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22 05:56:54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地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89-0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所向。随着高职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我们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学校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开始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探索的过程中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其存在的原因,并从中寻找到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门槛低,关系不稳定

目前看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最佳模式,但在合作过程中,学校为了扩大合作范围往往采用门槛较低的方式。对于合作企业的资质基本没有要求,缺乏深入、稳定、长期、严格意义上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局面下导致合作关系不稳定,随时可能因为外部因素发生改变而中止。

(二)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定位不准确

目前,高职院校的领导与部分教师对自身的办学定位没有明确的认识,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开设什么专业,忽略了企业实际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理论环节的重要性,职业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

(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源于企业缺乏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内在动力。大部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目前,在我省已开展的校企合作的项目中,大部分是学校积极主动联系用人企业,并且在合作中有的项目也只停留在纸上协议而没有具体实际行动,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四)学生缺乏主动性与适应能力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缺少主动性与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对工学结合认识不足,主动寻找就业单位的意识不强;二是缺乏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三是选择实习岗位过程中存在盲目性。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实习地点相对较分散,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实习企业也同样缺少具体考核学生的标准,解决该问题首先应引导企业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来,其次是激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合二为一。

二、推进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对策

(一)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育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应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用人企业培养适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过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

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负责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法规、实施细则;其次,校企双方应先各自建立工学结合的协调部门,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保证校企合作教育有章可循。

(三)创建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合作机制

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则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高职院校要善于引导企业从长远利益入手,用发展的眼光正视校企合作,同时要以扩大就业为导向,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

(四)对学生推行思想引导制

为了保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有效推行,帮助学生从学校的生活环境过渡到实习工作环境中,一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和竞争的良好择业态度,深刻认识到工学结合的重大意义,二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岗前教育,便于学生尽快进入实习角色。

(五)转变实践教学评价方法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在采用笔试分数与平时分数相结合的量性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评价,这种方法无疑会出现评价主观性,不够全面等弊端,而质的评价方法则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为了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更多地采用质的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邱远.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15).

[2]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文秘专业就业需求分析与应对策略 下一篇: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