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2-07-23 02:14:26

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形式多样的导入,诱发求知兴趣

好奇好新是学生的天性,也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一个突出心理特征.新鲜的东西,奇异的刺激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我在导入新课时时常采用故事、游戏、情境诱导和启发等方法,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习新课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概率初步”这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是一个必然事件还是一个随机事件?不少同学就在寻找课本中有关概念,随机事件定义中的“一定条件下”,就是指随机试验每次都必须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绝对的条件一致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要辩证地认识“一定条件下”.之后引导学生理解例题的答案是:一个(个别)随机事件.随机事件有大量性随机事件和个别随机事件之分,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出现的随机事件称为大量性随机事件,个别随机事件原则上不能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出现.比如“某人眼皮偶然跳动了一下”就是一个个别随机事件.概率研究的对象是大量性随机事件.

二、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据统计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只保持15分钟左右,15分钟以后,他们的思维进入疲惫阶段,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所以,计算教学和概念教学就要重视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现实情境,比如如何迅速地找到隐含在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同学们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就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个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即抓住不变量作为相等关系来列一元一次方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题:某市对城区主干道进行绿化,计划把某一段公路的一侧全部种上银杏树,要求路的两端各栽种一棵,并且每两棵树的间隔相等.如果每隔5米栽种1棵,则树苗缺21棵;如果每隔6米栽1棵,则树苗正好用完.问原有树苗共有多少棵?

题中提供了植树的两种方案,我们发现这两种方案中植树的棵数是随着株距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不难发现已有的树苗棵数和公路的长度是不变的.如果我们设原有树苗为x棵,根据两种植树方案分别表示出公路的长度,抓住不变量――公路的长作为相等关系,很容易列出方程.依题意,得5(x+21-1) =6(x-1).解之,得出x=106.由此可知原有树苗共106棵.本题的解题是抓住公路的长度不变这一不变量,为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题的难点是如何用银杏树的棵数正确地表示出公路的长度,必须发现“株距的个数应比树的棵数少1”这一隐含在实际问题的生活常识.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所例举的例子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并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三、灵活巧用不同的教法,激发探究的意识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提升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特别是有主动思维价值的地方,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思考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数学教学离不开课堂的习题讲解和演示,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灵活应用不同的教法,更要重视在数学解题中的一题多解,学会从多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这样做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也能提升我们探索数学的能力,增强我们的创新意识.

如(四川绵阳中考题)灾后重建,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灾民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桂花村派男女村民15人到山外采购建房所需的水泥,已知男村民一人挑两包,女村民两人抬一包,共购回15 包.这次采购派男女村民是

A. 男村民3人,女村民12人 B. 男村民5人,女村民10人

C. 男村民6人,女村民9人D. 男村民7人,女村民8人

细读此题,这是一道典型的实际问题应用题,随着我们思考角度的不同,解法也不一样.我在教学时就以此为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

角度1(设直接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的角度):题目中有两个等量关系:一是男村民人数+女村民人数=15人,二是男村民挑的水泥包数+女村民挑的水泥包数=15包.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可设直接未知数,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人,则另一个未知量为(15-x)人,再由第二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解法1设男村民有x人,则女村民有(15-x)人.根据题意,得2x+12(15-x)=15,解得x=5,所以15-x=10.所以男村民5人,女村民10人,选B.

或设女村民有x人,则男村民有(15-x)人.根据题意,得2(15-x)+12x=15,解得x=10,所以15-x=5.所以男村民5人,女村民10人,选B.

角度2(设间接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的角度):题目中有两个等量关系:一是男村民人数+女村民人数=15人,二是男村民挑的水泥包数+女村民挑的水泥包数=15包.现在要求的是这次采购派男女村民各多少人,这可以通过求出男、女村民挑的水泥包数来求出.根据第二个等量关系,可设间接未知数,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包,则由第二个等量关系可知另一个未知量为(15-x)包,再由第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解法2设男村民挑的水泥包数为x,则女村民挑的水泥包数为(15-x).根据题意,得12x+2(15-x)=15,解得x=10,所以15-x=5.所以男村民为12x=5人,女村民为15-5=10人,选B.

或设女村民挑的水泥包数为x,则男村民挑的水泥包数为(15-x).根据题意,得12(15-x)+2x=15,解得x=5,所以15-x=10.所以男村民为12(15-x)=5人,女村民为

15-5=10人,选B.

角度3(从分组的角度):因为男村民一人挑两包,女村民两人抬一包,所以可以把一个男村民和两个女村民分成一组,每组3人挑3包水泥,15个人可以分成5组,5组15人挑15包水泥,这样这次采购派男女村民人数就一目了然了.

解法3一个男村民和两个女村民分成一组,则每组3人挑3包水泥,则5组村民15人正好挑15包水泥,5组村民中有5个男村民和10个女村民,选B.

解决实际问题应用题,方程是最有效的模型之一,随着未知数选择的不同,得到的解法不一样,由于题目没有要求用方程来求解,所以采用算术方法来解决本题更简捷.学生从这个问题的多种解决,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取了解决了问题带来的乐趣.

上一篇:中考物理解题思路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减负增效背景下如何培养初中化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