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3-10-26 17:16:51

次贷危机的危害

次贷危机的危害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对策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美国的次级房贷放款中存在的猎杀放贷和贷款欺诈是造成次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猎杀放贷指贷款机构或其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贷款欺诈是由职业罪犯导演的骗贷犯罪。在这两种违法行为中,前者的受害者一般是消费者,后者的受害者一般是贷款机构。2001~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了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在2006年春季,美国房价开始下跌。在2007年初,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濒临破产,次级债危机开始显现,并波及银行业,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雷曼兄弟倒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的投行开始回归银行主业。由于蝴蝶效应,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开始传向世界,成为一场席卷发达国家和发展

二、我国外贸出口对策

(一)提高产品附加值,开拓新兴市场。美国财政部驻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楠.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出口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10.4.

次贷危机的危害篇2

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

众所周知,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是过度的次级房贷,推波助澜者是过度的金融创新,助纣为虐者是过度的高薪激励。但究其实质是偏离了市场经济规律,背离了风险监管规则,脱离了科学发展轨道。总结其教训,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金融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赤字经济”,在国民储蓄不足的情况下,一味依赖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金融产品,提增收益、支撑消费、助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诱使社会资金、生产资金、市场游资退出实体经济,转投金融市场,竞购金融产品。如此循环往复,形成金融“虚拟”、收益“虚高”、经济“虚增”,使原本植根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发展成为脱离实体经济的空中楼阁。一旦消费不济,特别是赖以推高的房价下行,这座自我中心化的金融“空阁”便不可避免地轰然坍塌,进而殃及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不能脱离金融监管。曾经历过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美国,深知高风险须要严监管,并出台过世界上最严格的《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案》。但90年代末却自毁长城,出台《金融现代化法案》,放任混业经营,鼓励自由创新。对高投机性的对冲基金和具有定价功能的评级机构不设监管;对投资银行任其放大信用杠杆率;对商业银行和贷款公司发放利率和首付优惠的次级信用贷款熟视无睹;对次贷产品证券化,并不断打包出售,任其重组衍生;对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和金融体系内银证保三业之间的产品交叉、资金交错、风险交织,放任不管。次贷危机一经出现,其风险即迅速蔓延到整个金融各业和相关机构,形成海啸般的金融危机。

信贷增长不能脱离存款来源。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其基本功能是动员储蓄,并合理利用时间差,将闲置资金集零为整转移给能有效创造新价值的社会生产者。可以说,离开了储蓄存款,银行就失去了生存基础。但美国的危机制造者们淡忘了这个基础,乐观认为市场流动性永不枯竭,轻视吸收存款而寄希望于市场筹资,忽视了存贷比的约束而过度放贷,走上了一条发放贷款后再卖出贷款,卖出贷款获得资金后再放贷款的不归之路。当危机来临时,各金融机构纷纷捂紧钱袋,致使靠市场融资的金融机构告借无门,被迫破产。

高薪激励不能脱离风险约束。激励和约束是市场机制不可偏废的有机体。缺乏风险约束的激励必然导致铤而走险和急功近利。美国金融界在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高薪的激励下,使各种包藏、隐匿、延缓、转嫁当期风险的产品和手段泛滥于世,在创新外衣的庇护下极尽哄骗之能事。在次贷的循环中可以看出,只要放出贷款就领奖金,卖出贷款又可领奖金,打包成证券卖出后还可领奖金,证券评级后再得手续费,保险承保后又可得奖金。其实这之中收益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初始贷款的利差收入,其他环节都在卖出风险获取收益。在重奖之下,风险在不断卖出中积累,奖金在不断卖出中高涨。一旦买卖停止,风险爆发,其全部损失被国家和人民承担。由此可以说,次贷危机全是不当激励惹的祸。

政府救市不能脱离公众基础。次贷危机本已重创金融市场,而脱离公众基础的政府救市更深地损害了民众利益,致使公众信心屡提不振。纵观这场危机,本是次级信用者还不起贷款引起,其救市理应从救助欠贷者还贷、建房者还贷开始。但当政者却动用巨额纳税人的钱去填补金融机构的坏账“窟窿”,跟着濒临倒闭的机构去施救,结果是救一个倒一个。这种本末倒置的救市,不仅没有增强市场信心,而且伤害了公众利益,损害了市场基础。

