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大课堂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2-07-21 10:10:17

高中语文大课堂教学的探索

教室有四壁,但我们的视线没有四壁;学校有围墙,但我们的思维没有围墙;书本有限制,但我们的思想没有限制。基于新课程理念,把课堂教学做大、做实、作出效益,高效率地、创新地完成学科课程目标,不仅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应是我们的教学理想。

课堂不是贩卖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共同欣赏、品评知识之花,进而培育知识之树,甚至改良、创造知识之树的园地。

我校大课堂教学的研究是在汲取了朱永新先生倡导的新教育实验和叶澜先生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先进理念,借鉴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等学校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现在已有两年时间了,我们有许多经验需要整理,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讨。

我认为,在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中,关键是人的因素,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促进人的发展,促进包括师生在内的所有人的发展,就是大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在此理念下,我们力求站在一个整体的、高瞻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下面我分四个阶段具体谈一谈大课堂教学的构想和实践。

一、预设发展阶段

在新课改理念下,促进学生发展是个基本命题。可以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①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有活力、有效益的生命课堂。

因此,在面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形形的资料时,是不是心中有人,决定我们课堂的生命力。我们来对比一下两种备课思路。

传统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材、教法――(备学生)

大课堂教学备课:备课标――师生交流――备学习目标、教材、实施策略

显然,两种备课策略所昭示的教学理念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教教材,眼中无人;后者是用教材教,心中有人。前者着眼于我怎样;后者着眼于学生怎样。前者着眼于“这个文本是什么”,后者着眼于“这个文本对我意味着什么”。

②预设发展的过程首先应是带着课标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过程,是落实学生教学知情权的过程。学生对自己将要实现的发展非常关注,充满兴趣。提前的师生交流,不仅能使学生明确发展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产生需要,从而形成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而以前的教学中,老师总是坐在办公室里,以广征博采、精雕细琢的闭门造车为能事。这种科学性有余、实用性不足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落空。

预设发展的过程是平等设计的过程,它体现了师生的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魏书生老师授课前,总是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课堂效果很好。反观现在,我们很多老师,课前遮遮掩掩,故作高深;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茫然无知,甚至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都一概不知。当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迷迷糊糊时,谁实现了发展?课堂的实效何在呢?

老师走近学生,聆听学生的需要,明确发展方向,设计出可行的学习目标,探讨出有效地学习策略,并据此认真备课,合理使用教材、其他资源,落实学习目标,这才是备课的意义所在,也是师生预设发展的真义所在。

预设发展需要具体的指导。师生经过交流,发展的方向明确了,课堂学习目标清楚了,需要学习的内容了解了,甚至学习策略也成竹在胸了,这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很多老师这样做了,可课堂效果依然出不来,原因何在呢?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一种想法,更是一种具体的行动。光说不做是要落空的。为此,我们设计了导学案,具体落实学生的预设发展。导学案最关键的地方是预设问题。

预设问题犹如在课前点燃了求知的火花,为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情的绽放、思想的碰撞,能力的提升,埋下了伏笔。预设问题一般要从解读教材中产生,从学生的发展需要中产生,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产生。预设的问题要避免琐碎,力求突出整体和主干;避免庞杂,力求逻辑清晰,排列有序;避免繁复,力求简明、针对性强。老师要善于把知识问题化,把问题层次化,设计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把预设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在课堂教学前,老师要检查一下导学案,一看预设问题学生解决的怎么样;二看学生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和困惑,据此,再次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预设发展还要有开阔的视野。预设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一课一时的需要,更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人格、精神全面发展,学科知识拓展和能力纵深发展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师生同写日记,用有数量和质量要求的读写活动增强积累,沉淀思想,放飞想象,丰富情感,激活思维。不仅如此,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也是预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发展的空间远远大于课堂,它是实现高效的、理想的课堂保障。

二、师生共享发展阶段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大课堂教学坚持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课堂是老师唤醒、激励、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的理念。在这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和合作构成一个教学相长、共享发展的生命课堂。当然,师生共享发展从课前的预设发展阶段已经做了深深的铺垫,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下面,我结合我们的大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师生实现共享发展的几个策略:

1.展示。学生在课前将预设问题的学习和探究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出来。可以板示、可以讲述、也可以表演等,展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静态的言语内化到动态的言语外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对话。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交流看法。对话是一个质疑的过程,也是一个纠错、补充、完善的过程,更应是一个激发新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不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也期待新问题的发现。

需要指出的是,对话应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姿态,它既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不能为了活跃课堂而一味的迎合学生,不做引导。“教师的主体性,不是某种弱势的主体性,而是具有强势的、胸有成竹的、即兴创造的、随机应变的,又是合作探究性的主体性。课堂对话只有双方都具有一定强势的时候,彼此潜在的才智才能激发出火花。”

