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进入效应实证研究

时间:2022-07-23 06:01:47

外资银行进入效应实证研究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放开,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会越发激烈。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抗风险能力、安全性与稳健性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资银行;外资银行;效率;稳定性;银行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1―0096―08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情况,采用Panel Data(面板数据)模型,基于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5家商业银行1997―2003年的数据,实证考察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一)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97―2003年,考察这一时期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研究样本是具有代表性的15家国内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恒丰银行(原烟台住房储蓄银行)。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99―2004年各卷,还有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变量选取

1.因变量Y。Y为度量国内银行业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抗风险能力、安全性与稳健性的一组因变量,借鉴Claessens等(2001)、Unite等(2003)和郭研等(2005)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利润率(PR)、非贷款收益率(NLR)度量国内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用费用率(ER)衡量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用资本充足率(EQ)度量国内银行业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健性,用呆账准备金率(RSK)表示国内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其中,用税前资产利润率(ROA)代表利润率(PR),因此利润率(PR)=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这一比率的上升或下降分别表示一家银行盈利能力的改善或恶化。非贷款收益率(NLR)指的是银行参与诸如投资银行业务和经济业务服务等非贷款活动的收益,因此本文以(营业收入-利息收入)/资产总额来计算非贷款收益率(NLR)。费用率(ER)用(人事费用+其它非利息支出)/资产总额计算得到。国际上计算资本充足率的通用公式为:资本净额/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因为获取数据的困难,因此本文以权益资本/资产总额来代表资本充足率(EQ)。呆账准备金率(RSK)度量了坏账的实际准备金与总资产之比,反映了国内银行为风险预作准备的意愿。

2.外资银行进入变量。现有文献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度量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用外资银行数目份额,即外资银行数量与本国银行总数的比例;第二种是用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即外资银行资产对本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例。如果国内银行为防止外资银行夺得巨大的市场份额,在外资银行一进入就调整他们的贷款和其他活动的定价,那么数目份额就是一个恰当的度量;如果外资银行是在获得一定市场份额后才开始对国内银行的定价、利润等产生影响,那么就应采用份额度量。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且考虑到今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业务领域将更多地定位在贷款等业务,而非存款业务,本文将外资银行资产份额(FA)和外资银行贷款市场份额(FL)分别作为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度量变量。

3.宏观经济变量。包括通货膨胀率(IFR)和实际GDP增长率(GDP)。

4.银行自身的因素变量。包括存款市场赫芬达尔指数(H)、资本充足率(EQ)、费用率(ER)、非贷款资产比例(NLA)。其中,赫芬达尔指数是某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赫芬达尔指数越大,说明市场集中度越大,其数值位于1/N和1之间,当某企业垄断了所有的市场份额,其值为1。本文运用中国15家最大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计算存款市场赫芬达尔指数,因为其他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

(三)模型设定及计量方法

本文分别对各个因变量进行回归,具体考察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抗风险能力、安全性与稳健性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本文还用外资银行资产份额(FA)和贷款市场份额(FL)分别回归各个因变量,以期比较哪个指标更好地度量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程度。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PR=f(FA,IFR,GDP,H,EQ,ER,NLA)(1)

PR=f(FL,IFR,GDP,H,EQ,ER,NLA)(2)

NLR=f(FA,IFR,GDP,H,EQ,ER,NLA)(3)

NLR=f(FL,IFR,GDP,H,EQ,ER,NLA)(4)

ER=f(FA,IFR,GDP,H,EQ,NLA)(5)

ER=f(FL,IFR,GDP,H,EQ,NLA)(6)

EQ=f(FA,IFR,GDP,H,ER,NLA)(7)

EQ=f(FL,IFR,GDP,H,ER,NLA)(8)

RSK=f(FA,IFR,GDP,H,EQ,ER,NLA)(9)

RSK=f(FL,IFR,GDP,H,EQ,ER,NLA)(10)

