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

时间:2022-07-22 07:09:15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表外业务的发展。表外业务在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与表内业务相比,表外业务具有种类繁多、形式灵活、收益性高、监管较少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表外业务创新更能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为银行带来利润增长点。同时表外业务也具有交易集中、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与防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金融创新;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理论界定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是指:“不列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而仅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脚注中的交易活动”’,表外业务又分为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和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两大类。

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也称为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不涉及资产负债表内金额的变化,但是构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交易活动。这类表外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以及投资银行类业务。

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又称为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涵盖所有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经营活动,除了狭义的表外业务种类,还包括银行从事的无需列入资产负债表脚注中,在传统意义的中间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服务性业务,主要包括、信托、咨询、结算支付等服务。

本文所指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广义的表外业务。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特点

与商业银行传统的表内业务(资产/负债业务)相比,表外业务具有以下特点: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身资金来提供服务;操作灵活,发展迅速;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金融杠杆高,盈亏数目巨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现实意义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提供全面银行服务是商业银行的未来生存之道,因此发展和创新表外业务,拓宽业务范围和品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表外业务,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经营利润;可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拓宽业务领域;可以转移和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可以吸引客户,增强银行的竟争能力。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表外业务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具有很强的负面影响,表现在:表外业务的大量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投机的蔓延,同时,表外业务的过度扩张给中央银行等外部监管工作带来困难。

二、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

(一) 表外业务发展动因对比

从内部动因看,理性的利益最大化,无论是对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来说,都是最大的内部推动力。另外,满足金融监管的要求,即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也是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共同动因。

但从外部环境来看,中西方商业银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金融环境的差异;金融管制程度的差异;科技和创新水平的差异。

(二)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经验借鉴

从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值得借鉴的经验:

1.表外业务已经成为当今、乃至未来银行业争夺客户、争夺市场的竞争关键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改变长期以来重信贷、轻服务,重表内、轻表外的经营思路,加快发展表外业务,迅速扩大其规模。

2.产品创新是发展表外业务的核心。产品创新不仅仅是推出新产品,而是银行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新产品不仅能防止优质客户的流失,更能在新业务领域中抢占先机,树立品牌形象。

3.风险管理是保证表外业务健康发展的命脉。国内商业银行尚缺少控制相关风险的经验和机制,因此在发展表外业务的同时,无论在监管层还是银行内控机制方面,都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核心问题―创新与风险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需求和问题分析

1.市场环境的变化:2006年是我国履行金融业全面开放入世承诺的最后一年,无论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都加快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步伐。各中资银行加快了在资本市场筹集资本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步伐,使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大幅度改善,资本急剧扩张,缓解了不良资产率较高带来的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危机。外资银行也加快了网点建设、收购的进程,如汇丰参股交通银行、恒生入股兴业银行、花旗投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事件,证明外资银行有着清晰的在中国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同时,无论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都面临着相同的监管环境,也同样面临着业务同质化的危机。传统表外业务由于产品虽然发展比较成熟,操作性较强,但由于缺乏特色,而且大多数产品技术门槛不高,容易模仿,导致了过度竞争、价格竞争而使其收益有下降的趋势。

2.创新的需求动力:表外业务创新的原因:规避风险的需要;规避管制的需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需要;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3.传统表外业务的劣势:传统表外业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已经非常成熟,一些产品的操作规程甚至已经形成国际惯例,如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等。发展成熟意味着操作规范、认知度高、国际通行等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产品同质化的劣势,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可以提供传统表外业务,只不过在服务水平上有所差异而已,而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差异,这就出现了和表内业务相同的问题,激烈的竞争必然带来价格竞争,丧失优质客户,最终导致银行收益的下降。