国内银行阻击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

2007年初,当美国次贷危机初露端倪之时,我国银行业即根据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谨记教训、未雨绸缪,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预见性较强的政策措施,起到了较好的“防险、控险、隔险、化险”作用。

实施二套房政策,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美国银行机构之所以敢以零首付、低利率向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发放大规模的次级贷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借款人的还款来源寄希望于房地产价格的永续上涨。受此影响,我国的银行也纷纷将大量贷款投向住房按揭,使投机者大量利用房贷购房炒房,有的用贷款购房多达百套,导致房价不断被推高。为吸取美国次贷教训,中国银行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了“二套房”信贷政策,并强调禁止贷款炒房。随后又开展了房贷大检查,查处了一批以“假首付”、“假二房”、“假按揭”、“假权证”骗取房地产贷款的行为,及时挤压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抑制了房贷风险的积累。

严禁信贷资金炒股,隔离两市风险传染。美国金融危机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撤除了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的风险防火墙,以致银证两类机构一损俱损。对此,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2007年在股票市场开始回暖时即告诫银行严禁利用信贷资金炒股,并下达切实防范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通知。随后又开展了企业挪用信贷资金入市和银行向证券公司、投资公司违规融资的全国性大检查,及时查处并曝光了一批银行信贷资金被企业违规挪用炒股、炒房的案例。同时还及时停止了银行为企业发债提供担保等业务,有效切断了两市风险互通的渠道,使我国银行业在股市严重下挫的今天,也很少直接遭受其风险拖累,实现了两市风险的有效隔离。

审慎推进金融创新,及时揭示产品风险。创新是把双刃剑,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不负责的创新也会葬送发展。近年来,中国银行监管部门在鼓励银行创新时,始终坚持积极而审慎的态度,一方面大力推进创新,一方面又审慎规范创新,专门成立了创新业务监管部门,制定了“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可披露”的金融创新原则,强调创新收益要覆盖创新成本。在美国大量发售次级贷款证券时,我国监管部门提出了防范不良贷款证券化的8条要求;在国内商业银行效仿欧美大力开发代客理财产品时,监管部门又立即发出买者自负和卖者有责的警示,并专门开辟金融公共教育服务区,揭示宣传创新业务风险,并开展创新业务检查,查处通报了部分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风险揭示不足、信息披露不准、促销宣传误导等七大问题。及时制止了理财风险的蔓延,对防范新业务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施大额不良贷款检查,及时化解信贷集中风险。资产集中是银行的风险大患,也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为了化解银行信贷集中度风险,我国银行监管部门从2007年起对贷款余额超过5000万元且不良率超过50%的大额贷款客户实行了台账管理,并组织全系统按户进行现场检查,按“一户一策”原则,制定风险化解和清收处置方案。特别是对涉外客户、两头在外客户实施跟踪监测,追回清收和化解不良贷款200多亿元,同时与公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查处了一批骗贷、逃贷和外转资金的违规企业和违法分子,有力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减少了挪用银行贷款炒作外币资产的损失。

建立盯市监测制度,适时处置外币资产。2007年初,在美国次贷危机冰山露角之时,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即高度重视其风险传染、及时揭示风险危害,与各银行一道建立了次债风险监测制度,2008年8月,又建立了盯市分析制度,每日盯住市场行情分析交易对手风险。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外币投资业务的现场检查,指导银行把握市场走势,择机进行止盈止损,使我国银行在危机爆发之初即及时处置了大部分次级债券,减少了可能产生的外币损失,成为了全球少有的次债损失最小的银行机构。

促进银行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

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科学发展方向。金融是服务行业,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服务经济的天职。历史经验反复证明,金融只有紧密围绕实体经济和消费者的合理需求,谋发展、搞创新,才能获得自身稳健发展。尤其是在阻击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的今天,更应向实体经济增加信贷投放,提供发展资金,加大对国家重点工程、“三农”、小企业和兼并重组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着力打牢经济基础,增强经济活力,以此促进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

