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时间:2022-07-23 06:34:17

心脏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中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D-D)的差异和变化,探讨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AMI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血浆CK-MB、cTnI、NT-proBNP和D-D。结果:AMI组CK-MB、cTnI、NT-proBNP和D-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心脏标志物; 联合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057-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导致的细胞死亡,是心肌灌注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结果,该病起病急骤、凶险,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可以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而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AMI死亡率持续升高,因此,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1]。及时地识别AMI、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非常关键。AMI时,可引起多项生化指标改变,本文对112例AMI患者和30位健康人血中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D-D)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在AMI诊治中的临床价值,以提高AMI的早期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最后确诊为AMI(按WHO诊断标准)的患者112例,其中男75例,女37例,年龄40~84岁,平均(65.2±1.1)岁。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0~72岁,平均(60.5±1.0)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试剂为日本三菱化学美迪恩斯株式会社产品,仪器为三菱全自动微粒子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AMI组患者分别于入院12 h内取肝素抗凝血5 ml,3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浆,正常对照组于体检当天空腹采血,同样方法分离血浆,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中CK-MB、cTnI、NT-proBNP和D-D。

1.3 检测项目及正常参考值

CK-MB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AMI组cTnI、CK-MB、NT-proBNP和D-D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检测阳性率比较

AMI组患者CK-MB单项检测阳性62例,阳性率55.4%;cTnI单项检测阳性86例,阳性率76.8%;NT-proBNP单项检测阳性76例,阳性率为67.9%;D-D单项检测阳性70例,阳性率为62.5%;AMI联合检测至少一项阳性的患者为105例,阳性率为93.8%。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K-MB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心脏标志物,CK-MB的检测大大提高了AMI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心肌酶之一,也是一个在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较为敏感的指标,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据文献[2]报道,AMI发作后3~8 h血中CK-MB水平升高,是心肌酶中升高最早,幅度最大的一个酶,12~24 h达到峰值,36~48 h可以恢复。此指标的主要局限在于它在梗死发生后血清浓度升高时间不长,敏感性在AMI发病后3 h只有30%,6~9 h才达到97%。且难以和肌肉、骨骼疾病及骨骼肌损伤相鉴别[2]。如果患者在超过36 h入院,出现假阴性的情况较大,不利于AMI的晚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cTnI是心肌细胞所特有的,具有高度特异性。在胎儿及健康或疾病状态的成人骨骼肌中均不表达[3]。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CK-MB更高,是较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在AMI发生2~6 h开始升高,12 h达高峰,通常情况下可维持5~9 d,不但可用于早期诊断,也可用于晚期诊断和治疗。近年来,cTnI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cTnI被认为是临床诊断AMI的确诊标记物[4]。

NT-proBNP是在血容量增加和压力超载的刺激下主要由心室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具有较强的舒张血管的作用,有排钠利尿作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5]。当AMI时,引起缺血损伤心肌细胞中NT-proBNP的合成及释放增加[6],AMI患者在发病后21 h其血浆中NT-proBNP的浓度上升达峰值,升高程度与心梗面积显著相关[7],NT-proBNP对各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AMI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D-D是纤溶系统活化和纤维蛋白降解的分子标志,其水平升高是继发性纤溶的特征表现[8],由于在心梗发病早期即存在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继而引起D-D明显增高,D-D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9],本试验中D-D在AMI组中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说明其为反映AMI的较敏感指标。但是D-D水平升高还可以见于其他多种疾病[6],单独使用D-D诊断AMI效果较差,不能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独立标志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CK-MB、cTnI、NT-proBNP和D-D的变化与AMI呈现正相关,提示它们作为四个相关的指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应AMI的早期损害。各项心脏标志物的检测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意义。但是,本文112例AMI患者中,12 h内阳性率分别为CK-MB:55.4%,CTnI:76.8%,NT-proBNP:67.9%,D-D:62.5%,显示单靠某一项指标检测,会导致部分AMI患者漏诊和误诊。理想的标志物需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心肌损伤后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容易检测等特点,目前的心脏标志物还不能达到上述要求。研究结果还显示,各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比单项检测的阳性率更高(本文中达到93.8%),因此,联合检测更能及时准确诊断AMI,对于AMI的评价更全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苏汉文,李栋,李艳,等.急性心肌梗死血清标志物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谷草转氨酶等临床应用的比较[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6(6):417.

[2]鄙盛恺.重视心脏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分册,2003,24(5):249-251.

[3]Jafef A S,Lantt Y,Panin C A,et parative sensitivity of cardiac troponin I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isoenzymes for diagnos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 Chem,1996,42(11):1770-1776.

[4]杨振华,潘柏申,许俊堂.中华医学会文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准则[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3):185-189.

[5]Nakac K,Ogawa Y,Suga S,et al.Molecular biology and bip chemistry of the natriuretie peptide system I:Natriuretic peptides[J].J Hypertension,1992,10(9):907-912.

[6]Hama N,Itch H,Shirakami G,et al.Rapid ventricular induction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gene expression in experiment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1995,92(1):1558.

[7]Arakawa N,Nakamura M,Aoki 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level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myocardial infarct size[J].Cardiology,1994,85(5):334-340.

[8]欧阳迎春,刘应才,余琴,等.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6):248.

[9]甘照儒,刘海朋.D-二聚体在脑梗死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2):73.

(收稿日期:2013-09-10) (编辑:陈春梅)

上一篇:心脏原发性肿瘤的CT、MRI诊断 下一篇:延伸护理在产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