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内涵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探讨

时间:2022-07-23 05:44:42

挖掘教材内涵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探讨

摘要: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教育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这其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其中大学生健康教育问题就成了高校发展的重点障碍,高校大学生健康化教育是大学发展非常关注的环节,大学生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本身对学习和社会的一种健康认识为主的教学发展,大学教育中大学生如何面对自身所遇到的困难,又如何解决,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大学生健康教育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教育 问题 探讨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30-01

1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明显增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和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素质尤显脆弱且调适能力差。比如:大学新生对环境变化不适应者比例较大,有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害怕走向社会。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校园内,出现大学生不假出走、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现象不断增加,给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些甚至影响了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实践证明,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障碍沿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办法难以奏效,因此必须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模式,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当今社会时代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即必须依赖于对当代大学上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2 大学生健康教育遇到的障碍和问题

2.1 环境应激问题。学校环境的变迁。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大学新生有重要影响。对于绝大部分新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陌生的校园、生疏而即将建立密切关系的新群体。多数学生还是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他亲人、同学、朋友和熟悉的环境意味着今后将开始独立生活,对众多的问题需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动手解决。所有这些都会给每个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当这种应激超过限度时,就会造成心理问题,比如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艰苦适应更加困难,以及烦躁、严重焦虑不安、头痛、神经衰弱等,甚至会出现擅自离开学校的冲动。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是当地学习的尖子,老师、家长的宠儿,同学的骄傲,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到了优生云集的大学,他们就“泯然众矣”,假如他们不能恰当地接受和对待这种现实,就会造成心理问题。表现为自信心降低,自卑感增强,甚至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2.2 自我不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不适应。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对自我的期望值自然较高,对未来的憧憬也更为理想化。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客观障碍不可避免地会阻碍这些“理想自我”或“美好未来”的顺利实现,这种矛盾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结果是部分大学生试图努力重建被现实排斥的自我,重新树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但也会有部分大学生从此开始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甚至反过来攻击现实,显得消极颓废、苦闷、不求上进,甚至产生厌世的心理和弃世的冲动。在发展自我过程中的不适应。随着心理的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日渐完善,在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经注意到自己的优缺点,并产生了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和强化自我的需求。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项及其复杂而难于驾御的工作。

2.3 人际关系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人际交往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际交往技能上的缺陷,这一缺陷可能存在与各行各业以及各个年龄段的人身上,可是在大学生中表现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人际交往经验较少,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突然面对大学生活中大量的人际交往问题,会严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第二、人格缺陷,到了大学阶段,个体人格在遗传与后天因素影响下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部分大学生人格特质中存在着一些发展不良方面或缺陷,一方面这些缺陷本身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性活动,以及自我进一步的发展完善等。

3 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途径

3.1 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面对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必然会出现无法适应的状况,所以要积极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容如新的环境之中,与其他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其次,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理规划自己学习与娱乐时间,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业余生活,让自己的大学变得丰富多彩。

3.2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课余时间较多,所以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阶段的学习效率。很多学生受到高中学习模式的影响,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很难适应,这就需要学校做好相关思想指导工作,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们克服不良情绪,及时的调整学习计划,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学习效率。

3.3 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实行寄宿制教学方式,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就要与其他几位陌生的同学住在同一个寝室中,而且现在的大学生都比较强调自身个性,在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摩擦与纠纷,这就需要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工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面对不同交往对象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人际交往氛围,这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少颖.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福州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90-192

[2]唐柏林.关于加强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30-133

[3]靳诺,刘贵芹.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4;45-47

上一篇:高血压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下一篇:赋能教育模式在痛风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