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犯罪增设危险犯的必要性探析

时间:2022-07-22 11:38:46

我国环境犯罪增设危险犯的必要性探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伴随产生,环境犯罪层出不穷,危害后果相当严重。然而,规范环境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严厉也是最后一道防线的刑法在立法方面没有规定危险犯,这一缺漏使得环境的刑法保护不够完善。本文将对环境犯罪危险犯进行探究,阐述环境犯罪设立危险犯的必要性,以期环境刑事立法能更加体系化,促进环境的刑事保护。

【关键词】

环境犯罪;危险犯;必要性

一、前言

受强烈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观的驱使,许多国家在工业化征服自然的进程中出现了对自然环境的侵害,其恶果已足以危及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生存。为了减少并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各国都采取了刑事立法的方式,将破坏环境纳入到刑事犯罪的范畴,即环境犯罪。

然而,在我国环境犯罪的立法中,只是以实害犯为处罚对象,没有处罚危险犯的条文。现行刑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那些未严重污染环境或者未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但具有累积性的危险犯罪行为,大大降低了其在预防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适时地对这种容易引起严重后果的故意违法行为给予适当的刑罚震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严重后果的发生,对行为者本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本文将从环境犯罪危险犯的定义入手,通过借鉴国外立法和实践经验,具体阐述环境犯罪设立危险犯的必要性,以呼吁环境刑事立法的完善。

二、环境犯罪危险犯的定义

环境犯罪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污染环境或者破坏环境的行为,从而造成某种危险状态,对环境或人身健康及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从而构成的犯罪。学界关于环境犯罪应该设置为危险犯还是结果犯,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环境污染或者环境破坏的行为足以对人类及社会产生现实的或潜在的重大影响,其社会危害性并不亚于危害公共安全罪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既然我国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设立危险犯的规定,那么环境犯罪中也应该并且有必要设立危险犯,无须等危害结果发生才采取刑罚措施,即可对其危害行为予以刑法惩罚,设立环境犯罪危险犯。另一种观点则坚持结果犯罪说,学者们认为:破坏环境犯罪在客观上必须有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给人民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且有现实的污染结果。如果不具有这种结果,可以采取其它方法予以制止或防,但不能予以刑事处罚。

三、环境犯罪中设置危险犯的立法概览

对于我国是否应该设立环境犯罪危险犯,学界仍然有不同的看法。但国外许多国家都早已制定了环境危险犯的相关立法规定,并取得了遏制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效果。

美国对严重环境犯罪的预防贯彻了事先预防的刑事政策,对没有造成实害结果的故意或过失危害环境的行为予以犯罪化。其具体表现为:规定违反环境法的行为;违反环保强制性标准、规定及环保机关行政命令的行为;规定明知可能造成他人的生命或身体健康处于危险的行为可以构成犯罪。

德国刑法理论在较早的时候就提出,对环境犯罪确立孕育着危险行为的抽象危险犯的犯罪构成是适当的,这种行为构成可以包括具有危险性的各种典型行为,对于这种行为的责任,不要求产生具体的损害或发生有害后果的现实可能性的具体危险。《德国刑法典》第29章环境犯罪中规定的水污染罪、无授权处理危险废物罪、无授权处理核装置罪、无授权处理辐射物罪、无授权处理危险物品罪等均为抽象危险犯。直接将这些典型的环境危险行为作为环境犯罪处理,根本无须考虑与环境污染相关的任何要素。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立法中,环境犯罪绝大多数设置为实害犯,如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等环境犯罪的成立都要求实际危害结果的发生。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我国环境法治的发展,在环境犯罪中设置危险犯具有必要性。

四、设置危险犯的必要性

环境犯罪不同于一般的刑事犯罪,行为人一旦实施了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行为,那么就足以对环境以及人类和社会产生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乃至长期的危害,加之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这种危害往往难以及时恢复甚至无法恢复。环境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实际造成的损失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因此我们“应在结果发生之前,对使自然和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处于危险状态的环境犯罪行为予以处罚,即对危险犯的处罚,才是对人类和环境的最好的保护”。

(一)环境犯罪自身特点决定应该设立环境危险犯

环境犯罪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将其与一般的刑事犯罪区分开来,直接决定环境犯罪有必要设立危险犯。

(1)环境犯罪所导致危害结果具有潜伏性和累积性。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往往不能即刻导致生态失衡,危害结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环境犯罪危害结果的潜伏性和累积性要求我们设立危险犯,在犯罪萌芽状态便采取措施及时制止,提早控制危害环境的行为。

(2)环境犯罪所侵害的生态环境具有难以恢复性。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然而生态系统又是脆弱的,一旦发生污染和破坏的实际危害后果,就会是生态失衡,难以甚至无法恢复。

(3)环境犯罪具有间接性。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环境作用于人,一般不直接作用于人身和财产,为了保护不特定多数人正常生活的权利和与环境相关的公私财产和公民生命健康不受侵害,我们需要设立环境危险犯以及时制止环境危害行为。

(二)环境法风险预防原则要求设立环境危险犯

风险预防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可能的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在遇到严重或者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能以缺乏充分确定的科学依据为理由,延迟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环境恶化。风险预防原则强调将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事前预防上,在环境问题产生之前,将危害行为加以控制,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

设置环境危险犯正是符合风险预防原则的措施之一,它能通过刑法的威慑、引导和惩戒促使行为人对环境危害行为造成的危险结果引起高度重视,从而降低环境犯罪的发生率,以较小的经济代价取得较高的环境效益。同时,通过环境危险犯的设置,保护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大利益,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达到我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三)环境刑法领域刑法理念的转变导致环境危险犯的设立

传统刑法以“人本主义”为其价值理念,忽视了人与经济、社会、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环境犯罪的立法中,法条规定的直接保护的是由环境犯罪所侵害的人类生命、健康及财产等利益,环境利益则被作为间接保护的利益,透过人类利益反映出来。“环境利益”依附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传统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刑事环境责任的需求,也不能有效主动地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现代环境刑法的保护客体应着眼于环境利益的保护,即以环境生态观为中心。随着“环境权”理论的引进与发展,我国的环境刑法价值理念逐渐由“人本主义”转向“环境本位”,这一理念的转变使得我国更加有必要设立环境犯罪的危险犯,将环境犯罪控制在萌芽阶段,从源头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利益。

五、结语

目前,环境犯罪的理论尚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中,环境犯罪的立法没有规定危险犯是不利于环境的保护的,实为立法之一大缺陷。通过对环境犯罪设置危险犯的必要性分析,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的立法和实践经验,我国急需对环境犯罪的危险犯作出相应的立法规定,完善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的体系。只有这样,我国环境保护才能更上一层楼,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更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许章润.犯罪学[M],法律出版社,2007

[2]赵翔,刘贵萍.犯罪学原理[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3]赵秉志,陈璐.当代中国环境犯罪刑法立法及其完善研究[J].现代法学,2011,6

[4]吕忠梅,高丽红,余耀军.环境资源法学[M],科学出版社,2013

[5]魏丽佳.我国环境犯罪中设立危险犯的必要性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2

[6]魏丽佳,陈承兴.关于我国在环境犯罪中设立危险犯之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2(2)

[7]侯艳芳.关于我国污染环境犯罪中设置危险犯的思考[J].政治与法律,2009,10

上一篇:浅谈中国儿童保护制度 下一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