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行业三大领域投融资新形式

时间:2022-07-23 06:30:33

医疗健康行业三大领域投融资新形式

日前,一年一度的“2012中国医疗行业投融资高端峰会”圆满落幕,会议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机构以及医疗行业各个领域的专家、院方人士。会议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医改中民营资本享受的政策利好,为社会人士了解医疗健康投融资产业打开了一扇窗口。企业家与投资双方的沟通与对话,以及为推动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资本化进程发展的献计献策,使得更多的民营医院和资本方了解彼此的需求与顾虑,对未来医疗健康三大投融资领域充满期待。

投资领域一:促创新、划细分,医疗器械市场稳定发展

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率为23%,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整个医疗仪器与设备市场将接近3400亿元(537亿美元)。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而我国仅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可谓潜力巨大。业内人士称,随着医疗器械 “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将引发一轮投资热潮。

医疗器械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赵刚:从国内目前的需求来看,基层医院对一些比较容易使用的、集成度高的设备需求比较旺盛,现在很多基层医院用的都是大医院淘汰下来的设备,要么非常高端,要么使用比较复杂,所以广大二级医院以及县医院的中端医疗设备市场空间比较大。但这些医院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设备有效地使用起来。

刘道志:投资界喜欢看宏观,中国医疗器械产业1400亿元人民币,全世界4000多亿美金,2015年我们要打造3000多亿人民币,这些数字非常吸引人,投资界也非常乐观,但做起来却不是很容易。正如大家所见,长期存在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问题就是创新力不足,这个问题不但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如技术创新专利的审批流程与时间远高于国外同类证件的颁发,这一点严重阻碍了医疗器械的创新进程,也不利于投资。高端器械投资方面压力很大,阻力也很大。

徐天宏:从投资方讲,即使在逆境中也要看好医疗器械市场。医疗器械领域在国内有很多发展机遇,一是在创新方面,可以做一些模仿性的创新,做适合中国的改进,这也适合国内很多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有1.4万多家基层医院,这是中低端医疗器械企业应该关注的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即使是迈瑞公司,刚起步的时候也是由二级医院逐渐扩大到三级医院,这部分市场是像GE、西门子这些企业很少进入的,潜力很大。

医疗信息化

作为细分领域之一被强力关注

赵刚:医疗器械的投资方向我看好三类,一是信息化和系统化的器械,即具有医院整体信息沟通能力的信息化设备;二是耗材和设备结合型的产品;三是可移动的床旁型小型化的设备。因为从投资的角度来讲,中低端产品不代表中下的质量,也不代表中下的企业,医疗IT在中国的市场很大。

刘道志:关于细分领域的投资前景,我非常关注医疗IT市场。这几年信息化在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目前这个市场还不成熟,也没有看到一些标杆企业,但其趋势是明显的,因为信息化是全世界医疗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医疗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会逐渐由到医院检查、治疗转变为在家里预防,将来会形成在家测量健康体征上传到医院做数据分析的健康管理办法,这些都是医疗信息化的一些具体体现。

在其他细分领域,我们还关注微创医疗,这个市场是非常广泛且有潜力的,几年前需要手术治疗的一些疾病,现在都可以做微创治疗,如骨科、腹腔镜、消化科、眼科等等。微创是一个革命,其颠覆了以前的手术技术和器械。医疗器械的每个细分领域将来都会有很大的产业,心脏病领域有几百亿元的市场,骨科领域在世界上300多亿元的市场,中国才只有1亿。这些细分的领域非常多,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每个细分的领域都值得去投资。

方宇:目前我看好影像学方面,我们投入了一所清华科技园开发PACS软件的企业,他们的技术传输非常清晰。近年来因为医改带来一些政策利好,县级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非常高,一些远程会诊项目首先用到的就是PACS系统,将患者在县级医院拍的片子传到高级医院会诊,这些项目都是机遇。还比如一些医药产业面临的新软件升级等等机会。因为很多国内的企业在信息领域有自己的技术优势,能适当发挥特色应用,能与国际大企业进行竞争。技术是不可替代的,这方面应该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低端企业如何高竞争力,走出国门

赵刚:想走出去的企业要做两点:一方面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第二点就是进行市场维护,中国的企业在国外不可能自己维护市场,大部分是当地的经销商和伙伴,所以企业的市场管理能力决定了市场的份额。“出海”的时候首先要评估自己的管理能力。

