨其泳奉命协助校方接收罗苑校舍。罗苑地处平湖秋月西侧,又名哈同花园,曾是犹太富商哈同的私人别墅,抗战胜利后被国家接收。罗苑风景秀丽,环境幽静,人称“湖上火迷宫”,是读书人居住的好地方。和陆维钊同期,第一批迁入罗苑的还有浙大老师徐震瘛⒍聿茂、钱秀之等。他们常赴岳坟、西泠桥一带酒店小酌,但陆不喜饮,常作陪赋诗吟诵,其乐融融。

1959年潘天寿任美院院长以后,他一直认为培养学生应重视文化修养,诗、书、画、印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中国画系的学生,大都不懂古典诗词,不会题跋,也写不好毛笔字,常常请求别人题字、落款,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改变,可是要有一名既懂书画艺术又有古典文学造诣的人才到何处去找呢?四处一打听才知陆维钊先生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教古典文学,他急如星火地要求将陆先生调来美院,两人果然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自此以后,潘天寿常常到韶华巷那破旧的美院宿舍拜访陆师,二人趣味相投,谈艺术,谈创办书法篆刻专业,谈招收书法研究生,谈远景规划,谈人生……真有说不完的话。陆师更是有知遇的感觉,他们越谈越投机。陆师从不谈住家的简陋、生活待遇的菲薄和私人的事情。在美院每天起早落晚,有做不完的工作,虽然很艰苦,但生活得却非常充实、开心。

陆维钊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书法造诣尤深,早年即临摹历代名迹,甲骨文、金文、篆隶、行草等书法功力深厚。晚年自辟蹊径,创造出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书体,在书坛独树一帜,蔚为大家,蜚声海内外。其绘画取“南派”之法,融书法于画,擅作泼墨山水,格高意远,配上诗词题款,以三绝著称画坛。

陆先生的书法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创新,其“蜾扁书”独步当时,“蜾扁”是借用古书体名,徐铉、吾丘衍等以为“非老笔不能到”。然古之“蜾扁”,今人无由见之。陆先生晚年独新创此体,非篆非隶,亦篆亦隶, 人称“陆体”。“蜾扁书”的创造,可算是他求高、求真、求新、求变的典型。这是他的伟大创造,他立意法古而鼎新,沙孟海曾称赞他是蜾扁专家,又说:“综合披览,使人感到纯乎学人手笔,有书卷清气。无论大小幅纸,不随便分行布白,有时真力弥满,吐气如虹,有时则碧山人来,脱巾独步,得心应手,各有风裁。”

陆维钊先生从事教育工作达五十余年,对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汉语、汉魏六朝文、清词、中国书法、绘画、历史、地理、哲学、中医、中国音乐与乐器皆有很深的研究。著有《中国书法》,编撰有《全清词目》,协助叶恭绰编纂《全清词抄》,与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合编《中国文学史》。

上一篇:全国青少年书法级别评定委员会河南省驻马店市... 下一篇:雄浑博大 自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