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时间:2022-07-24 05:56:48

民办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已成为制约民办高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辅导员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民办高校普遍缺乏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职业前景模糊。民办高校要稳定辅导员队伍,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和实施,将辅导员的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发展中的“双赢”。这也是推动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整体上面临生源紧缩的严峻考验,在生存拐点的关键时期,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内练素质,强化质量,以向社会培养和输出高素质的人才赢得市场的青睐,而拥有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专业辅导员队伍,是确保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成为制约民办高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从我们课题组对陕西8所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失现状的调查来看,2008-2010年8所样本院校的辅导员年平均流失率为21.38%,该比例是比较高的。而导致辅导员离职的首要原因是辅导员对工作产生倦怠心理,感觉职业发展前景黯淡,而民办高校普遍缺乏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实现人生职业价值的指南,各民办高校要稳定辅导员队伍,必须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和实施,将辅导员的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发展中的“双赢”。这也是推动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民办高校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民办高校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实现高校和辅导员的双赢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辅导员的个体情况和所处环境,结合辅导员个人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需要,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发展目标,设计相应的具体执行计划。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民办高校和辅导员双方,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把辅导员的个人利益和高校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民办高校在帮助辅导员发展职业生涯的同时,提高了辅导员队伍素质和能力,实现了高校自身不断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辅导员在实践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双方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2.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消除职业倦怠,促进辅导员自觉提高工作能力

当辅导员主动实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辅导员会为实现职业规划目标,自觉学习,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体验工作的乐趣,感受工作的成就,工作中的困惑和迷茫随之消除。这与被动工作的状态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同时,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实践,还有利于其工作的开展。

比如,规划强调目标性,这有利于辅导员加强自我时间管理,做事有计划有条理;辅导员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直接有助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

二、民办高校应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搭建好平台

1.切实转变理念,明确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功能

民办高校应从战略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转变辅导员工作是低层次、谁都能做的错误观念,并从专业化的视角审视和完善现有辅导员工作的相关制度。特别强调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完善相关指标体系,强调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2.积极拓宽渠道,保证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空间

民办高校应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多种可行而灵活的职业路径,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当前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岗位;二是学生管理行政岗位;三是专业化的辅导员岗位。对于教师岗和行政岗,民办高校要对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平等对待,积极鼓励其参与公平竞争,并提供条件使其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对于专业化的辅导员岗位,民办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尝试实施职业资格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强调专业化的学科建设、专业化的人才培训、专业化的发展方向,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独立的、可行性高的、严格的辅导员职称评审体系,细化各级职称评定指标体系,确保辅导员努力有方向,学习有目的,参考有标准。

3.优化工作环境,保障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撑。民办高校应积极改善辅导员工作的软硬性条件,包括:改善辅导员办公住宿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保障机制,提高辅导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完善辅导员岗位培训体系,帮助辅导员提升自身素质;关心辅导员的健康成长,丰富辅导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辅导员实现职业规划创造一个友好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三、辅导员自身应明确目标,科学设计并积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如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霍兰德的职业人格类型理论等,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志向、兴趣、价值观、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等,确定自己是否具备辅导员的基本素质,明确自己的职业愿景,切忌盲目。其次,客观分析外在环境,包括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环境、学校发展中观环境,确定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最后,制定计划,确定行动措施,逐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辅导员要自觉培养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是指个体所拥有的能促进其职业有序发展的各类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自我激励与调控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对于辅导员这一职业,重点在于培养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要灵活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践行职业计划,实现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5):87-88.

[2] 何湘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培育[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100-102.

[3] 王杨.高校辅导员职业体验探析――基于内外职业生涯的分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1,(1):190-192.

上一篇:Nike品牌科技创新与营销策略浅析 下一篇:浅析图书馆大众阅读指导与学习型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