坚持“存款立行、内控保行、服务兴行”的发展方式。银行是经营货币和管理风险的信用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要始终坚持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经营原则,把稳定的存款来源和持续的流动性放在首位,把风险控制视为银行经营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风险可控的原则,量力放贷,合理配置存贷比例和期限。无论是经济上升期还是经济下滑期,银行都要严格风险控制,不能以放任风险为代价,不能放松贷款条件,不能新放任何次级贷款。坚持用完善的公司治理、严密的内部控制、准确的资产分类、充足的风险准备、优质的金融服务赢得公众信赖和市场认同。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协调的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坚持改革开放的今天,金融业必须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运用“风险对冲、协调发展”的战略思维,一方面,积极择优引入合格境外战略投资者,借以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境外发展战略规划,在审慎评估整体风险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展境外收购、投资参股和增设分支机构,跟踪服务我国外向企业,参与全球金融竞争,不断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坚持构建激励约束相容的管理机制。科学的发展需要有效的激励,更离不开合理的约束。美国金融危机正是“激励过度、约束不足”的现实例证。我国金融改革创新还刚刚起步,必须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科学机制。金融是竞争充分的行业,需要有效的薪酬激励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激励必须兼顾社会公平,充分考虑风险约束,尤其是长期风险考核,把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管人员的当期收益与长期风险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业绩收益和风险责任追究制度,使其发展目标明确、风险责任明晰,形成竞争有力、约束有度的科学管理机制。

坚持完善风险为本的监管体系。金融是高风险行业,必须实施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在我国现阶段,要继续坚持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严格实施银证保三业的风险隔离。同时要加强监管协调,防范跨业违规风险,建立并表监管制度,加强风险识别,扩大监管辐射,要将会计、审计、评信等社会中介机构纳入有效监管范围,防范社会风险侵蚀金融肌体,形成全面、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为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次贷危机的危害篇3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源配置;结构调整;消费观;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01

次贷危机,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次贷危机已经过去了数年,它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危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次变革的良机。中国作为世界上新兴的经济大国,世界市场中重要的经济体,不可避免的受到次贷危机的深层次的影响,在思考如何减轻危机带来的危害时,我们也应反思这次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因素。危机除了带给中国灾难,又给我们创造多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呢?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矛盾综合作用下的集中爆发,同时,也是这些矛盾的强制解决。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也同样可以发现相似的阶段:经济运行过程中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经济矛盾的解决并构成新的经济框架、新的经济框架下经济平稳发展,新矛盾的产生及潜伏。在整个经济周期中经济发展由于经过危机的筛子作用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调整,是生产关系适应了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种情况我们也是可以视为经济发展的高涨时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经济泡沫,经济结构发生了失衡。而经济危机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发生不可调和的时候爆发,这样看来,经济危机的另一个实质就是打破泡沫,是经济总量回归实际总量的体现。这也应了一句老话,所有的泡沫都会破灭,所有的失衡都会再平衡。这样以来,我们就可以以另一种视角看待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次自我变革和结构重组。既然如此,危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有利影响就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那么,经过这次次贷危机,中国到底受到了哪些有利影响呢?

一、次贷危机促使了我国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次贷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在危机登陆中国的一刻,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自我变革和发展的机会。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面前,面临着巨大的生产要素缺口。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无法将有限的生产要素合理的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经过次贷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发市场的活力,进一步加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企业与市场发生更直接的联系,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二、次贷危机促使了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整合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危机,中央着手开始这两方面的调整,并提出了科学创新实践活动,即“科学发展观”。在我国,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低技术含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可是能耗大、产品价值低等问题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同时,外向型经济结构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但这忽视了内需和基础建设,经济结构的单一,使中国经济容易受到世界大经济气候的冲击。在这种时刻,经济危机冲击了中国经济,这种来自外部的影响对中国内部的经济结构变化产生了反应,开始促使中国经济调整结构。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个危机反而防止中国经济走上歧途。

三、次贷危机促使了我国劳动力水平的提升,促进就业体制与结构的优化

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存在着劳动力结构过于单一,高素质的劳动力匮乏,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劳动力市场,中国也受到了波及。2008年上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IT业、金融业及其相关行业都面临着减产、停产以及停薪减薪的困境。经济危机造成了劳动者的大量失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在通过危机将劳动力市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危机劳动者会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同时,危机强制打破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促使劳动者根据市场的需求学习新的技能,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

