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远行

时间:2022-06-17 05:10:03

当出生于伦敦东部的纳伊姆・哈耶特站在舞台上,以哈姆雷特的身份说出“生存或者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时,露天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中庭上,飘过一阵细雨。雨点落在观众的脸颊上,与被经典悲剧感动的泪水混在一起。

哈耶特和他的同伴重现经典剧目《哈姆雷特》时,正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的当天。莎士比亚,这位生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小镇的农夫之子,凭借创作出的38部戏剧、155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一直是被称作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而且他的影响力也早就跨越英伦三岛以及英语文化圈,他也被戴上了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等诸多桂冠。

莎士比亚是英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文豪。就在全世界纪念莎翁诞辰450周年的时候,他的英国老乡们也推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从现在开始的两年时间里,将莎士比亚最有名的剧目《哈姆雷特》在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巡演。这个计划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温属于自己的莎士比亚。

环球送戏的漫长旅程

伦敦是哈姆雷特环球演出的起点。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哈姆雷特剧组承载着让观众再次想起莎士比亚的重任,这个剧组由12名人员组成,其中哈姆雷特由哈耶特扮演。

对自己爱徒哈耶特的表演,环球剧院的艺术导演彼得・布鲁克赞赏有加。“生存或者死亡,这是英语中最简单的几个词,而这几个词已经被翻译成了世界上每一个地方的语言,这就是莎士比亚的魅力。即使很多不懂英语的人,听到这几个词也会立即想到莎士比亚。”

哈耶特在出演哈姆雷特之前,还曾在莎士比亚的另一部作品《理查三世》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哈耶特说:“我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其中充满了戏剧冲突与人性的分析,这次我会努力呈现出一个我所理解的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剧组中和哈耶特分饰哈姆雷特AB角的演员是在尼日利亚出生的黑人小伙拉迪・艾莫茹瓦。艾莫茹瓦10岁就到了英国,先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法律学位,接着又去伦敦音乐和戏剧学院深造。

除了这两位出演哈姆雷特的演员外,这出戏还有几位重量级演员加盟,其中包括获得过奥利弗奖的演员凯斯・巴特莱特,这位出演过《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绿野仙踪》等多部作品的演员,在剧中扮演的角色是丹麦时任国王克劳迪,也就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在哈姆雷特知道他是杀父凶手后,他百般阻挠,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出演哈姆雷特爱人欧菲莉亚的演员珍妮弗・梁是一位华人演员,生于香港并在那里接受教育,后到英国继续深造,在剑桥大学攻读政治学和心理学。

按照计划,这些演员们将在未来两年里乘坐飞机、火车、轮船、汽车,还要骑马和骑骆驼,翻山越岭,将原汁原味的莎翁名剧送到各个国家和地区。他们表演的场所既有国家剧院,也有村镇广场,既会出现在宫殿里,又会活跃在海滩上。

环球剧院的艺术总监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称,这一大型巡演是一个“令人兴奋与激动的事”,“参加这样的演出可以说是一个演员的梦想,是一个你今后可以骄傲地讲给子孙后代的故事。”

选中《哈姆雷特》,布鲁克称是因为这出戏是莎翁作品里内容最丰富的戏剧。“每一个人,无论老幼都能从中立即分辨出剧中的人物,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彷徨。”而在德罗姆古尔看来,“哈姆雷特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和多元的戏剧。它可以让人感到挑战或愤怒,也能够使人感到舒适或启发。最重要的是,它比人们想象的有趣!”

按照剧组安排,这趟展现戏剧本质趣味的哈姆雷特环球之旅将在2016年4月23日落下帷幕,重回伦敦,那天仍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莎士比亚去世400周年。

跨越语言和国界的戏剧

哈姆雷特的趣味是跨越文化和国界的。虽然人们通常把莎士比亚同伦敦,特别是环球剧院联想在一起。但实际上在莎士比亚时代,他的剧团时常到英格兰的其他地方,也包括到海外作巡回演出。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出品人汤姆・伯德透露,1608年,也就是在哈姆雷特作品完成后的第五个年头,这出戏就被当时东印度公司的一群水手搬到也门的一条船上演出,10年后就风行北欧。

不过现代版的哈姆雷特和当年的已有所差别。“我们已经将戏简化至两小时四十分钟,对哈姆雷特这出戏来说,时间算是短的。”德罗姆古尔补充说,“这次巡演的目的就是吸引那些以前没有看过哈姆雷特的观众,让他们了解莎士比亚。可以预料的是,在德国或美国的观众大概之前都已看过哈姆雷特。但是给那些第一次遇见哈姆雷特的观众演出将是多么令人兴奋,这种兴奋会同莎士比亚当年的感受一模一样。”

在让全世界观众兴奋地感受哈姆雷特过程中,语言会是一个问题。剧组是在用莎士比亚写下作品的英语来展示原汁原味的莎翁魅力,同时在不同国家都会用字幕的形式把台词即时转化成当地语言。剧组透露,在一些国家他们还会找一些当地的演员合作,请他们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在舞台上用当地语言向观众解释剧情。

“也许四个世纪以前,莎士比亚同我们一样,也发现观众的英文不精通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可以藉由戏剧的本质与各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揣摩、探查到表演的精神意涵。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一群英语不精通的观众面前表演,是一件很过瘾的事……这会将戏剧本质彰显得更为透彻。” 德罗姆古尔说。