刘道志:研究一下西方的医疗器械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70%的世界医疗器械市场被前30名大公司垄断,包括三大设备公司,GE、飞利浦和西门子公司。国外第30名的公司市场份额都比中国的第一名要多很多。我们做国际市场六年多的体会是:高端的难度不在于价格,在于法规、临床、网络、品牌。

医疗器械企业要做大基本有两个方式:一是多元化发展,大的企业没有单一业务,一般均有3~5个不同领域,不局限国际市场。第二是价格,欧洲、南美这些国家对产品的看法与中国一样,低质量就意味着廉价品,所以低端产品很难进入欧洲国家。目前我们也在探索一条跨国并购的道路,希望通过并购一些国外有市场基础的企业,这样来占领更多的国外市场。

徐天宏:目前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跟美国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在美国一些小的医疗中心设备都是相当先进的,但中国的基层医院拥有的设备都很差。所以从这点来看,国内的企业要做大,一定要在自己相对的细分领域深入进去,或者采取并购的方式向其他的领域扩张,最终做成重要的医疗器械的企业巨头。所以,个人感觉对细分领域的不断深入,横向进行扩张是国内企业做大做强的基本。

方宇:近两年的医改带来了很多机遇,国内的企业应先抓内需,根据市场的需要来扩展产品线,把国内的市场做到一定的实力,有一定的规模以后,国际化才是水到渠成的必由之路。

其实并购也很不容易,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和产品管理,并购后就面临着不同文化的消化吸收问题,后期的管理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与财力,但也是公司从小到大成长一个过程。

赵刚(软银基金合伙人):在医疗领域投资了11家公司,其中有两家已在硅谷上市。对医疗行业发展比较满意,未来3~5年中计划每年投资1~2亿美金。

刘道志(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关注领域包括慢性疾病医疗、微创技术与高端器械。投资医疗器械领域应该先将其进行细分,然后把各个细分领域的领导者找出来,具有领导能力的企业价值就高。

徐天宏(创富医疗基金合伙人):专著医疗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金额在1亿人民币以下。随着医改的深入,在医药产业投融资是大势所趋。

方宇(启迪创投合伙人):专注于早期生物医药投资。医改、新农合带来了机遇,国内的医疗器械公司在中低端市场有很大的市场,应该先抓住这个机遇,根据市场需要扩展产品线,将国内市场做大做强。

答记者问

记者:我们发现在知识产权审批中,医疗器械的成本是最低的,国内外医疗器械公司的成本差距在哪里?

刘志道:国外医疗器械公司与国内公司相比成本差距很大。国内公司有1~3亿元的销售额是赚钱的,而在国外就是亏损。原因在于国外医疗器械公司在管理和研发层投入很大,即使是亏损的企业,CEO也不认可因为亏损而降低标准。医疗器械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产业。国内不是这样,正因为创新力不足,所以大多企业是将国外的技术拷贝过来,进行一些本地化改造,研发成本就降下来了。

记者:关于中国医药企业和世界医药企业的差距,国内医药企业如何做强做大?

徐天宏:美国只有几十家大型医疗企业控制整个市场,中国的医药企业要发展首先要面临几千家企业的并购,洗牌之后会发展出几百家相对比较大的企业。因为激烈的竞争,这些企业往往有自己的核心品种,注重研发的企业是最终的胜利者。

之后就要拓展国际市场。国内医疗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国际市场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把握,国内比较好的医疗企业已经注重开拓国际市场。

投资领域二:迎接民营资本,医疗服务市场政策利好

在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新医改等宏观条件的支撑下,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正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北京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规定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机遇很大,回报率不高

余征坤:1995年,65岁以上的老人所占比率为6.2%,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8.9%。超过65岁的中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是65%,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而中年人仅有10%。所以当慢性病发病率从10%增加到65%的时候,整个国内的医疗消费需求的增加量是很大的,这里存在的机遇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的挑战,更多的应该在于供需方面的不平衡。如果就医时需要排队,住院时要等上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有床位,这就说明了供需不平衡。几年来供方的需求大大增加,但由于国家在医疗服务行业的投入捉襟见肘,这些年人均拥有医生和人均拥有护士的量反而下降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作为资本方最关注的利润目前还没有兴奋点。中国很多公立医院,每天的门诊都是门庭若市,但是细细算下来利润率不过只有6%。另一方面,私立医疗机构同样存在营利能力不足的问题,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的竞争不在同一个平台上,以和睦家为例,作为如此知名的民营医疗机构,其营利能力也并不强。

