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故乡行

时间:2022-07-22 02:23:11

到英国后,想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莎士比亚故里――斯特拉斯福特。这是因为,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作品,每一部都震撼过我的灵魂,启迪过我的心扉;而近几十年来,否定莎士比亚的批评家们,又是那么起劲地众口铄金……

现在的斯特拉斯福特,打出的自然是莎士比亚的品牌,靠着莎士比亚而名扬全球。但是,当你来到了这座小城市之后,便会发现,其实是斯特拉斯福特孕育出了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

斯特拉斯福特是一座位于英格兰南部的小城市,南距伦敦约110英里。小城很美,树木苍翠,碧草茵茵,姹紫妍红,景象万千。秀丽多姿的阿旺河自北向南,再折向西,穿城而过,就像一条熠熠生辉的水晶项链佩戴在一位亭亭玉立的英格兰少女胸前,显得分外俊秀丰韵。小城不大,但街道布局整齐,房屋造型古朴雅致,线条流畅,色彩鲜明。

从伦敦方向进入斯特拉斯福特,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阿旺河河滨公园里的一组莎士比亚青铜塑像。塑像安置在一个近百平方米的大理石平台上。莎士比亚居中,他坐在高耸的基座上思考着,似乎随时都准备回答任何一位游客的质疑。四部悲剧代表作品中的主人翁分居四角,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大概因为莎士比亚创造了他们的生命,他们感激不尽,因此,心甘情愿地做这位伟大剧作家的陪衬。

与莎士比亚塑像隔着阿旺河相呼应的,有两座连在一起的大戏院,它们均隶属于英国皇家演出公司。戏院里每天都在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这无疑是要让每一位来到斯特拉斯福特的游客知道,在这里,莎士比亚的戏剧永远都不会谢幕。

曾有一位英国女学者,她在认真阅读过莎士比亚37部戏剧作品之后说,莎士比亚所有的戏剧作品语言风格一脉相承。这说明,它们只能是一个人的作品,而不是像某些评论文章所说的,是由好几个人写作,再归到莎士比亚名下来的。至目前止,说剧本不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批评家们,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剧本是其他人创作的。所以,我们应该承认这些剧本的作者是莎士比亚。

这就是斯特拉斯福特、乃至整个英国对莎士比亚的态度。正是在这一理念支配之下,斯特拉斯福特作为莎士比亚剧本源头的地位,始终都没有被动摇过:莎翁的故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当年的小镇,逐渐发展成为了一座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

莎士比亚故居地处斯特拉斯福特的东北角。这是他出生、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故居是一栋尖顶的两层临街楼房,屋顶上有三个尖顶的亭子间,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左右。莎士比亚的父亲是一位手工艺工匠,从事皮具生产。作坊设在一楼,同时兼营业。顾客既可以从窗口,也可以直接进入作坊购买皮具。从故居的情况看,家里应属生意尚可。莎士比亚的卧室设在一楼,父母亲的卧室和客厅设在二楼。二楼铺着三四十厘米宽的硬木楼板,虽然由于年代久远显得有些陈旧,但仍很结实安全。房屋后面,有一个300来平方米的小花园。

在斯特拉斯福特,年代久远一点的房屋,后面都有一个花园。家境好的,花园比较大,家境比较差的,花园比较小。莎士比亚家的花园面积属于中上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家庭并没有完全陷于贫困之中。

从莎翁故居出来,顺着阿旺河南行的方向,步行一公里左右,便是莎士比亚当年就读的文法学校。这是一所由国王创办的学校。学校是一个四合院,教学楼临街,是一栋七八十米长的二层尖顶楼房,每层五间教室,一共可以容纳四五百名学生。学校保存得很好,虽然历经几百年,和周边后建的房屋相比,仍不显得破旧和落后。为此,临街的二层教学楼已改成了居民住宅,住进了人家。一个小镇的学校能建设得这么好,办学规模这么大,可见小镇当年崇尚教育的风气是何等之浓,学校的办学质量是何等之高。

