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合理应用

时间:2022-07-23 02:43:37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合理应用

思维定势在学习迁移中具有双重作用,是一柄教学的“双刃剑”,教学中合理地利用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思维定势的正迁移,又能够避免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一、有机利用,促进正迁移

1.因势利导,唤醒旧知。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后续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先前学习的概括或延伸。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特征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先让学生回忆旧知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使学生发现比、除法、分数有很多相似之处,再回忆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联想: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呢?这样使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很清楚地知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围绕思想,以旧引新。

教师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时,要善于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授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唤起学生已经形成和积累的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这些策略的正迁移,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供支撑。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和策略?”然后教师予以启发:“我们能否也用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这样促使学生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面积计算公式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为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研讨及促进知识方法的有效迁移创造条件。

3.丰富表象,树立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经常引导学生启发联想,使学生眼中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按照一定的模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欣赏生活中的圆”,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课的结尾让学生解释“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问题,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进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二、适时运用,避免负迁移

1.加强对比,建构知识。

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是避免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前提。学习不只是新信息的简单吸收,而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意义建构。学生大脑中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到需要时能在一大堆旧知识中甄别出科学的那一部分,重新建构和再现新知识。如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中,我教学例1时,始终围绕着“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什么”的问题展开新知的探究。先通过把3×5和5×3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交换律,再通过呈现一批具有乘法交换律结构特征的等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受,然后讨论交流总结规律,最后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把乘法交换律抽象到符号层面。这种对乘法交换律知识的建构,避免了对加法交换律的形式模仿。

2.比较深辩,避免定势。

比较是避免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学习材料及已有结论的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练习课,书中第八题如下。

207×40 23×802 60×305

270×40 23×820 60×350

这是题组比较练习,是在学生学会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以后,把它与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乘数末尾有0与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过程的区别。同时也使学生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样可以应用乘法的运算律或依据乘法意义,使计算简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特征,避免思维定势的产生。

3.巧设“陷阱”,深化认知。

巧设“陷阱”是避免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巧妙设置“陷阱”,敢于让学生出错。设计“陷阱”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上当受骗”,而是让学生能够认真反思出错的原因,深化对新旧知识的理解。如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我设计了以下“陷阱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2×45 16×29+16×21 101×62-62

99×45 (40-4)×25 56×99+65

学生往往跟着“感觉走”,不加思考的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56×99+65仍旧按照乘法分配律计算写出56×99+65=56×(99+1)=56×100=5600,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必然要出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是异常深刻的。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下一篇:创设有效情境 提高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