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儿童保护制度

时间:2022-06-26 05:38:33

浅谈中国儿童保护制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

南京年幼姐妹饿死家中,是对为人父母者不履行抚养义务的不负责任行为的谴责,是对中国邻里感情淡薄的喟叹,更是对中国儿童保护制度建立的急切呼吁。本文将从幼童饿死事件入手,重点分析中国保护制度的建立的迫切性。

【关键词】

幼童饿死;中国儿童保护现状;儿童保护制度

案情简介:2013年6月21日,南京市江宁一小区里有两个女童被发现饿死家中,这两个女童大的3岁,小的才1岁。被发现时两个小孩的尸体都已风干,大女儿静静地躺着,小女儿手中还抱着一个空了的水壶,家中门窗紧闭,门缝里还垫着尿不湿以防止孩子自己跑出门。事件发生之时,女孩的父亲因容留他人在家中吸毒被判处6个月的刑罚,彼时还在监狱服刑,而有吸毒史的母亲丢下两个完全不能照顾自己的女儿在家中,自己下落不明已达数星期。2013年9月18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庭审时被告即两女孩的母亲被发现又已怀孕,案件经审理,其被指控的故意杀人罪成立,并被判处无期徒刑,。

一、儿童保护的定义

什么是儿童保护?根据英国救助儿童会的定义,儿童保护指“为防止儿童虐待或受到不当对待而采取的行动和应有的责任”。在中国,儿童保护并不是一个使用广泛的概念,因此本文将仅从狭义方面理解的儿童保护进行阐述,即指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社会救助、法庭命令、法律诉讼、社会服务和替代性养护等措施,对受到和可能受到暴力、忽视、遗弃、虐待和其它形式伤害的儿童提供的一系列旨在救助、保护和服务的措施,以使儿童能够安全地成长起来。

儿童,根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指未满18周岁的任何人,即我国法律所称未成年人。我国民法规定十岁以下儿童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我国,10岁以上儿童即具有一定民事行为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也证明,10岁以上的孩子往往有一定能力保护自己,在受到伤害时也有一定的求助意识和能力,因此本文将主要着眼于有关未满10周岁儿童的保护制度的建立。

儿童保护制度针对的是受到和可能受到暴力、忽视、遗弃、虐待和其它形式伤害的儿童。暴力,我国刑法多个罪名均提到了暴力,但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未对暴力的内涵进行准确的定义。英国《法案》第8条,将暴力定义为“任何猛烈的行为”。由于儿童是一个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群体,尤其是本文所主要针对的10岁以下的儿童,因此笔者认为暴力在儿童保护中应该泛指一切会对儿童身体及心灵造成损害的外来的带有武力的行为;忽视,我国香港目前对儿童忽视的定义是,任何不做出某行为以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受危害或损害的行为。即有做出相应行为义务的人不作为导致了对儿童身心的伤害;遗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1条规定了遗弃罪的构成,遗弃罪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因此儿童保护中的遗弃指对儿童有抚养义务的人,不履行该义务或没有及时并很好地履行该义务导致儿童受到伤害的行为;虐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0条规定了虐待罪的构成,虐待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捆绑、冻饿、限制自由、人格、不给治病或者强迫过度劳动等方法,从肉体和精神上进行摧残和迫害的行为,在儿童保护中,虐待的实施者通常是儿童的家长。当然,上述几种仅仅是当今儿童面临的主要伤害,还存在其它形式的伤害,本文无法一一论述,也就不试图做过多的解释。

二、我国儿童保护的现状

中国目前关于儿童保护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这些法律规定了儿童所享有的权利,以及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对未成年人保护需要承担的义务。但这些法律都没有具体规定在儿童遭受不利于其成长的侵害时,应该由谁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保护其权利,尤其当这种侵害来自家庭,又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时。只有在儿童的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并导致一定程度严重后果时,法律才规定由国家干预以保护儿童。但这种干预由于来得太晚,结果儿童的身心往往都已经遭受严重的伤害。

立法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实践中对儿童保护的机制和实施也存在相应的不完善,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缺少专门的机构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立法及实践中,对儿童遭受的未达到犯罪程度的侵害,往往由村、居委会进行干涉,只有当这种侵害上升到犯罪高度时才会由公安局介入处理。但村、居委会不是专门监管儿童保护的部门,因此对此类事件的解决往往以教育为处理结果。而公安局针对犯罪行为,也只是例行立案侦查,对应该提起公诉的案件移交检察院,而不会针对儿童实施特别的保护措施。本文所举案例中,两个女孩的父亲在监,母亲是一个不会照顾孩子的人,经常把孩子自己关在家里好几天不管不顾,这是小区邻居及居委会都知道的事实,但居委会除了定期发给小孩生活补贴外并不能采取其它更好的措施。孤儿院拒收这两个女孩因为不符合收养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有权力和义务为小女孩的安全成长提供条件。