朱忠远:现在的老年人跟以往不同,他们很愿意就医看病或进行健康管理。经过分析我认为机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疗养院,在养老方面我们国家和美国有很大差距,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我国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而且疗养院要与医保结合。第二是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如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比如通过远程医疗的手段,在家为老人进行心电图、高血压等体征测量,然后交由专业医师进行分析。

曾光宇:如何踩准公立医院的退出机制也是资本方非常关注的问题。作为独立的投资人,上市是比较普遍的退出路径,但与IT等私募与风投扎堆的行业相比,医疗行业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作为金融资本来说,无法通过上市合理退出就无法实现基金的本来目的。有不少投资人担心,大量的资本投资于医院之后,最终却不能实现上市。而目前的政策实际上并未明确表示鼓励或反对医疗机构上市,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也少之又少。如果说一方面鼓励资本进入,一方面又限制医疗机构上市,那么无疑会带来投资方的迟疑和观望。

医院的软实力凸显投资热点

余征坤:如果想了解医院的投资价值,我们可以从患者的角度去看,什么样的医院是患者愿意去就诊的医院,硬件还是软件?我想首先是医生的水平,医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医疗服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现在很多人反映公立医院的服务很好,公立医院的服务水平与大型民营医院、新加坡和香港的医院相比有很大差距。

郭华伟:聚焦和专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专科特色,专病专治,将是民营医院发展核心内涵与聚焦软实力的关键。

我看重民营医疗机构的第二点就是服务的软实力。因为医疗服务是感受式服务,怎样能把对患者的服务做到其的心坎上,把服务标准化、系统化、条理化,使医务人员真正把高端服务作为其职业追求,这是民营医院要注重的方面。用钱能买到的东西都是最简单最好办的,如设备、房屋,但真正对民营医院的发展有重要促进的是科研的沉淀,这也是目前限制民营医院发展最大的瓶颈之一,因为我们的科研沉淀不足以支撑行业的创新,不足以得到同行的认可。

朱忠远:我关注医院两点:核心竞争能力和可复制性。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特色方面,如医疗服务水平如何、医疗资源是否丰富、是否有公立医院所不能提供的服务等等。可复制性是说医院好的管理、价值观、文化特色是否有可复制性。

投资方向单一现状

余征坤:民营资本一般集中在连锁专科医院或者诊所,因为大型综合医院都有一个好的医学院支撑,涉及到各个专科。但是作为民营医院来说,背后没有医学院支撑,就不可能在各个科室都有专业性非常强的人才。所以民营医院的道路多走的是专科领域方向,比如眼科、牙科。

第二,资本方也会建议民营医院选择非技术性的医疗项目,比如妇产医院,这类医院更多偏于医疗服务,适合没有技术作为支撑的民营医院来经营。

朱忠远:投资人是要看回报的,目前在北京或上海建一所医疗机构,收回投资成本至少需要5年时间,而且之后每年的利润率也不会超过15%,这对于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很多私募或风投来说,是不太能接受的一组数字。民营医疗机构要规避风险,选择单纯的牙科和眼科,相关配套设施、风险性相对较低,临床并发症相对较少。

国内的连锁专科医院发展很快,也有很多可参与的商业模式,比如说托管。连锁医院将来可以发展成大的医疗集团,有自身的品牌和管理优势,当然这些都需要5~10年的发展时间。

余征坤(IDG投资合伙人):私立医疗机构同样存在营利能力不足的问题,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的竞争不在同一个平台上。

朱忠远(景林基金董事总经理):现在的老年人跟以往不同,他们很愿意就医看病或进行健康管理。我看到的机会主要在两个方面,养老机构与健康管理项目。

曾光宇(霸菱亚洲董事总经理):美国营利的医疗、教育机构很多,其提供了优质的医疗的服务,获取利润后正常交税,然后通过资本运作将自身做强做大,这方面的案例在国内还为数不多。

郭华伟(中美集团总裁):聚焦和专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专科特色、专病专治,将是民营医院发展的核心内涵与聚焦软实力的关键。

答记者问

记者:随着政策的扶植和患者对服务需求的增加,目前的医疗信息化市场很大,信息化是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手段之一,您对医疗信息化市场怎么看待?

