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

时间:2022-07-22 12:55:16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

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是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行为.好的提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精心的建立有效问题;将问题暗藏在一定的情景之中,诱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建立与学生思维相符、兼顾整体的问题,以达到“全民参与”;根据课堂的随即生成,因势利导,利用递进的方式,在分散难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螺旋式上升的思维.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顺畅、高效的完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

一、精心设计,有效提问,目标明确

好的问题能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发现和知识疑惑,建立能够突破重点难点的问题,使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从而诱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能够有方向、有目标的来进行分析、猜想、推论、验证及最终解决问题.可见,问题与解决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起到了主导和支撑的作用,使整个课堂积极而又有内涵.

比如在学习《制取氧气》时,让学生操作“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验证生成的气体是氧气.在学生的观察中创设问题:氧气是怎么产生的?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两个物质的作用,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学生大胆的进行了分离实验:(1)取一只试管,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进行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生成的气体?(2)取一只试管,加入少量的氯酸钾进行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生成的气体?实验发现二氧化锰无论多长时间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而另外一只试管,在氯酸钾加热融化后,产生了少量的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这时教师接着提问:那么为什么将两者合在一起加热,很容易就会生成氧气呢?学生通过讨论,激活了思维,同时了解了催化剂的性质.通过这样简单而有效的几个问题,使学生从概念的外延进行思考,深入的理解了概念的内涵,加强了对反应本质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暗藏问题,诱导发现

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且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从化学的内容上看,几乎每一章都是由生活导入的,在各节的设置上也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即便是不同的章节也会有知识的交叉点.通过建立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小情景,采用低切入点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学过的知识,来尝试解决在情景中暗藏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顺畅的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实验活动《酸碱的中和反应》时,建立实验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的实验: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加到NaOH溶液中,学生可观察到溶液变红,这是可以利用学过的碱的性质来解释;然后向里面逐滴的滴入盐酸,学生可以观察到红色逐渐褪去,最终变为无色.学生看到这样的变化,很自然的就会问到: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变为无色了呢?这样学生遇到了疑惑,自然就会“计上心头”,学生的兴致也就很高.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很快明白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对反应有了深入的体会.通过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或观察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愿望,不断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有效地实现了掌握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难度适中,兼顾整体,激发思维

课堂教育要体现“机会均等”的原则,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全体参与.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等级的问题,不论优良中差,都能享受到回答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灵活问题的提问方式,采用抢答、轮答及学生之间的相互点名回答,带动全民参与,促进学生思维、智力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利用学生对魔术的兴趣,给学生演示“烧不坏的手帕”这样的实验,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及时提问:为什么手绢会燃烧?学生纷纷的开始探讨,都认为手帕有问题,在学生触摸了手帕之后,又转移到对手帕上的物质产生怀疑,这时选择程度一般的学生来回答,学生的回答很有道理:手帕上可能有酒精,因为刚才燃烧时看到了白雾.这个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实验的验证也说明了学生们的回答是正确的,纷纷表示认同,总结出燃烧需要有可燃烧的物质、充足的氧气.体会到了成功感的学生显得很兴奋,这时教师转而又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手绢没有燃烧,它不能燃烧吗?学生一时陷入了僵局,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选择程度好点的学生来回答,得出燃烧的概念,从而全面地总结出了燃烧的条件,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因势利导,层层递进,提升能力

问题不仅要能抓住知识的关键,突出重难点;更要抓住学生的心,顺利完成重难点的突破.问题不恰当,就很容易造成冷场或回答困难,一时陷入尴尬的处境,这时就要将难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建立有逻辑性的“问题链”,用清晰的教学思路来帮助学生打通学习思路,让递进性的问题带领学生逐步的走向知识深处,采用“跳一跳,摘桃子”的方法,巧妙的化解课堂生成,让学生获得在不断攀登过程中的喜悦,帮助学生建立思考问题和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观察:(1)在天平上放置一支蜡烛使天平平衡,然后点燃蜡烛,观察现象.学生很快观察并总结出:蜡烛质量变小了,天平发生了倾斜.(2)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CuSO4溶液和NaOH溶液,一起称重;然后将两支试管中的溶液混合,并一起称重.学生很快观察并总结出:前后的质量不变.(3)取一段镁条,与石棉网一块称重;然后在石棉网上点燃,将产物和石棉网再次称重.学生很快观察并总结出:前后的质量增加了.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有什么变化?面对“减少、不变、增大”的实验结论,学生感到迷茫,产生了挫败感.使课堂一时陷入了僵局.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根源上分析问题,对反应方程式进行的分析:有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在一个个小问题中,让学生了解到蜡烛和氧气反应,还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些都跑到空气中去了.经过这三个实验的深入探讨,使学生一步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阶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由此可见,好的问题在于“问得好”,而与数量无关.根据学生在情景、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让“问号”自动的从学生的大脑中弹出,由“被动提问”变为“主动提问”,从而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更好地做好“导疑、善疑”的工作,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使所有的课堂活动都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服务.

上一篇:初中几何动点问题的教学例析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