4.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存在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我国的表外业务从引进国外商业银行新业务,到开发适合我国金融环境的新产品,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995年至2000年为存款导向阶段,发展表外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稳定和增加存款,相应地,表外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委托贷款等业务领域;2000年以后,逐步过渡到收入导向阶段,以防范风险、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与此相适应,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高收益表外业务成为创新的重点。在短短的数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截至2008年底,中资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己经涉及九大类420多个品种,部分业务品种已经享有较高的市场声誉,树立了良好的品牌。虽然从历史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在20年里不断创新发展,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面临着未来的激烈竞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发展速度缓慢,滞后于市场需求;从产品结构上看,偏重于低水平金融服务业务的开发;表外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一营销思路;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二)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表外业务的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界定不明确,在管理上将表外业务等同于中间业务,忽视了表外业务的风险性;在开展的业务品种上,多局限于传统的票、证、函等表外业务;在表外业务的定价上,没有考虑银行承担的风险值,不是按风险的大小和信用等级定价,而仅仅将其视为开展表内业务竞争的一种手段;在保护措施上,仅是规定内部的直接责任、审核责任、领导责任,对外没有对风险较大的表外业务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担保条款;在会计处理上,没有专门的会计制度,无法正确确认收入和支出;在统计报表管理上,没有编制专门报表反映表外业务的风险类别、各种交易的契约金额、经营规模、经营效益等。

2.中国人民银行对表外业务的监管

近几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有所认识,但总体看来,对表外业务的监管与国际惯例还有很大差距,许多监管方面还存在空缺。

(1)管理规章制度方面:没有系统的管理法规,有些散见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中。

(2)资本充足管理方面:目前是采取过渡性的办法,对表外业务直接按项目类型给定信用换算系数,并将信用换算系数与对应项目的风险权数合二为一,折算的金额汇总到表内业务相对应的金额中。

(3)事后监管方面:由于管理法律、法规不系统、不健全,中国人民银行对表外业务的事后监管近似空白。己开展的全国性检查为数不多,并且着重点都是对表外业务转换到表内业务后的检查,处罚力度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会计统计制度方面:我国对数量繁多的表外业务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会计统计报表,更没有详细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制度。

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探讨

(一) 表外业务创新策略

通过分析历史上表外业务创新的原因,结合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以及银行业竞争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策略应坚持客户导向,提供全面银行服务;满足监管要求,完善监管体制;创新表外业务的营销模式;加快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二)风险控制策略

1.信用风险管理

(1)建立表外业务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商业银行许多表外业务属于金融创新品种,技术要求较高,操作环节较为复杂,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对其风险评估和监测还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及时建立严密的表外业务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机制,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评估和监控能力。

(2)建立表外业务信用风险准备金补充机制。虽然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范和化解,但是风险的发生却不能完全避免。因此,作为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手段,信用风险准备金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商业银行在严格按照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规定,提取相应的风险准备金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根据自身表外业务的风险状况,建立符合自身状况的风险准备金补充机制,提取符合自身风险状况的追加风险准备金。

2.流动性风险管理

表外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相对较为隐蔽,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相当大,为避免因从事表外业务而使银行陷入清偿力不足的困境,商业银行应该针对某些业务量较大、风险系数较高的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备付信用证等业务,适当提高流动性比例要求,并可以在贷款承诺、备付信用证等业务中要求客户提供补偿金额或提供押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保证商业银行拥有足够的清偿能力。

3.操作风险管理

完善表外业务内控管理机制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内控措施;提高表外业务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

4.市场风险管理

对于表外业务而言,其市场风险主要集中于外汇风险和衍生金融商品交易风险。

(1)外汇风险管理:选择防范外汇风险方法时应选择容易操作且成本较低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选择的防范措施包括:一是通过与客户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来防范。如选择有利的币种作为计值结算或清偿的货币;在合同附加货币保值条款、货币平价条款等货币保护性条款以提高保险系数;二是借助某些金融交易进行外汇风险的防范。如采取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与期权交易、利率和货币互换等多种金融交易方式控制外汇敞口风险,进行套期保值。

(2)衍生商品的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从事衍生金融交易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规避金融商品的交易风险,而以盈利为目的的交易相对较少。衍生金融工具投机交易会产生巨大的风险,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如对未平盘衍生工具设定最大风险限额,并对其设置止损限额;采用总抵算协议和各种信用升级措施来减少衍生交易中的信用风险;对衍生工具交易对资金需要量及其流动性做较保守的估计,以应对市场紧缩时迅速增强的流动性需求等等。

5.法律风险管理

建立合规部门,引进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建立与完善业务文件、法律内审制度。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1.建立和健全表外业务管理法律法规。

2.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和风险监测体系。

3.完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方法。

4.加强表外业务授信管理,有效防范关联交易引致的市场风险。

5.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内控和自律,建立表外业务的审计稽核制度。

上一篇:关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实行分帐管理的探索 下一篇:关于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贷款业务调查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