3.角色肯定。课堂是学堂,学生是处于课堂主体地位的学习者,是文本的对话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展示和对话中,老师既要平等地融入,又要不忘超然于外,眼观全局,适时点拨,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4.氛围与评价。营造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共享生命发展的基础。理想的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评价是为了形成一种正向的激励的心理氛围,使优秀的学习品质得到强化,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师生共享发展的生命课堂中,课堂实效可从思维度和情感度这两个维度来衡量。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思维和情感好比课堂的双翼,永远是语文课的魅力之源。由听到说,由读到写,思维的灵活、开阔、深刻;情感的丰富、细腻、深厚与之相伴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培养,是语文课的价值取向。

在师生共享发展的生命课堂中,既要重视预设,又要重视生成。预设的问题,往往明确体现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这是师生都比较关注的。教学开始,展示和交流的主要是这些预设的问题,而随着学生思维和对话的深入,体现着鲜明个性的新问题就可能产生了。老师要以赞赏的的态度激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新思考、新发展;老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有深度的生成,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

从目前大课堂的教学实践看,师生多着眼于预设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和知识还不多。这说明学生在预设发展阶段做得还不够积极深入,课堂对话、老师的引导等也尚需做得更深入细致些。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三、巩固发展阶段

展示和对话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通过表达培养学生的优秀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然而,这些优秀的思维方式要成为学生受益终生的思维品质,则必须通过适当强化的训练。因此,有效而理想的大课堂教学,不仅要通过展示和对话锻炼、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要重视当堂检测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巩固和强化。

设计当堂训练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语文当堂训练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语文学科的依据,利于教;二是学生这个根本,利于学”。因此,它的针对性要强要和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联系要紧,选题要精。它不是小测验,涵盖不必太全;它更不是课堂的点缀,象征性的找几个是非题让学生齐答了事。当堂训练应是一个桥梁,使学生获得的思维方式形成技能,从而逐渐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当堂训练时,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训练之后,老师一定要根据反馈的结果,综合刚才的观察抓住肯綮,精讲点拨,解决盲点,使学生的思维通畅无阻。在实践中,我发现有的老师没有组织反馈,而是让学生课下解决;有的老师虽然组织了反馈,却不愿精讲点拨,以免背上多讲的嫌疑。这是值得研讨的,没有反馈会掩盖问题,没有点拨,就会使思维混乱,就会使学生迷惑而无所得。

四、反思发展阶段

曾子曰:“我日三省我身。”学习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我们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融合,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通过反思,我们优化了思维方式,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反思,我们使知、情、意、行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整体素质。

大课堂着眼于学生主动积极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反思正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大课堂教学反思是双向的。老师要反思,我是不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呢?他们愿意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吗?等等。学生要反思,我有没有获得有效的发展所带来充实感和满足感?我对学习有信心吗?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等。

大课堂的反思不是仅仅停留在学习效果的实现上,他更多的着眼于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促进学习的手段上。师生双方共同基于学习的反思,有效地促进了双方共同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来看一看具体一节课,师生双方的反思。

1.教师方面

①对整个教学流程、课程诸因素进行回顾分析,写出教学反思,总结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学手段和组织方式的效果。

②阅读思考学生的学习反思,对学生、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加深对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小组制定出指导措施。

③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批阅,重点看学生落实的情况,看学生的书面表达力,看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怎样。对发现的问题要设计出解决途径。

2.学生方面

①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我对自己满意吗?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吗?回顾自己在课堂上是否真正参与了,展示的怎样,提出了几个问题,主动解决了几个问题,为本学习小组的成功作了多少努力等等。

②对学习的内容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解决的问题,是否积极主动的通过同学帮助、小组合作或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了。

③是否做好了总结、积累、纠错工作,纠错本补充、修改、完善了吗?对下一课的学习我做好准备了吗?我有信心面对挑战吗?

按照我的设计,大课堂教学首先要体现出“大”,所谓“大”,就是要充分彰显语文教学的理想,把语文教学和自然、生活、阅读、心灵等统一起来。同时,大课堂教学要立足于课堂,通过课堂创新,扎实的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没有课堂的立足点,就不能实现教学的大境界,教学的理想就要落空;没有大视野、大构想、大情怀,课堂就会变得闭塞、乏味,唤不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欲望。

在这四个环节的设计上,处处包含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包含着实效语文教学的追求,包含着师生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教学既是唤醒和激励的过程,也是有为、有法的过程。

在大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遭遇了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一类主要是思想上的,即认为现在没有素质教育、理想教学的环境,还是传统的讲授坐的更实;一类主要是实践层面的,主要有怎样展示、讨论更有效,精讲点拨的“度”该如何把握,当堂训练怎样落实,如何反思等等。

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在实践中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面貌在悄悄而迅速的改变,课堂活跃了,问题多了,主动学习的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浓了,老师翻的书多了,和学生在一块儿的时间多了,师生的笑容多了。我想,这就是我们继续探索的不竭动力之源。我坚信,我们的大课堂教学实践,就是新教育行动,就是对理想教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2]周伟珍《略谈语文课程改革需要再审视的几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3期

[3]孙绍振《“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

[4]程少堂《语文味研究回顾》,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年第10期

[5]肖家芸《语文教学的质量意识和效率自律》,《学语文》.2009年4期

(作者单位:河南省延津县高级中学)

上一篇:目标教学和素质教育 下一篇:新课标下中学生完成课题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