曾有些研究莎士比亚的批评家们,在否定莎士比亚是37部剧本的作者时,给出了这样的论据:莎士比亚只在斯特拉斯福特小镇上的文法学校上过几年学,充其量只具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而已。为此,他们认为莎士比亚不可能具有37部剧本中所涉及的那么宽的知识面,不可能掌握那些诗一般精美而又充满深刻哲理的语言。

这些批评家们如果亲自来到了斯特拉斯福特,参观了这所文法学校,感受到了小镇当年崇尚教育的浓厚风气,绝对不可能做出如此浅薄的结论。

最近,就有研究人员考证出,莎士比亚13岁从斯特拉斯福特文法学校辍学后,还有过将近lO年的经商阅历。他22岁到伦敦去之前,肯定还去过牛津学习。因为他信奉天主教,而牛津又是比较宽容的,可以接纳他。但是,莎士比亚并没有在牛津正式注册过。这也许就是后人无法从莎士比亚的履历表中,找出他除斯特拉斯福特文法学校之外,还就读过其他学校的原因。

还有些批评家指出,莎士比亚少年时代家境败落,他本人又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因此,在家乡混不下去,只好离开家乡,到伦敦去混日子。

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让我们来继续听一听斯特拉斯福特的诉说。她也许会将准确的答案告诉你。

就在距离文法学校四五百米的同一条街上,还有一栋和莎士比亚故居同样风格、建造于同一个时代的楼房,这就是美国哈佛大学创始人约翰-哈佛的故居。

这是一栋三层的尖顶小楼,门口挂着一面美国国旗。和莎士比亚故居相比,这栋楼房显然更好,它不仅是三层的,而且房屋的质量,家里的陈设,都远远超过了莎士比亚故居。约翰,哈佛的父亲从事小五金生产,主要产品是金属餐具,因此,家庭非常富裕。约翰・哈佛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职业是牧师。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富裕家庭出身、又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体面工作的知识分子,却甘愿离开富裕的家庭,于1607年跑到美洲大陆上去做一名苦行僧式的拓荒者,以至1638年9月他因病去世时,将自己的全部书籍和一半财产捐赠出来给剑桥学院――哈佛大学时,只有约400本书籍和780英镑。

参观了约翰・哈佛的故居之后,我们知道了,约翰・哈佛离开家乡,远走美洲,完全是因为他有着更广阔的视野,更远大的抱负,想到外面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正因为如此,约翰・哈佛登陆美洲不久,就开始操心精神传播问题,节衣缩食,于1636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筹办起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剑桥学院,并在剑桥学院正式招收第一届9名学生之际,将自己的书籍和财富无私地捐赠给学校。当时,学校正是靠了这笔建校以来所获得的最大款项维持生存,并于次年被命名为哈佛学院。

时间虽已过去了360多年,然而,谁又会否认约翰-哈佛的起步不是从斯特拉斯福特开始呢?

目光千里外,胸怀鸿鹄志。莎士比亚在伦敦从戏院的勤杂工干起,一步一步地奋斗,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剧作家;约翰・哈佛在美国以一位普通移民的身份,执着筹划,苦心经营,创办了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揭开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页,不正是因为有一种精神和力量在召唤着他们么?

在斯特拉斯福特,我们还去参观了一下莎士比亚小女儿家的故居。莎士比亚的小女婿是镇上一名有名的医生,家庭很富裕。晚年的莎士比亚从伦敦回到家乡,经济状况并不是太好。因此,就寄寓于小女儿家,度过了他的余生。可见,37部戏剧作品当年并没有带给他太多的财富和显赫的名利,正如约翰・哈佛在进行捐赠时,没有料到剑桥学院将以他的名字命名哈佛大学一样,他们没有过多地去想身后的荣誉。作为后人,我们为什么偏要用世俗的眼光对莎士比亚进行批评呢?

上一篇:上帝能存在于我们尚未认识的地方吗? 下一篇:行进中的课改:困境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