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思深邃的夜歌

时间:2022-03-12 12:33:10

在当今海宁的学者和诗人群体中,王学海便是其中佼佼者。他撰写过许多富有见地的评论文章,就其禀赋而言,他却是情思浓郁的诗人。每当进入静谧的夜晚,有时伴着皎洁月光,有时伴着绵绵细雨,他便敞开心扉,面对五光十色的生活世界和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任情思驰骋,他叩问自己的心音,也希望在人世走廊中听到回响。该有多少离散与相逢、欢乐与痛苦、获得与丢失、真实与虚伪、完整与残缺、纯洁与世俗、满足与失落、自由与限制、已知和未知、暂时与永恒。只有夜晚是自由的是属于自己的,因为白天总有“一张无法选择的脸/已经看够了廉价的叫卖”,于是“乐意乘坐黄昏的舢板/让一生的白日全部靠岸”,“只有默认的浓度/才是我深沉的内涵”(《黑夜的浓度》),此时此刻思想的原野多宽广:“一片寂寞的白云/穿过我的黑夜”,“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边陲/我用锄头沟通沉默的大地”(《沟通大地》),这时感受到心灵在大地上有力的奔突,那是情与火的燃烧,也是真善美的凝聚,就像“一匹在黑夜里奔跑的马/踢碎的影是它画出的彩虹/为了与深沉牵手,不停的蹄/踏出战场突发的力”,这是一种丰盈然而是隐秘的世界,又是一种微妙而又神奇的感觉:就连他自己也“看不见奔跑的心情”,却能感到“青草的神话绿化一片大地”,那是多么美好的春光降临:“蒲公英在柳笛声中被风娶走/有一些东西随草根深藏在泥里//冬眠的双眼在春天里睁开/我流出一冬的积雪”(《随意放马》)。那是雨的精灵,是圣洁的心灵之水,只有面对自己的时候,方能恣意流淌,诚如他直言:这时“一个人加减乘除/整理白天的死亡/让黑更贴近/自己活起来//现在世界就是我的/想法看不见东南西北/我粉墨登场/更可以毫无羞怯/恣意疯狂”(《半夜》)。从这里我们便能理解,夜的美学价值是以静谧孕育青春的活力,因为“绿色的价值/出自黑色生命的孕育/情在看不见的根须里流动/草的气息让青蛙跳得青春”(《春天》)。这是充满强烈主观色彩的美学世界,表现出诗人对自由、纯洁和崇高精神的向往。

读富有美学意味的诗,方能体验诗的本质是使人诗意化,也就是“我们有限生命的最大渴求,我们的一生都在追求着使自己的那种茫然失措和无能为力的情感沉浸到一种真实可靠的力量的自我超越之源中去”(E・贝克:《铁甲中的天使》)第134页)。从这里出发,我们便能理解:“诗通过与整体的一种奇特的联系高扬每一个别,如果说哲学通过自己的立法使理念的效能广被世界,那么同样,诗是开启哲学的钥匙,是哲学的目的和意义,因为诗建立起一个美的人世――世界的家庭――普遍的美的家园”(诺瓦利斯:《诗歌散文选》)1976年德文版第479页)。诗人王学海就是这样,他往往以优美的白雪意象建构他的美学世界:“下雨的夜晚/我撑着伞/水淋淋的黑,书写着/潮湿的祈愿”,“脚边/雨水冲来一朵/不湿的玫瑰/它是来/与我的心暗合?”(《下雨的夜晚》)“蝴蝶的灵魂让花朵滞留/心情的双翅煽出起伏的波澜/撕碎自己,跌入大海滴入花蕊”(《心的风铃》)。有位哲人说:“诗,是生活的外形”。那么不管诗怎样超验,都无法摆脱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在诗人的意象中显现出悲剧美:“列车和铁轨共奏的打击乐/伴着我二十年的梦境/突然改变了节奏/是你一下出现在大洋彼岸的声音//一枚贝壳又被潮冲上沙滩/我们的生活就这样日夜奔运/芦苇的心没有随水扬去,它/听得见蚌中珍珠还在大海里”(《芦苇》),这是一种浸入血肉和灵魂的别愁别恨,也是一种赤诚人格的外化。

王学海的诗,带有鲜明的象征意味,大地和天空、太阳和月亮、风铃和风筝、芦苇和潮水、雨夜和黎明、耕牛和奔马、钱塘江和黄土地,都是隐喻和象征,内在而含蓄地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徐志摩》则以直抒胸臆的艺术手法,闪耀着灼人的悲剧意识和人性光彩。他的诗大多是抒情短章,只有《黄河夜吟》是一首70余行的诗篇,视野开阔、意象叠加、五彩缤纷,因虚实相映、时空错落让人目不暇接,与他那些精致短章相比较,更显得浑厚壮阔。从总体创作路向来看,学海趋向于表现内心感悟,从中升华哲理,如果他更凝视外部世界的穿透力,更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更深刻的历史感悟,他的诗将会更有内蕴。

上一篇:让《广州文艺》更纯粹些 下一篇:批评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