估计面板数据模型通常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最小二乘法(OLS)、固定效应模型(FEM)和随机效应模型(REM)。为选择合适的模型,首先使用沃尔德F检验(Wald F Test)比较OLS和FEM,原假设是模型适用OLS,拒绝原假设则说明应该选择FEM。接着使用拉格朗日乘子检验(Breusch-Pagan LM Test)比较OLS和REM,原假设是模型适用OLS,拒绝原假设则说明应该选择REM。最后是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用来比较FEM和REM,原假设是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不相关,不能拒绝原假设则说明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更好。本文就根据上述步骤,选取最佳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四)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计量软件stata8.0对上述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根据拉格朗日乘子检验以及沃尔德F检验的结果来看,每一个模型都拒绝原假设,所以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比OLS更适用。由豪斯曼检验的结果来看,每一个模型都无法拒绝原假设,所以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更好。我们用外资银行资产份额(FA)和贷款市场份额(FL)分别回归各个因变量,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资产份额(FA)比贷款市场份额(FL)的回归结果更具有显著性,这说明FA这一指标更综合全面地刻画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程度。具体回归结果见下表1―表4。

回归结果显示,在整个观测期内,随着外资银行的逐渐进入,我国银行业利润率上升、非贷款收益率上升、费用率上升、资本充足率上升,而呆账准备金率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关系在整个观测期不显著,因此将RSK指标剔除。表1、表2、表3、表4分别是对模型(1)、(3)、(5)、(7)的回归,并且同时列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以供对比。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整个观测期内,国内银行业的利润率(PR)与通货膨胀率(IFR)、存款市场赫芬达尔指数(H)、非贷款资产比例(NLA)不相关,因此将这些变量剔除。同时,国内银行业的利润率(PR)与外资银行资产份额(FA)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现象与一般理论相悖,一般认为外资银行进入的增加,提高了国内银行市场的竞争程度,削弱了东道国银行的垄断势力,使其利润率下降,效率提高。外资银行进入导致我国银行业利润率上升这一反常现象与我国金融政策及金融市场的特殊性有关:首先,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主要以经营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据了解,目前中资银行80%的收益来自于存贷利率差产生的收入,即低存款利率和高贷款利率形成的利润空间,而外资银行有50%的业务来自其他业务。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利率变化更多的是作为监管当局的调控手段而非银行自主行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金融当局为了增强国内银行的竞争实力,数次调整存贷款利率,使存贷款利差增大。以一年期定期存贷利差为例,该利差1993年5月为0.18%,1998年3月上升到2.7%,至2002年又上升到3.33%。①因此,较高的存贷款利差促进了国内银行业利润的增加。其次,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状况已经是比较激烈,外资银行的进入只是再一次刺激国内银行的竞争神经,效果非常有限。同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之后,一度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导致竞争优势无法发挥,因此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较小。 第三,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这几年四大国有银行都相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据银监会高层人士透露,1998至2002年,四家国有银行精简机构约45000个(其中县支行约1800个)。退出欠发达地区、集中优势资源进占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四大银行整合资源的一致行动。机构的精简、区域布局的转变,都促进了国内银行业利润率的上升。

2.在整个观测期内,国内银行业的非贷款收益率(NLR)与通货膨胀率(IFR)、实际GDP增长率(GDP)、资本充足率(EQ)、存款市场赫芬达尔指数(H)、非贷款资产比例(NLA)不相关,因此将这些变量剔除。我国银行业的非贷款收益率(NLR)与外资银行资产份额(FA)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现象与一般理论相符,根据Unite等人(2003)的理论假设及实证结果,外资银行进入将促进国内银行致力于非传统银行业务――如投资业务和业务等的发展,以抵补在传统的贷款业务领域中丧失的市场份额和损失,即两者应呈现正相关关系。就国内银行的情况而言,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各家银行纷纷加大了金融业务创新力度和发展步伐,在传统服务业务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进行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其中,以理财业务为代表的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格外引人注目。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2004年以来,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快速发展起来,由股份制银行发起的“理财淘金热”最终把国有商业银行吸引起来,上演了一场“理财业务大赛”。全国商业银行本、外币理财产品日益丰富,目前已在市场上推出了20多个品牌、上百种理财产品。短短一两年的时间,我国个人客户理财资金已有上千亿元的规模。

