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背景差异(三)

时间:2022-07-22 12:30:44

语言文化背景差异(三)

成语(或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语言,尤其是成语,不仅难于理解,更难于运用得当。然而能否正确使用成语、谚语、格言,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语、谚语和格言,就会显得语言文字枯燥无味,缺乏文采,用得过多或使用不当,就会使语言文字显得矫揉造作,不大自然。据说,使用外国语的人(如中国人用英语,美国人用汉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成语、谚语用得过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坐在窗前看书。她听见有人喊Look out!(当心!)她以为人家说“往外看”呢,就把头伸到窗外去看。上面掉下一块板子,差点儿砸着她。她又生气,又害怕,在上一看,见一个人在修屋顶。那个人说:Didn’t you hear me call‘look out?’(你没有听见我喊‘look out’吗?)她回答说:Yes,and,that’S what l did.(听见了,所以我才向外看呢。)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它说明了学习成语的困难。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义简直体现不出来。成语中的每个词可能都认识,但组成成语之后,词义就变了。就英语成语而言,同样几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不一样。除上面举的Look out(往外看;把头伸到窗看;当心;留神)外,象make up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弥补”、“赔偿”、“拼凑”、“配制”、“编排”、“编制”、“虚构”、“捏造”、“组成”、“调解”、“化妆”等几十种意思。set off可以表示“出发”、“动身”、“使爆炸”、“引起”、“使开始(做某事)”、“衬托”等十几种意思。同样,turn out也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Turn outthe light.(关灯)Turn outthe guard.(派出警卫)Thewhole town turned out forthe event。(为此全城人都出动了。)Thismachine can turnout 300 copies a minute,(这台机器每分钟能复制300份。)Itturned out tO be a mistake.(结果证明是个错误/误会。)

在各种英语成语中最难学的可能是40来个最常用动词和10来个介词或副词(如:up,down,in,out,on,off)组成的成语了。这种成语也可以叫做动词短语。这些词搭配起来可以表示好几百种不同的意义,使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弄不清它们的意思。

因此,学生首先不要因为这些成语是由简单、容易学的词组成的而轻视它们。学生应在文章里注意找出这些具有各种不同意义的短语,若无把握,就查词典。在头几次使用这些成语时,必然会碰到不少困难,但应继续学习,不要退缩。坚持学习一段时间,就一定可以弄懂,可以准确地掌握它们。

除动词短语外,还有一些成语,学生也感到难于理解,但也许并不难记。学生在熟知这些成语的用法前,一定会犯不少错误。有些错误会使人发笑。但不必着急,对这种事要有耐性。可以说,学好外语,就得这样。

Before he gets the hangOf how tO use them he’llmake a lot Or mistakes.Somemistakes will cause peopletO hold their sideS withlaughter,but that shouldn’t put him in a stew.He shouldlearn tO put up with suchthings.You might say that’S part Of the game.

在这一段英语说明文中有下列成语:

get the hang Of熟悉得

hold one’s sides withlaughter捧腹大笑

put someone in a stew使某人烦恼(或为难,着急)put Up with something忍(某事)

part Of the game事情就是这样

再谈谈汉语成语。汉语成语同其他语言的成语一样,也不能按其中一个一个的字的意思而望文生义。外国人学汉语时,在成语方面,同样困难,说错了同样闹笑话,出洋相。

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由一男一女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都不是汉语。在初学阶段,教师用实物来教某些用语,他们用各种实物演示来教“这是什么?――这是书桌(椅子等)”之类的句子后,就着手教“这是东西吗一一是,这是东西”这样的句子。随后他们又教否定式的回答。这位男教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男教师又指指女教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

当时有个中国人在教室里听课,他几乎忍不住笑起来。事过后,当事人告诉两位教师汉语中说人“不是东西”是什么意思时,他们的脸马上红了,很难为情。

成语的翻译问题素来十分复杂,如果两种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距甚远,更是如此。在编写《汉英词典》(CED)时,编译人员对此深有体会。许多人认为此部词典是迄今为止同类中最好的。主编之一王佐良教授在《一部词典的编后感》一文中写道:

“翻译者的任务首先是理解原文之意。不懂原文当然就找不到对等词语。林语堂把‘吃软不吃硬’译为bully the weakbut yield tO one who fightsback,不仅英译文晦涩,而且说明他根本不懂这个短语的真正含义。”……正确理解原文之后,就看译者的外语水平了,看他的英语底子是否雄厚,是否了解当今英语国家的发展变化。例如,把‘布衣蔬食’直接译为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vegetable food,在今天就会引起误解。布衣蔬食在中国标志着生活检朴。但在英、美也是如此吗?现在,蔬食远非穷人所专用;已是西方医生给饮食过量的百万富翁们开的药方了。”

这部词典最后把“布衣蔬食”译为coarse clothes andsimple fare。这种译法“不仅保持了原义,而且fare一词略带古色,正好反映出原文的风格。

王佐良教授说,词典经过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都是漫长、艰苦的过程,每次都使译文有所改进”。文章中,他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修改的过程,每次都使译文有所改进。下面引用三例:

害人虫:an evil person/an evil creature修改虽小,但意义却大;它保持了汉语原文的风格,英语译文也更地道。

自投罗网:throw oneselfinto the trap/walk right intothe trap第一种译法比较符合原文;第二种译法比较符合英语习惯。

奇花异木:rare flowersand trees/exotic flowers andrare trees第二种译法在语体上有所改进,也更加符合原文的语气。

谚言和格言就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学生喜欢学习谚语。初学外语的人能用上一两句谚语会感到很得意。

谚语往往多少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比如,有些民族住在沿海一带,靠海为生,他们的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蟹。象阿拉伯人这样的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羊、马、骆驼和豺狼。尊敬老人的社会就会有颂扬老人足智多谋的谚语。妇女地位不高的社会就有许多轻视、贬低妇女的谚语。

人们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因此,尽管中国人和讲英语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在英语和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谚语却很多。请看下列谚语: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hot.趁热打铁。

Many hands make lightwork.人多好办事。

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

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Birds Of a feather fleck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无风不起浪。

Where there’s a willthere’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Give a person a dose Ofhis own medicine.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to an end.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上一篇:一年后再思“马加爵事件” 下一篇:日记二则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