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之争,谁是胜者?

时间:2022-07-24 05:58:04

汽车零部件之争,谁是胜者?

贸易战本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胜负的差别。当WTO日前就“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做出不利于中国的裁决后,胜负的天平仿佛已经向欧美等国倾斜,然而实质上,在这场针锋相对的争端中,其实很难判断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汽车零部件关税之争中,欧盟、美国、加拿大三方对中国存在异议的焦点,便在于中国于2005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了进口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即25%;而若单纯按零部件进口计算,关税则为10%这一制度。可以看到,二者的确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而欧盟、美国、加拿大三方也由于利益的驱使而结成了坚固的统一战线,并将中国至WTO,日前,WTO争端解决小组做出了不利于中国的初裁结果,仿佛又透露了胜负的天平已经转向了我们的对手。

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即使是面对这样唾手可得的胜利,同为中国进口车大户的日韩等国却一直保持沉默,甚至有些无动于衷,而我国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也表现得较为平静,并没有出现大难临头的紧张气氛,这又是为了什么缘故?

位于我国浙江省的锦平机械工业公司,多年来一直为日本某著名汽车品牌代工生产汽车零部件,近日,该公司负责人杜伟群向我们透露了其中的某些缘由。

关税之“变”牵动谁的心

杜伟群表示,在欧美等国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关税制度虎视眈眈的同时,日韩却表现得无动于衷,这看上去难以理解,实际上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日韩的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时间相比欧美同行要长得多,零部件的国产化程度已经很高,足够他们轻松越过40%的标杆,并且日韩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将零部件工厂发展到中国来十分方便。而且日韩汽车企业在其国内就有参股上游厂商的传统,他们与零部件厂商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劝说零部件厂商迁往中国要容易得多。

与此同时,欧美汽车厂商最深层的烦恼也正基于此,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协作关系的落后,是欧美不满中国零部件政策的最根本原因,也正是欧美厂商在全球范围内失去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对于欧美汽车企业来说,其即将投入到中国市场的新车型以及高端品牌短时间内很难国产化。“并不是说奔驰和宝马没有国产化的能力和考虑,但他们目前的确需要有更充裕的时间。能不能给予这些豪华车厂商一点缓冲的时间,将是欧美与中国磋商阶段能否达成妥协的关键之处。”

尽管欧美与中国的最终裁决结果还在等待之中,但相比各国政府的忙乱,大多数合资汽车公司却早已经开始响应中国这一新的关税政策。

德国大众汽车早在2005年便对外宣布,对比2004年2.5亿美元采购规模,2005年从中国采购零部件总额将一举提升至10亿美元,并至少保持这一采购数额3年以上。这样,到2008年底,其合资公司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近80%的零部件都可以在中国内部采购,使得其生产成本降低40%。。

上海通用也表示,其国外零部件供应商的份额近年来一直下降。目前,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已超过200多家,占据采购总额的70%以上。

杜伟群表示,跨国车企加快在中国零配件本土化战略也不会因为争端而减缓。对于欧美国家而言,若一定要以争端结果来解除中国对零配件的某些限制,并希望拖住跨国巨头转产中国的计划,以此来打消中国政府“以市场换技术”的算盘,显然将充满难度。

中国企业的“高深”表情

目前,中国已被WTO初裁判定败诉,而目前专家学者的意见也十分统一,在终审中,中国很可能再度面临败诉的处境。那么,这个结果又会对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带来何种影响?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紧张情绪,而与日韩企业的“无动于衷相比”,中国企业更多表现出的是一幅“高深莫测”的表情。

不少国内企业认为,这样的结果对国内的生产厂商来说影响甚微。

杜伟群说,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水准,在近年来有着一个飞速发展的历程,由于我国政府近年来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宏观指导方针,同时也由于我国国内的生产成本很低,因此大批国外知名汽车生产商已开始将关键零部件技术与市场逐步向中国转移,这便造成了我国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尽管还没有达到能提供奔驰、宝马等高档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技术所需要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但中国汽车零部件已开始大举走入国际市场,并积极参与国际汽配行业的兼并整合却已经成为了现实。

因此,杜伟群表示,如果在马上便有结果的终裁中,WTO争端解决小组依然裁定中方败诉,那么中方很可能采取的措施是调整有关政策以降低部分零部件进口的关税,这将在一段时间内,使得一批在中国设有合资整车公司的跨国汽车制造商大举采购其国际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产品,而这些产品的涌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到国内原有的供应商配套体系,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不少国外汽车制造商纷纷加大了本地生产的国产化力度,加上国内汽车价格一降再降,为保持利润率,转产中国并提高国产化率显然是一条更快的捷径,因此,即使WTO再次做出不利于中国的裁定,也无法阻止关键零部件技术与市场向中国转移的大势所趋。

当然,此次零部件关税之争,对于国内厂商来说也不可能是无关痛痒之事,而它造成的困扰,也许将体现在今后的潜在风险中。“从汽车零部件产业来看,WTO的此次裁定,加大了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已经存在的受到进口产品冲击的风险,今后一段时间,有受到倾销的可能。”杜伟群说。

而即使关税得以降低,并且在中国国产零部件要比仅进口方式更有利于降低成本,但也有一些国外汽车制造商依然不会买账,比如宝马、奔驰等豪华车制造商,这是因为,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的技术能力、装配质量还与高档车在其本国的产品质量水准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提高国产零部件配套水平,也是摆在国内供应商面前的一大难题。

上一篇:豪车市场“2008迷雾” 下一篇:败诉未必是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