四、次贷危机提高了我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

危机和风险意识有多重要,仔细研究一下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就会知道。由于没有合理的估计次贷的风险和其将会造成的影响,华尔街为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预防危机的难度在于危机爆发的先兆非常细小,很难及时发现。因此,只有健全的一整套预防机制和措施,防微杜渐,从不寻常的先兆中预测到危机,并提出应对危机的对策。这样一来,就能提高经济的预见性和防震性。经过危机,国家、企业和个人重新树立了危机意识、风险意识,正视风险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损失,尽可能的去规避风险,把损失降低到最低。

五、次贷危机促使了消费者建立新的、健康的消费观

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是过度的储蓄消费。没有消费的习惯,国家内需就无从拉动,人们即使是富裕了也不能更好或是不会更好的生活,这也是制约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次贷危机发生以后,为了刺激内需,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惠民消费政策,这极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同时对人们消费观、生活观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刺激作用。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有一个明晰的感觉:不论是次贷危机、金融危机还是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它们是摧毁经济大厦的利器,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指导经济建设合理规划的蓝图。这说明,危机带来的不仅仅是灾难和破坏,也意味着改革和新生。因此,只有充分认清危机的实质,充分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隐患和问题,及时解决矛盾,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有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次贷危机的危害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二)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三)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

(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开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碳等资源性的行业都提出要求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国的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四)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辨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5]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中国金融,2007(18).

次贷危机的危害篇5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5]孟辉,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2007,(18).

次贷危机的危害篇6

关键词:高利贷 不入罪 社会危害轻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高利贷是否应当入罪的争议

高利贷是以比较高的成本即利率开展资金融通的行为,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形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我们一般将民间高利贷界定为发生在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以及自然人与单位之间的借贷利率超过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的情况。

近年来,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随着“高利贷”现象和非法集资案件的增加,有学者认为应当对民间高利贷行为用刑法进行规制,也有学者认为只需要用民法对民间高利贷行为进行调整即可。由此,民间高利贷是否应当入罪?假如民间高利贷应当入罪的理由成立,那么应当如何入罪?这些都成为学者们所需要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高利贷行为社会危害性较轻,不应当入罪。

二、高利贷不入罪的理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日渐活跃,在我国很多地方高利贷又死灰复燃,并有日趋蔓延之势。高利贷虽然是违法行为,但它并不是犯罪行为,高利贷不入罪的理由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高利贷的社会危害性较轻。高利贷的社会危害性较轻,主要体现在金融交易秩序与道德两方面。首先,在金融交易秩序方面,高利贷只是金融交易中的一小部分,并不足以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由系统性风险导致的,高利贷还不足以造成系统性风险。其次,从大多数国家实践看,尽管高利贷不是受褒扬的行为,人们可以对放高利贷的行为予以谴责,但这是道德层面的范畴,不是法律原则。例如,美国大部分州允许设立“工薪日贷款公司”(Pay-day Loan)这样的机构,专门从事短期的高利贷业务,利率高达390%-780%不等。

第二,高利贷有利于实现金融自由。高利贷信用促进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高利贷提高了劳动产品的交换比率,促使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在现今社会中,高利贷满足了双方当事人的需要,促进了民间融资借贷,有利于活跃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自由。

第三,高利贷及时为企业融资,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可否认,对于急需资金的企业,能够为企业注入资金,就等于挽救了企业,当然对于个人也是如此。高利贷救急解难,帮助居民和中小企业克服了企业生产生活中的临时性困难;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创业与发展,促进生产,活跃商品流通。为融资困难的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对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对高利贷入罪理论的反驳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然有学者认为高利贷不应当入罪,当然也会有学者认为高利贷应当入罪,以下将会从两个方面对高利贷应当入罪的理由进行反驳:

第一,高利贷会引发金融危机。有些学者把高利贷当做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理由,但本文认为,高利贷只是金融交易中的一小部分,并不足以导致金融危机,充其量只能算是导火索,金融危机是由系统性风险导致的,高利贷还不足以造成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二.高利贷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大多数人认为高利贷的借贷者多是黑社会成员或者与黑社会有业务联系,出借方往往采用威胁、恐吓、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方式来收回借贷款。其实这只是人们自己的想法,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Adair Morse通过研究得出了很有趣的结论:凡是允许高利贷存在的社区,其房屋按揭贷款破产率、社区偷盗率、发病率、死亡率、吸毒酗酒率均低于禁止高利贷的社区。这从实证的角度证明,高利贷与犯罪不但没有正相关关系,反而是负相关关系。