实际上,莎士比亚的戏剧本身早就跨越语言的局限在全球传播了。

两年前的伦敦奥运会前夕,莎士比亚的38部戏剧在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就曾用包括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和乌尔都语等在内的多种不同语言轮番上演。当时演出将包括意大利语版的《凯撒大帝》、毛利语版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乌尔都语版的《驯悍记》以及阿拉伯语版的《暴风雨》等。另外,立陶宛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汉语普通话和广东话都出现在多语种的莎士比亚作品名单之列。

“莎士比亚早就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了。” 德罗姆古尔说。

人们不认识的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作品早就被国际化解读,而剧作家本身距离读者和观众的认识还有较长的距离。虽然大家都能想到那个大脑门、还有些秃顶的形象,但除此之外,人们对莎士比亚的了解其实并不多。

别的不说,仅是他的生日和去世的日子都在4月23日同一天,就让人疑窦重重。近来有研究认为,莎士比亚并非生于《哈姆雷特》环球巡演出发的4月23日,这个日期是一位18世纪学者的失误,选择与死期同一天,只是为了让莎士比亚的生平看上去更有吸引力。

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很少,因此莎士比亚似乎充满谜团,除了他的生日外,关于他的性取向、、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这些谜团放在现在,看上去也都像是继续推广莎士比亚的一个个噱头,因为随着一些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作品之外的莎士比亚,还真是一位有趣的人,他的一些行为看上去很符合现代的标准。

比如,他可能是一位御姐控,而且是先怀孩子后结婚的。18岁的时候,莎士比亚和26岁的安妮・海瑟薇结婚,伍斯特主教教区的宗教法院于1582年11月27日签发了结婚证书。次日两位邻居担保婚姻没有任何障碍。

按照地方的记录,这对新人可能很匆忙地安排了仪式,因为伍斯特法官允许结婚预告只宣告一次,而通常这种程序要履行三次。可能是匆忙的原因,因为结婚6个月后,她们的女儿苏珊娜・莎士比亚就降生了。

莎士比亚不仅是一位为爱情冲动无忌的文青,他还是一位奸诈的商人,其狡猾之处不逊于作品《威尼斯商人》里的那位夏洛克。比如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灾荒期间,莎士比亚就买进和囤积了大量的谷物、麦芽和大麦,然后用高价转售给他的邻居和当地商人。1598年,他还因为在食品短缺时期囤积粮食而被,研究者们还发现,莎士比亚向那些付不起或者不愿付还他全部卖粮欠款的人讨债,然后用高价售粮的利润放高利贷。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莎士比亚囤积粮食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剧院上演他作品带来的收入。而在作品《李尔王》里,莎士比亚描述了农作物的生长和歉收的细节,并反映了当食物供应出现问题的情况,那些细节栩栩如生。

在另一出悲剧《科里奥兰纳斯》中,莎士比亚描述了富商们和政治家们如何制造了一场,又如何利用饥荒获利---这一切现在看起来倒是有几分拿自己当原型的味道。

英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

远行的哈姆雷特在两年中更多要展示的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和精神,以及依附其上的英国文化软实力。

450岁的莎士比亚至今仍是英国人引以为傲的符号。按照智库Demos根据一项民意调查结果开列的清单,有75%的英国人称莎士比亚令他们感到自豪,其后依次是城市环境和古迹保护委员会、军队、国旗、英镑、国民医疗保健服务、英国王室、BBC英国广播公司等。具体到人物,排在莎士比亚后面的,则是甲壳虫乐队和牛顿。

为了纪念这位让他们自豪的文化伟人,英国人决定学莎翁从娃娃抓起。

今年英国推出了一系列能够让青少年参与的文化活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出生地的基金会首次在英国小学发起“莎士比亚周”活动,在全英的学校、剧院、历史景点、博物馆、电影院举办相关活动,旨在激发参与者尤其是青少年对莎士比亚戏剧与文化的兴趣,共同纪念莎士比亚。

这家基金会认为,莎士比亚是英国人的骄傲,但很多青少年只在书本上看到过莎士比亚,这些长篇大论的文字很容易令人错过其真正内涵,以至于令孩子们失去从莎翁剧作中获取创造力的机会。而借助这一特殊时刻,这项活动可以为孩子们提供重新认识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机会。

看重莎翁的不只是故乡的人,在全球范围内的一项调查同样显示,外国人在谈到英国文化象征时,最先想到的同样是莎士比亚。英国文化协会主导的一项面对印度、巴西、德国、中国和美国的5000名青年的调查中,在问及与英国艺术文化有关的人名时,莎士比亚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名字。

英国文化协会的调查显示,英国女王和足球明星贝克汉姆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其他较多人提及的名字还有小说《哈利 波特》作者J・K・罗琳、歌手阿黛尔、甲壳虫乐队、保罗・麦卡特尼和艾尔顿・约翰。

这一连串的名字,都是英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全世界的人在观看《哈姆雷特》的同时,也是再一次被英国文化征服的过程。不过好在文化的交流比莎翁后辈们把米字旗插遍全球的进程要文明得多,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一部部作品才能被奉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上一篇:一位马来西亚导游眼中的中马未来 下一篇:当汽车开始自动巡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