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学生试错的机会

时间:2022-07-23 11:29:44

请给学生试错的机会

前些日子参加了某校高一年级的化学听课活动,上课内容均为江苏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二单元中的《溶液的配制及分析》,限于时间,三位教师都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上,三堂课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评课时也因此出现了意见分歧。三堂课的前半部分大同小异,都是在复习了有关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知识后,进入溶液配制的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实验室需一份100mL物质的量浓度为0,200mol・L-1的NaCI溶液,应如何配制?在教师引导下,首先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配制的重要仪器――容量瓶,分化出现在活动与探究环节。

设计1: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过程,学生边演示教师边纠错,一步步地将书本中的正确操作步骤教给学生,并详细介绍了为什么要如此操作的理由。

设计2:提出相同问题,先放手让学生配制溶液,然后让学生分析在这些操作过程中,哪些会造成溶液浓度配制的不准确,即哪些操作需要规范和改进,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按理来说这两种不同的设计应该都是可行的,问题在于,以设计1进行教学的老师,在教学时由于过分地关注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步骤上来,因此在没有铺设的前提下就让学生上台演示,造成学生如同一个被教师牵着的木偶,每操作一步就被老师叫停,然后讲解一番应该如何如何操作才是正确的,学生只是其推进教学的道具!台上的学生从先前的高兴转为沮丧,到后来的不知所措,最后如同林妹妹进大观园,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做一个动作,灰溜溜地走下讲台。在评课过程中都对设计1的教师这种做法提出了批评,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后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其理由是:在没有教师正确操作演示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做实验,会造成错误印象的加深。真的如此吗?且不去评价两位老师在具体教学中的课堂把握如何,后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状况,如没有较好地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未控制好时间,来不及对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归纳,就草草地结束了教学等等。但单从设计本身来说,我认为后者是可取的,美国教学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科学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去伪存真,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教科书中出现的所谓规范操作不都是经过前人的不断试错、纠错,比较、分析优化而成的吗?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自己没有事先学过这些知识,你又何尝能一步到位地归纳出这些规范操作步骤呢?

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本身不是个难点,按任何一种教法,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教学理念却是大相径庭的。前者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完整地教给学生,后者则体现了“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倘若教师在教学中不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不让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而仅立足于把“规范化的、显性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死板的、被动的,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生学习品质的劣化,扼杀其学习的灵性。

当然对设计2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避免因盲目操作而造成时间的浪费。本节课的设计如果改成下列形式可能更好:提出问题,在讲解了容量瓶的使用后,请学生思考,要确保配制的溶液浓度准确,需要把握哪几个原则(或注意哪些问题)?(1)要确保溶质全部转入容量瓶;(2)确保溶液体积测量准确。然后让大家思考,怎样操作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上台演示操作(也可全体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演示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正确、规范的操作步骤。这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法,才是新课程实施中应该倡导的。

请老师们大胆地给学生试错的机会吧,不要因为害怕学生出错把他们的思维囿于你铺设的套路中。

上一篇:小议音乐课考试 下一篇:闪烁求异火花放飞学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