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构建语文教学

时间:2022-07-23 09:26:00

以生活构建语文教学

【摘 要】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倡导生活语文,用生活构建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做到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状 生活语文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101-03

语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源于生活,本来是有着生命的气息,然而在旧式教育的不断侵蚀下,变得“苟延残喘”,对于现在的教师而言,就是要唤起语文的生命气息,而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将生活融入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子系统,则更需要以自然、社会为基点。将语文学习过程当作生活过程,语文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无形中语文能力能在生活中得到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品味语言的蕴味,走进作者心灵世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一 以生活构建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语文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要求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无论是在生活中客观真实的交际,还是在书本中与作者心灵间的对话,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前提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独特的生活经验通过艺术性的语言所展现出来的,所以文章的语言蕴含着作者的生活感受,而学生品味语言,研读文章,实则是在走进作者的生活中,去感悟作者的心灵。这就要求生活融入语文教学,通过生活这个中介,学生能更容易走近读者。例如汪曾祺的《葡萄月令》这篇散文,通过生活中学生所观察到的葡萄的生长历程,借助汪曾祺的质朴、自然的语言特点,学生更容易触摸到汪曾祺乐观、淡定的人生态度。对于语文的工具性来说,叶圣陶先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语文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中思维是手段,交际是目的。无论是思维还是交际,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所具有的工具性,在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因此,将生活中的交际需要渗透到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无疑是符合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语文的人文性,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个性差异得到认可,在生活实践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端正学生的价值观。以文本中涉及的人文精神指导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去探究、感受,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对话作者,剖析生活经验,领悟人文精神。因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通过生活这一丰富要素融入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使精神得到升华,净化灵魂。

2.语境教学发展趋势的需要

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人们的交际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语境是一切语文活动的言语环境的总和。因此,语境制约着语文活动,隐性中语境教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学生与文本之间实则是言语交际的平等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顺利地进行,李海林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是语境教学。孔凡成教授从科学性质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汉语规律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范式转换的助推器、语文教学纠偏的重要手段四个方面阐述了语境教学观是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情景语境教学观作为语境教学观的重要要素,准确地把握课堂上的情景语境是至关重要的。情景语境教学观中所提到的课堂交际对象主要是学生,课堂言语交际是双向的,因此课堂言语交际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师的言语表达,更在于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学生真正能建构多少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思想观念、个性特点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能力,将生活融入课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所引入的生活情景融合,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例如于永正老师在教《草》这篇课文时,为巩固学生对诗的理解与背诵效果,以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为生活背景,创设课堂生活情景,将课堂教学还原为生活情景,值得借鉴。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吗写草啊?

生: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于老师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指导学生背诵,以奶奶的身份为突破点,突出重难点,效果明显。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以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生态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语文”理解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主体论”与“环境论”的结合。蔡明老师为我们所定义的“生态语文”,即生态是环境、关系、意态、规律等。其中环境则是“生态语文”的内涵之一,而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这些环境又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引导并建立一种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的课程环境。凡有人类活动处,就有语文的习得。因此,将生活融入语文是生态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个体,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人来源于自然,生活于自然中,人的发展也就要回归于生活,生活融入语文,以自然的规则学习语文。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语文教学应该走出学校的大门,回归生活,充分利用自然界的一切因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将生活中的情愫、色彩等融入语文课堂,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学生从语文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得到的语言训练是有限的,况且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缺乏的,很难全面地理解语文教材。生活与语文相融合,课堂内外都渗入生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感悟生活,体会文章,走近作者,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就会提升,语文素养也会增强。例如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时,由于处于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都用通信工具联系,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很难理解分别时无言以对的伤感。因此,就引导学生去联想自己在分别时的做法。将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作为对比融入课堂,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入语文,自然能丰富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提升、激发,语文素养也就得到提高。

二 以生活构建语文教学的路径

1.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是实践课程,实践在语文的学习中有着双重功能,既可以从实践中获取语文资源,又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语文能力。因此,笔者认为生活语文应从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两方面阐释,以寻求生活构建语文教学的路径。

语文教学“生活化”,在语文教学中,要自然地融入生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在语文课堂中感受自然美、人性美、生活美等等。基于此,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渗入到课堂和教学内容中。语文课堂“生活化”,课程改革打破了语文课堂恪守旧规、闭门造车的形式,无论是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还是在语文课堂上再现生活情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着很大的益处。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语文教学内容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学生的自身经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学生的经验和想象来源于生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构建知识结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对于语文教学,用教材教是动态的,是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而教教材则是静态的,是死板的。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要做到用教材教,以生活为基础,将语文教材情景化、生活化,无疑更容易使学生接受。

2.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以教师为引导,将生活作为资源,从生活中体会语文美。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接受语文训练。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创设了生活场景,贴近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中的语文美。学生生活“语文化”可以表现在校园内外。校内生活“语文化”,大至校园,小至一个班级,都是一个集体。良好的班风、校园的精神文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另外,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作文比赛、演讲比赛、古诗词比赛等等。校外生活“语文化”,也就是所说的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中,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另外,社会中的资源应充分利用。

学生正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不仅需要书本上知识的滋润,而且也需要生活中阳光、雨水等的养分。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既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语境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构成了生态语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言语交际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

[2]曹明海.生存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3]孔凡成.语境教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J].语文建设,2014(2)

[4]李海林.语境学与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学习,1993(11)

[5]蔡明、闵振宇、韩建萍等.语文人心中的伊甸园――关于生态语文课堂的交流[J].中学语文教学,2009(3)

上一篇:论新媒体语言的规范问题 下一篇:“述”材引用·忍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