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的开阔视野

时间:2022-07-23 04:25:38

“大文学”的开阔视野

近日购读《王向远著作集》10卷本(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0),颇有感触。45岁的王向远教授是搞文学研究出身的人,但他的文学研究却能打通古今,兼顾中外,跨越文学与非文学学科,显示出一种“大文学”的开阔视野。收在著作集第一卷中的处女作《东方文学史通论》,就已形成了“文化学的文学观”,从而“获得了一个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见陶德臻教授初版序)。收在第二卷的《东方文学译介与研究史》,不仅首次呈现了中国的东方文学学术史的历程,也体现了将东方学、东方文学、比较文学、翻译文学、学术史学等多学科相交叉的研究方法。收在第三卷的《日本文学汉译史》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相交叉的角度展开研究,开辟了“翻译文学史”研究的新领域,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别的“翻译文学史”著作,为“翻译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中国文学史”开了先路。收在第四卷的《中国题材文学史》,第一次为日本文学中的“中国题材”写出了一部厚厚的史书,而这些“中国题材”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文艺等多方面,远远超出了纯文学的范畴,实际上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呈现了历代日本人的中国观。收在第五卷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是作者十几年前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当年林非先生称它“确乎是一篇相当优秀和成熟的博士学位论著”,王富仁先生也认为该书是“近年来博士学位论文中少数几篇最突出的学位论文中的一篇”。获得如此评价的原因之一恐怕也是本书所具有的开阔学术视野与跨文化眼光。收在第六卷的《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作为第一部完整系统的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学术史书,显示了作者对四五百部相关著作与上万篇相关论文的如数家珍的熟稔程度,作者曾响亮提出:在中文系,“‘学术史’的课程与教学,应该与‘文学史’同等重要;对学者和学术论著的研究,应该与作家作品研究同等重要”。在这样的教育学、文学史学与学术史学相交叉的宽阔视阈中,以作家作品讲读为内容的传统的中文系课程体系可望得到极大地补充与更新。收在第七卷的《比较文学学科论》,表明作者摆脱西方话语霸权的控制,构筑带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努力;坚实的中西理论与中外文学史、学术史的修养,使作者很大程度地实现了这一目标。收在第八卷的《翻译文学研究》中的《翻译文学导论》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翻译文学原理类著作,作者提出应以“翻译文学理论”来补充修正传统的“文学概论”体系的缺憾,显示了他的“翻译文学理论”的建构也具备了“文艺学”和“文学理论”的大视野。而收在本卷的另一部书《中国文学翻译九大论争》,则首次将文学翻译的论争史纳入了整个20世纪中国学术论争史的大语境中。

《王向远著作集》所显示的广阔的学术视野不仅体现在上述东方文学、日本文学、中国文学、比较文学、翻译文学等学术领域的开拓与建构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作者进一步将研究范围从文学进一步扩大到历史学、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第九卷《日本侵华史研究》收录了《“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和《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两部著作,单行本出版时曾在全国学术界和读书界引起很大反响,原因之一是作者以一个文学研究者的角度切入了日本侵华史研究,发现并开拓了一般历史学者所忽略的领域,从而填补了日本侵华史研究的空白。而第十卷所收录的《日本右翼历史观批判研究》,则进一步由历史学领域延伸到了当下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了。

十卷本的《王向远著作集》显示出作者在文学学科内不断寻求范畴的突破和视野的扩大,他对长期被忽视的东方文学、翻译文学的研究,对比较文学观念与方法的弘扬,对文学学术史的撰写及其在学科教育中的作用的强调,都突破了以往文学研究的狭隘性,显示了“大文学”的视野,从而写出了一部部填补空白的创新性的著作。而对日本侵华史及中日关系史研究的开拓,更体现了作者突破学科壁垒,以学术研究贴近和解决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主张。而这一切,对当今的文学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都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上一篇:台上艺术之神 台下正常之人 等 下一篇:《广州文艺》:全新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