曾光宇:我考察过专门针对医疗市场的IT技术的公司。香港的一家公司就是这样,他的系统用在医院中,可以实现患者门诊、急救、住院等等报告的统一存储,医生可以看到病人的全部病历。应该说对这个细分行业进行投资是很有价值的。目前也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我个人对这个行业比较看好。

余征坤:医疗信息化领域非常繁杂,存在很多细分系统,目前医疗软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因为软件的可复制性特点,各个公司的技术“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少存在真正有特色、有实实在在高端技术的公司。但不可否认,现在已经有一些公司做的很好了,医疗IT领域在将来应该有很大的市场。

另一方面,医疗IT领域受政策影响严重,近几年由于政策的扶植而风生水起,但细细看来这个行业内部还是不够成熟的,比较混乱,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记者:作为投资者来说,退出机制这么难,那么投资医院最大的风险是什么?一所医院在准备迎接投资时应该做哪些准备。

余征坤:最大的风险就是政策,将来的政策是不是会允许医院上市。第二是民营医院的长期管理。现在大家对民营医院的印象不是很好,确实也有一些民营医院存在乱收费,夸大治疗效果的不良现象。医疗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医院要慢慢地积累人气、信任度、口碑和品牌意识才能成长为一所好的医院。所以投资医院最大的风险也在于民营医院的老板是不是有把医院长期做好的战略思想和管理方式。

投资领域三:医药行业创新升级,产业投资充满期待

中国医药消费市场近年经历了快速的增长,据统计,2001~2010年中国医药批发市场规模从1705亿元增长到6536亿元,复合增长率16.1%;零售终端市场也保持了近十年的增长势态,从343亿元增长至1724亿元,同期复合增长率达到19.6%。随着医药行业“十二五”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分析人士认为,国内医药产业将迎来发展,产业发展值得关注。

技术提升和再创新存在投资空间

周慧军:我看到的机遇存在于三个层面:一是科技创新的层面。现阶段是科学家创业最好的时候,基因科学现在真正能做到预防性,预测性和个体化,在每一个点上都有几百亿的价值被创造出来。在基因科学、个体化医疗的发展促进下,药厂很可能从售药转变为售解决方案,形象地说就是以前消费者花10元钱买药,今后很可能花1000元买具体某个疾病的解决方案。

第二是产业集约化,今后的10年20年之后,我们会看到很多国际化的企业、联合企业;第三是国际化,中国的药品市场从2001年的全球第十发展到2011年的全球第五,预测中国药品市场将在2013年达到第三名的地位,届时中国药品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化的公司。

于明德:当前投资机会特别多,比如说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药品标准等,药品从现标准提高新的标准,将涉及一系列变化,产品升级、研发支持、车间改造的背后都需要资金。

王健:我认为药品投资应该朝着老百姓去,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人口多,如果老百姓需要的话,这个方向的市场就会很广阔。老百姓不只是在北京和上海,更多的是在三线城市和基层农村,国家把医疗产品推向三线城市和基层才是真正做到“农村包围城市”。

在全世界范围内,仿制药是一个大约有1100亿美元的市场,目前中国拥有的仿制药市场不到2000万美元,所以第二个机会就是中国企业扩张仿制药市场,走出国门。

更市场还是更计划

医药行业面临挑战

黄瑞晋:现在的企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困扰就是人才问题。我们有很好的投资资源,但唯一没办法控制的就是人才的流失,当然员工的离职有个人和公司双方面的原因。中国的成功企业不单是体现在产品和技术上,而是能不能把最好的人才留在企业中,这是我们从投资角度来看非常大的一个挑战。

周慧军:挑战两个层面,一个是资源,一个是环境。企业成功需要市场资源、产品资源。中国高速发展30年,各个年龄层的人观点都不一样,人力资源无疑就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另一方面,生物医药不是独立的,是整个医疗大环境的一部分。那么整个医疗的创新环境、政策监管的环境、政策支付都为医药带来了很多的挑战。