(二)强制报告制度的缺失

儿童尤其是幼儿,对自己所受的侵害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寻求帮助,特别是当这种侵害来自家庭时。由于中国法律对未构成犯罪的家庭虐待等案件实行不告不理原则,因此这种侵害总是要等到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时才会得到关注及公安机关的介入。但事实上,老师及邻居等对儿童遭受侵害往往具有比其他人更快的知悉速度,而实践中,中国现今社会邻里之间“个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使得更多人选择了沉默,老师也往往因为不在职责范围内选择对学生遭受的不太严重的伤害避而不见,因此,很有必要建立相关知情人的强制报告制度。

(三)缺乏可实施的儿童替代性监护制度

我国关于国家监护的法律规定太过笼统。《民法通则》规定,在儿童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情况下,若亲属朋友没有监护能力或者不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就要求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居委会、村委会承担监护职责,但是,这些组织没有固定经费来源及专门人员,不具备实际监护能力。这种规定对于受虐儿童的保护显然也是无效的。

三、完善儿童保护制度的措施

(一)建立独立的儿童保护专门机构和监测系统

儿童由于身心发展不完全,是最需要保护和帮助的一个群体。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投入专门的人员和资金,并以独立的管理模式推进其运行才能真正保护到儿童的利益。中国目前采跨部门合作、协调的方式开展儿童保护工作,由于各部门不专职做该项工作,部门职责和权限不明晰,导致这一工作缺乏一个统筹的引领,在出现问题时常常是互相推诿责任无人负责,使得儿童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尽如人意。同时,在推进一个独立的保护机构时应该同步设立一个检测系统,以对儿童保护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和评测。

(二)建立强制报告制度

儿童在受到侵害之后,若自己不能向他人求助,第一时间发现的往往是其家人。但若这种侵害来自于家人(社会实践中需要保护的孩子所受的侵害大部分来自其亲属),而儿童自己又没有能力向外界求助,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其他知情人代替儿童求助于社会或相关的机构。我国没有强制报告制度,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儿童保护法中规定服务于儿童工作的人,在发现儿童可能遭受侵害或已经遭受侵害时有强制报告的义务。这些有强制报告义务的人可以根据中国国情予以规定,主要是服务于儿童的医生、护士、老师等。负有强制报告义务的人在发现儿童遭受侵害时应第一时间向专门机构报告,专门机构在接到报告之后,应该及时处理,以保护儿童免受更大的伤害。

(三)建立儿童替代性监护制度

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规定了在儿童父母不能行使监护职责时,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代为监护,但这种规定太过笼统导致在实践中并不适用。由于实践中儿童的侵害大多数来自家庭自身,因此在必要时暂时性甚至永久性剥夺儿童父母的监护权,在有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之所以这种做法在实践中不常用,是因为在儿童脱离其家庭之后没有更好的去处。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儿童进行保护时,可以同时设立相应级别衔接的儿童收容处。虽然家庭是最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但在一个家庭连儿童最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障的时候,家已失去其原有的意义。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容身之处,对儿童的成长就尤为重要了。替代性监护制度是在儿童父母监护权可剥夺并且已剥夺的前提下,由相关机构先收容儿童,再为儿童寻找收养家庭或寄养家庭,避免儿童继续遭受侵害。

(四)加强对社会的宣传教育,形成保护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社会上加强宣传教育,可以增强父母科学教育子女的观念,并增强父母履行抚养职责的义务感,同时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注重儿童保护的风气。无为之治为最上,若整个社会都养成保护儿童的习惯,儿童侵害不再发生,那就是法律保护儿童的最高目的了。

参考文献:

[1]刘程.儿童的家庭保护: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2]王练.美国儿童保护工作体系及其运行特点和启示.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4

[3]郑英杰,郭晓东.我国关于受虐儿童保护的立法现状与完善建议.法制与经济,2011,9

[4]尚晓援,张雅桦.儿童保护制度的要素缺失:三个典型个案的分析.青年研究,2008,5

作者简介:

黄培琳(1992.10-),女,汉族,福建莆田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学。

上一篇:我国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下一篇:我国环境犯罪增设危险犯的必要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