四、在高利贷不入罪的背景下应如何减少高利贷的弊端

高利贷行为有利也有弊,当然它的利大于弊。在高利贷不入罪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减少高利贷的弊端:

第一,适当提高“四倍红线”,增设行政管理。本文认为可以适当提高“四倍红线”,把它增加至八倍,超过八倍可采取罚款等惩罚性措施,同时六到八倍的部分需要到行政部门予以登记。根据大众一般思想,登记是一项比较繁琐的手续,大部分借贷人宁可降低利率也不想去行政部门登记,因此这将会是一项抑制高利贷盛行的有效措施。

第二,适当放宽金融机构数量管制,允许民间资金设立放贷机构,应当是解决民间借贷泛滥的一项有效措施。比如,由地方政府监管的小额贷款公司。同时由银行业监管机构负责的正规金融机构,也应当适当放宽数量限制,在经济活跃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增设一定的机构,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实践证明,放宽中小金融机构投资限制也是落实国务院“新36条”、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一条较为现实的途径。

第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理顺价格关系,从源头上消除官方利率与民间利率之间的巨大价差和套利空间,资金才会重新进入银行体系,“金融脱媒”问题才可以缓解。同时,加快发展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各类债券市场,扩大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开正门、堵邪门。如同治水之道,堵是权宜之计,疏是长久之策。当然,利率市场化需要防范商业银行可能的道德风险。为此,利率市场化,也需要首先建立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或破产机制。

五、总结

民间借贷中存在高利贷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于高利贷我们应依法予以坚决打击,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为了避免高利贷的出现,将民间借贷予以取缔,将本来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民间高利贷作为犯罪论处,显然属于滥用了刑罚权,扩大了打击面,也与时下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相违背。

不可否认民间高利贷滋生了许多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民间高利贷伴生的一些犯罪行为,均应该按照刑法规定予以打击。但是,如何规范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去打击高利贷,那将是一个系统和庞大的工程,需要公众和政府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体制,减少高利贷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参见刘远:《金融欺诈犯罪立法原理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05页。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民发[1991]21号)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3] 参见周学东:《高利贷与犯罪负相关》,《新世纪》,2012年第8期。

次贷危机的危害篇7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O002-03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 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 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 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 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

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 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l%,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 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 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 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次贷危机的危害篇8

关键词:高校;债务危机;贷款;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378-02

一、高校债务危机现状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快,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缺位,高校大规模举债。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的一项调研表明,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2500亿元。2007年9月12日,教育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会上表示,我国高校债务总计约2000多亿元。而在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教育界特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田淑兰表示,目前全国的高校债务已经达到了2400亿元左右。更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贷款规模已经达到4000亿元以上,高校债台高筑,危若垒卵,入不敷出已成事实。

二、高校债务危机的危害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的中国高校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今后3―5年内,进入还款期的高校将形成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局面,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危机,有许多大学已经在亏损运行,游走在财务破产的边缘,债务危机产生的危害日益显现。

(一)债务危机产生的直接危害

高校债务危机首先影响的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与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校巨额本息的偿付已经影响了许多高校的健康运行。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校教学设施不能及时更新与维修,教学材料、实验材料和科研材料一再缩减,各种科研实验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二)债务危机产生的潜在危害

高校债务危机可能通过一系列反应对高校和金融市场产生潜在的危害,对社会各个方面造成更为深远的消极影响。首先,高校债务危机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破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该法的适用范围为所有企业法人。公立高校是公益性事业法人,事业法人不具有破产能力,高校破产说暂时还不能成立,但随着高校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有的大学债务利息都无法偿还,而大学债务的责任人缺位,非常类似于过去的国有企业债务。尽管事实上存在国家对高校的隐形担保,但在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直接投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高校破产也并非危言耸听。其次,高校债务蕴含巨大的金融危机。巨额负债形成了放贷银行的不良贷款,直接损害银行的正常经营。