于明德:更市场还是更计划,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一个充分经过市场竞争多年化的产品,国家用强制的手段用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价格、计划出口管理起来,这无疑是面临更市场还是更计划的抉择。比如说甘肃党参事件、鱼精蛋白事件。这些现象都是背离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用不恰当的行政方法干预了本应用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特别打击、影响医药行业。

徐航:政策的挑战远远大于其他因素,这段时间各个行业都能看到的去市场化的趋势,政府的干预却往往不能解决主要矛盾。比如“以药养医”,为解决药价虚高,国家取消医院药品15%加成,但又没有完善落实补偿机制,导致医生收入不能提高,服务价值无法体现。基药制度后,很多药品价格下降,但因为没有利润空间导致厂家不愿意生产,本来是很好的药,却不能更多地被用到基层。

答记者问

记者:作为投资方,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在中国医药发展的过程当中,医药需要什么样的增值服务来促进产业的发展。

徐航:投资人能够提供的价值,钱是基本的。其他有资本运作、资源整合、决策方面的经验指导。投资人在融资上市、收购兼并和战略合作方面非常有经验。而且资本整合好的投资人在行业中还有人力资源,可以帮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一个公司从小到大,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王健:一个合格的投资的人相当于拉拉队长,公司做得好,每个季度和每年都有很好成绩,给相应业绩的个人相应的激励机制,拉拉队长就会在旁边拍手鼓掌。生物医疗产业的壁垒是技术的差异化,投资人往往能够利用其在生物医疗里的资源。将技术和产品介绍到企业,这是我作为投资人感觉最欣慰的。能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与海外企业结盟,互通有无,把海外的产品引进来,把自己的产品推出去。

于明德:中国的企业最需要的应该是合适的产品和技术,特别是医药,医药行业确实需要有海外视角和海外经验的人来帮助国内企业进行这方面的发展。

周慧军(iDNA益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目前通过基因个体化研究的创新和发展,预测性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将应用在诊疗领域,这个项目的每一点都有几百亿的投资价值被创造出来。

于明德(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更市场还是更计划,用不恰当的调控方式干预本应由市场机制来解决的问题,这样会影响医药行业的发展,这是当前医药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王健(君联资本联盟,原联想投资合伙人):管理资本为15亿美金与35亿元人民币,对医疗健康产业充满希望,接下来的两年中计划在生物医疗领域投入2亿人民币。

黄瑞晋(凯鹏华盈合伙人):现在的企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困扰就是人才问题。我们有很好的投资资源,但唯一没办法控制的就是人才的流失。

徐航(赛富亚洲合伙人):政策的挑战远远大于其他的因素,各个行业都能看到的去市场化的趋势,政府的干预往往不能解决主要矛盾。

李凯军(德同资本合伙人): 现在中国医疗产业增长速度绝对是世界最快的,大量资本期待进入中国。从医疗需求来看,区域医疗趋势很明显,会出现很附属的行业,如区域平台、云、PACS数据中心。

相关链接

党参718事件:2011年7月1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信息,在规范中药材市场行动中,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甘肃陇西地区20多个中药材存储仓库进行了检查,严惩54家囤积党参的商户,要求2010年12月前囤积党参的10户经营者于2011年7月21日前,按不超过每公斤60元的价格,将储存的20多万公斤党参出售给以党参为原料并取得GMP认证的中成药制药企业;2011年1月以来存有党参的44户经营者被责令于12月31日前将储存的80多万公斤党参出售给以党参为原料并取得GMP认证的中成药制药企业。

此次规范中药材市场行动中,有关部门发现康美药业从2009年起,有意囤积中药三七565.04吨。由于盛产三七的云南文山州2009年大旱,三七全年产量仅为3千吨左右,而康美药业囤积的三七占到了市场总额的20%多,康美药业2009年囤积的三七在2010价格高涨时全部抛售,从中获利1.2亿元人民币。之后,依据有关规定,管理部门给予康美药业公开提醒告诫。

受此消息影响,康美药业于消息后几日内早盘便开始领跌两市,盘中最大跌幅接近6.14%,报收14.40元,跌幅为4.51%。出现资金恐慌性出逃现象。

虽此次整顿确实加强了价格主管部门对中药材市场价格监管,保持中药材价格的基本稳定,却也是政府直接调控市场对资本造成影响的案例。

上一篇:信息化打造医院“软实力” 下一篇:专家型创业团队造就企业领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