3.在整个观测期内,国内银行业的费用率(ER)与实际GDP增长率(GDP)、存款市场赫芬达尔指数(H)不相关,因此将这些变量剔除。我国银行业的费用率(ER)与外资银行资产份额(FA)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现象与一般理论相悖,根据Denizer(2000)、Claessens(2001)等人的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将迫使东道国从“平静生活”的庇护中走出来,努力缩减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但是根据外资银行对泰国和菲律宾的经验表明:外资的进入,对于东道国银行来说,其经营费用将经历先增后减的过程。在外资进入初期,东道国银行的运营费用增加;随着外资在东道国市场规模的扩大,东道国银行的运营费用逐渐下降。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新的设备与先进的技术的引入、缩减人员和稳定在职员工而增加的支出、增加呆账准备金的计提。

就我国情况而言,外资银行进入导致我国银行业费用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其员工较高收入的示范效应将会引起我国银行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同时,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使得国内银行开出高薪,用十分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来吸引最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职员增加人员费用。由于我们的费用率(ER)是用(人事费用+其它非利息支出)/资产总额计算而得,因此,人事费用的增加,必然导致整体费用的增加,引起费用率提高。第二,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商业银行之间、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各中资银行为争抢中间业务市场份额,不惜压低收费标准甚至采用“零费用”办理业务,使业务成本不断上升,如代收手机费、代收电话费等银行服务,仅是被作为拉存款、拉客户的一个“赠品”,基本不收费。同业间的恶性竞争造成了费用开支的增加,目前国内银行也越来越无法承受不计成本的高额付出,纷纷提出银行服务要收费,希望有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现在外资银行收取小额的服务费,可以一方面促使国内银行收费合理化,另一方面对中国百姓的观念也先进行一下洗礼,对中资银行是件好事。

4.在整个观测期内,国内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EQ)与实际GDP增长率(GDP)、存款市场赫芬达尔指数(H)、非贷款资产比例(NLA)不相关,因此将这些变量剔除。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EQ)与外资银行资产份额(FA)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促进了我国银行业改善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提高资本充足率,注重经营的安全性与稳健性。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也促进了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自我国入世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事件此起彼伏,高潮不断。从2001年末的南京商业银行参股到刚刚发生的美洲银行参股建行案,已有9家中国商业银行为外资金融机构所参股。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直接引进境外资本,还可以在改善公司治理,改善经营管理,改善资产质量,改善财务状况后,通过境内或境外上市,筹集更多资本,从而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5.呆帐准备金率(RSK)与外资银行资产份额(FA)在整个观测期内无显著的计量关系,这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风险防范方面影响不大,中资银行并未因此提高呆帐准备金比率,加强抗风险水平。因此,金融监管当局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强化和细化资产风险准备金制度,促进整个行业风险准备金率的上升。

二、相关政策建议

虽然外资银行进入并没有造成我们想象的严重后果,国内商业银行的利润率也并没有因此下降,但必须通过这些表面的数据看到隐藏的风险。第一,中资银行为了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纷纷加大金融业务创新力度和发展步伐,虽然非贷款收益率有所提高,但究竟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资银行的业务水平与创新能力,使中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能够获得持续优势。第二,各中资银行为争抢中间业务市场份额,不惜压低收费标准甚至采用“零费用”办理业务,使业务成本不断上升,造成费用率上升,这种做法很不可取,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不利于中资银行的未来发展。第三,面对员工素质不高,中资银行不惜开出高薪,吸引优秀人才,这说明中资银行已经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中资银行要改革原有的人事制度,加强员工培训,解决人才短缺、流失问题。第四,近年来,中资银行频频与外资银行亲密合作,许多商业银行都在大张旗鼓的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但中资银行要掌握合作的尺度,不能过分依赖外资银行,失去原来的优势和创新能力,最终成为外资银行全球发展战略在中国的一个分销渠道。