三、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高校债务危机

(一)高校发挥自身潜力实施自救

解决高校债务问题必须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高校主动性一旦调动,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负债高校的老校区一般地处市区,土地升值快,学校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可以置换空置的土地、校舍,缓解资金困难;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转化等办法筹措资金。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高校的融资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渠道。早些年的“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由于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早早地踏上了上市融资和拓宽融资渠道及寻求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近些年来的“交大博通”、“浙大海纳”等企业在股市上也有不俗的表现,截至目前为止,全国高校控股和参股的上市公司已有不少。另一方面,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联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校集中了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学科门类齐全、实验设备先进,可以解决企业的一些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校企合作,既能节约企业的科研投资经费,降低实验风险,又能增加高校科研经费,增强科研实力,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收益的效果。另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接受企业(或财团)的捐赠以及采用其他金融手段等,都是可能的自救措施。

(二)尝试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身陷债务困境的高校可以尝试向民间拓宽融资的渠道,走多元化筹集资金的道路。所谓“民租”就是解决现阶段国家财力难以解决而高校又急需扩建的教育设施问题的一条出路。和企业的融资租赁方式一样,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学校按照社会投资收益率和固定资产折旧率,给投资者偿付合理的租金,保证项目的正常收益水平,从而调动社会投资高校教育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解决银行要求的担保或抵押问题,又可以解决高校急需的资金问题,还可以分散高校由于融资而引起的财务风险。

(三)科学管理高校贷款行为

一是国家应尽快出台规范高校银行贷款行为的规范性文件,使各高校依照规定,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划需要向银行贷款,督促其合理地运用银行贷款。二是商业银行严格根据《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增强风险和效益意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控制总量、防范风险,使高校贷款从资金源头得到控制,从而杜绝高校贷款的任意性,逐步规范高校的贷款行为。三是有关部门应为高校建立负债风险防范指标体系以控制贷款比例,为每所高校设定可贷款的上限额度,设置预警指标,超过指标之后需要审批,从而本着适度负债的原则,帮助高校化解贷款风险。高校管理者也可通过该指标体系定期进行分析,正确评估高校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测定负债投资对高校当前和未来财务状况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作出贷款决策。

(四)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贷款结构

进一步强化高校贷款法定还贷责任,将贷款管理作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引导高校正确认知风险,完善决策程序,使高校贷款规模不超过学校的偿债能力,年度还款付息金额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

(五)设立可持续发展高校偿债准备金

通过设立偿债准备金可以促使学校有计划地集中、储备偿债资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部分高校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贷款的冲动,避免债务到期集中偿还影响学校正常运转的问题,减轻财务负担,降低财务风险。学校应当对偿债准备金进行严格有效管理,保证该项资金只用于偿还债务,严防将偿债准备金挪作他用,以增强偿债能力,确保财务稳健运行,实现高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调整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标准

教育部正在实施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标准相对单一,在客观上促动了一些高校的盲目发展行为。因此,建议教育部对这一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区别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制定分类指导、分层次评估的指标体系,引导高校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避免单纯的规模扩张带来的高负债等问题。

(七)引进民间资本、建立股份制高校的方式值得考虑

国外的一些经验可供借鉴,比如可以建立大学理事会,并将其作为大学财政与行政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以独立理事为主,校长由这个理事会选聘,并对其负责。大学的重大建设和发展项目,必须由该理事会审议。这样,大学将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理事会将是一个信托机构,接受政府拨款和捐款,并尽到善意使用信托资金的法律责任。

(八)政府应对高校社会捐资的税收加大优惠力度,激发社会捐资教育的积极性

根据1999―2005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1998―2004年普通高校社会捐集资收入占经费总收人的比重是1999年的2.3%,到2004年下降到1.08%。与国外大学相比,美国来自于社会团体、校友等的捐赠,约占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的8%。政府对社会捐资的税收应给予政策性优惠,扩大社会捐资税收优惠范围,提高税收优惠的标准,激发社会捐资教育的积极性,做大社会教育捐资的“蛋糕”。

结束语:总之,当前我国高校的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靠国家政策和财政扶持,金融部门的帮助,以及高校自身转变观念、改变机制、加强风险意识、注重财务管理,才能避免高校贷款风险进一步扩大,有效化解债务危机。

作者单位:云南大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资料统计.2003.2007[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上一篇:渔业生产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语言文字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