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产品和中国当代艺术

时间:2022-07-24 12:09:29

次贷产品和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在短短的十年内由盛而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原因就在于:本来只是一种普通商品的大众艺术品,最终却被吹为一种投资产品推进了市场。这就与销售次贷衍生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了,而画商的这种行为也与欺诈没有什么质的差别了!

什么是次贷产品?这是一种金融产品衍生物。银行为了扩大业务,向一些本来不具备购房还贷能力的人发放贷款,帮助他们购房,这是初级业务。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只能说银行发放了一些本不该发的,有风险的贷款,还不能算产品。问题是利欲熏心的银行家们为了规避风险,自作聪明地将这部分贷款做成证券,借助房地产价格上升的泡沫,以理财投资的形式将其转售给金融市场,这就形成了第二次业务。如果仅发展到这一步,充其量也就是将风险放大了一两倍而已,问题是一进入金融市场后,华尔街的那些精英们又将其包装成新产品了,以金融衍生品等虚拟形式再度向周围传递,这就形成了第三级、第四级业务,形成了衍生产品。然后通过雷曼兄弟、美林证券、房利美、房地美这些金融巨子向全世界击鼓传花。要确保这些金融衍生产品能够维持下去需要三个条件:一、房地产市场持续地、永久地向上涨;二、房贷者能确保不断供;三、有足够的资金在虚拟市场维持。显然这三点是不能保证的,于是,一旦经济下滑,房贷者断供,流动性收缩,这一切就玩完了。所以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华尔街的百年巨头们轰然倒地,连内裤也输掉了。他们本来想玩人家的,没想到受害的居然首先是自己。这也是很多美国人反对政府救市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不想原谅这些骗子。

什么是当代艺术?我们把那些背离传统艺术手法、风格、精神的作品称为“当代艺术”。因为花样百出,手法各异,所以它没有什么固定标准。它在艺术上缺少参照物,必须通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像传统绘画艺术那样形成价值;在商品市场上它也没有价格参照,因此它具备很强的投机性和风险性。

中国的当代艺术始兴于上个世纪末,代表人物有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刘小东等人。他们的作品刚开始是以一种学术的探讨和个性的表达出现在市场上的,因此刚开始的价格大都在几千元至上万元之间。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有洋人对这种他们从没见过的很新鲜的中国艺术好奇并感兴趣。早期的洋人收藏者大多是在中国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外交官,大公司代表以及那些喜爱中国艺术的人。他们的收购基本上是出于好奇和爱好,很少带有功利色彩。然而随着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大幅提高,情况发生变化了。国际炒家们发现这是块可以很好炒作利用的原材料,他们出手了。

于是近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一路飙升,扶摇直上,到2007年底、2008年上半年已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2008年香港苏富比、佳士德春拍,刘小东的《战地新十八罗汉缘》拍到6200万港元,曾梵志的《面具系列6号》拍到7635万港元,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系列3号》拍到4736万港元,这些价格不但高于张大千、齐白石的作品价格,甚至还高于中国宋、元、明古代大师的作品价格。这使得中国早期从事当代艺术的画家们都成为身价上亿元的富翁,成为艺术界的偶像。在这种示范效应下,全国出现了考美热,以至中央美院不得不在足球场上考试,成为世界一大奇观!许多画家和美院的学生们纷纷投入了这一领域。甚至很多大一、大二的美院学生也奋力投入商场为自己的“当代艺术”奋战。以一天画一两幅,甚至三四幅的速度全力“创造”着,然后以每幅一两千元的价格销售给画商们。更有一些不良画商与拍卖行串通勾结,在拍卖市场将这些画拍到五万元、十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更高价位。而在画廊里,他们则对价销售,拿出“拍卖纪录”来口吐莲花般地鼓动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以“投资”的方式购入。于是,本来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却变身成了一种投资产品,中国当代艺术的虚火便越烧越旺,其风头之健,已经完全压倒了传统艺术。

然而这时上帝他老人家看不下去了,先是正手给了华尔街那帮精英们一记大耳光:你们怎么捣腾出那么多金融衍生产品来,怎么能从一只臭鸡蛋里孵出一头牛来?!在收回巴掌前顺带的又反手给了中国当代艺术一记小耳光:你们怎么捣腾出那么多艺术来,我老人家都没法看懂嘛。于是,9月17日纽约苏富比秋拍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裤衩被扒了下来,露出了又黑又瘦显然发育不良的小屁股。曾梵志的《面具系列》算是成交价最高的,只拍得108万美元;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系列8号》成交价93.7万美元;比几个月前几乎缩水了8倍!相当于中石油股价从48元跌到五六元;而刘小东更惨,几个月内从“绩优股”变成了ST,眼看就要摘牌了。一幅1.5米×5米的巨作《男男女女》仅拍到18.25万美元,按平方尺价格算已与市场上普通画家的作品价格没什么差别了。这已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崩盘了。

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在短短的十年内由盛而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其实主要责任并不在艺术家身上。作为艺术,无论用什么形式来表达都是无可非议的。你可以喜欢它也可以不喜欢它,你可以赞同它也可以不赞同它,你可以买它也可以不买它。问题是作为一种艺术学术形式的探讨它主要应该存在于美术馆、博物馆和展出机构。当然,如果有画家和画商愿意将它推入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也没什么错。错就错在本来只是一种普通商品的大众艺术品最终却被吹为一种投资产品推进了市场。这就与销售次贷衍生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了,而画商的这种行为也与欺诈没有什么质的差别了!你把一些刚从美院毕业,甚至还在读大一、大二的孩子们说成“新星”“天才”,把从他们手上一两千元收进的画炒到几万元、十几万元,这与炒作次贷衍生产品有什么不同吗?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先行者,开拓者,岳敏君、张晓刚、曾梵志、刘小东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的价值在于开拓而不是成就,而艺术最终是按成就论价的。因此他们的作品被推到几千万甚至近亿元的高价显然是离谱了,从市场的角度讲这就构成风险了。如果再把一个本来已存在风险的产品以投资的名义推到一个根本不值的高度,进而又以它带动整个绘画艺术市场,这就会形成崩盘的危机。正是在他们这种示范效应下,中国的当代艺术纷纷乘风而上,只要是当代的就敢叫出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价格,哪怕这些画家还是在美院读大一、大二的毛孩子。这样,本来仅限于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们的风险在投机者和不良画商、机构的炒作下被无限传递放大了,最终波及到所有当代艺术的投资者、购买者。就像美国的房贷银行将次贷风险最终通过无数金融机构传导给全世界一样。随着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们作品价格的急泻直下,那些乘风而上的东西当然也会随风而落,汇成羊群效应,最终将冲垮整个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形成崩盘的态势。如果不信,不妨去北宋庄,南大东海那些地方看看,看看有多少画家在画岳敏君那张大嘴,有多少画家在画张晓刚那双呆滞的眼睛,有多少画家在画曾梵志的大脑袋,有多少画家在画刘野的那张圆脸。而当张晓刚、岳敏君们被从48楼打回了6楼时,你可以想象王小刚、钱敏君们的作品会是什么结果。

如果说南瓜已经缩水变成土豆了,那土豆变成绿豆当然也不奇怪。

上一篇:投资8万元开一家创意手绘专卖店 创意手绘给财... 下一篇:打折编年票能咸鱼翻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