综上所述,要应对外资银行全面进入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优化业务结构,吸引优质客户。国内银行应当把拓展业务的重点地区转到沿海大中城市,并对沿海省市发展潜力较大的经济区域(县、市或区)从战略上加大资源投入。中资银行要加快业务创新,提高服务水平,调整业务竞争策略,尽可能多地吸引优质客户。中资银行不仅要与外资银行争夺外资企业,更要争夺日益走向国际化的国内优秀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壮大,国内企业也逐渐开始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比如海尔、中兴、华为等企业,这批优质客户,也是国内银行需要重视的一大目标客户群。

第二,充分发挥网点优势,积极开发大众零售市场。外资银行在内地都是“一市一行”,基本上没有分支机构及同城营业网点。而中资银行已经建立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分支网络(在全国拥有14万个网点),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比外资银行更能发挥其规模经济的优势,而且零售业务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网点和员工的直接服务,这正是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优势所在,因此中资银行应积极开发大众零售市场,大力开拓收入来源。

第三,加强业务创新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开发新业务、新产品;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对原有业务进行改进,使其更加趋于完善。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市场需求和同业竞争的推动下,金融产品成倍增长,但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深度、广度不够,管理不善,缺乏品牌效应。国内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制定金融创新战略,明确创新业务发展重点,突出特色,形成强势,创造品牌效应。

第四,降低成本。一方面,中资银行应统一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这样既可避免银行间恶性竞争,又可以节约系统资源、从而降低成本。虽然2003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的中间业务两级定价制度,但是由于各个银行的收费标准大不相同,甚至个别银行仍实行免费,导致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银行业健康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实施细则,对收费项目、收费价格标准等作出统一规定。另一方面,中资银行要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金融服务。网上银行可以大幅度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便利的银行服务,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正确对待与外资银行的合作关系。在与外资银行进行业务合作中,中资银行应该积极地学习,以便模仿创新出自己的专利性金融产品,不能产生长期的在技术上对外资银行的依赖。中资银行既然以提供庞大的网点机构作为交换外资银行核心技术的条件,就要真正从外资银行那里学到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服务,就要参与新产品的试验、开发和推广的全过程,千万要避免与外资银行进行所谓的分工合作,即外资银行对客户提供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成为知识密集型银行,而中资银行则纯粹提供一个通道或媒介,从事前端的、低级的产品和服务,变为劳动密集型银行。

参考文献:

[1]Claessens, S. and Glaessenr, 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Asian.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1911,1998.

[2]Glaessens, S. and Klingebiel, D. Alternative Frameworks for Providing Financial Services.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2189,1999.

[3]Claessens, S.,Demirguc-Kunt, A. and Huizinga, H. 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May 2001,891-911.

[4]Terrel, Henry S. The Role of Foreign Banks in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 In H. Cheng,ed., Financial Policy and Re-form in Pacific-Rim Countries,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1986.

[5]王曼怡.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性合作问题探析[J].财贸经济,2003,(6):42-45.

[6]Clarke, G., Cull, R., Amato, L. and Molinari, A. The Effect of Foreign Entry on Argentina's Domestic Banking Secto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2158,1999.

[7]Denizer, C. Foreign entry in Turkey's banking sector,1980-1997.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2462, 2000.

[8]Levine, R. Foreign Bank Entry and Capital Control Liberalization: Effects on Growth and Stabil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meo, 1999.

[9]Barth, James R., Caprio, Gerard and Levine, Ross E. Banking systems around the globe: do regulation and ownership affect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2325, 2000.

[10]叶欣,冯宗宪.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4,(1):29-36.

[11]苗启虎,王方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金融业的影响[J].海南金融,2004,(12):4-7.

[12]王元龙,温彬.加入WTO后过渡期:中国银行业的应对[J].国际金融研究,2005,(5):4-9.

[13]Bhattacharaya, J. The role of Foreign Bank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urvey of Evidenc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Cornell University,1993.

[14]贺力平,范小航.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趋势概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11-17.

[15]汪叔夜,黄金老.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竞争战略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2):42-49.

[16]郭研,张立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5,(2):58-66.

[17]黄宪,熊福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5):21-27.

(收稿日期:2006―08―04 责任编辑:蒋少龙)

上一篇:中国农村非正规劳动合作的演进 下一篇:价值理论分歧及“价值论”向“价格论”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