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分类教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架”

时间:2022-07-21 09:13:56

分层分类教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架”

我们都知道: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借鉴一些先进的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探讨,满足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中对因材施教的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一、“分层分类教学”的意义

分层分类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确立相应的教学层次,以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期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根据多元智力理论,采取分层分类教学,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其需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

首先,在发展水平上,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等不同的时期,其中婴儿期和青年期是两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不同的个体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有的学生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有的则相反。学习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儿童期更倾向于依赖型和触觉型的学习,当越接近成人阶段时,则会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独立型和视觉型特质。

其次,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不匀速发展特点。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为此,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

二、“分层分类教学”的实施

教学时教师应摸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目标的高低、学习方法的优劣进行统筹安排、宏观调控,采取分层教学、分类辅导,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一)备课分层。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学困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优秀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

(二)学生分层。为了准确地把握学生层次,教师应深入了解全班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并在做出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即将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组合成为“直接辅导,互助学习小组”(简称X组),其余学生自愿组合成若干个“间接引导,自主学习小组”(简称Y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通过学习小组,既可以教师教学生,也可以学生教学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达到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而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再做必要的层次调整,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合理进行调整,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目标分层。这是分层分类教学的关键之处。目标分层就是将原来统得过死的单一性教学目标改为因人而异的弹性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班级中各层次学生可能性水平,制定与各层次“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分层教学目标。根据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的认知过程或思维方式可以分为6个层级,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它们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发展的。低层目标即从识记入手,理解教材最基本内容,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中层目标即能够将所传授的知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高层目标即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学时,要以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留有余地,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困生及时辅导。在全班学生都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等生冒尖露角,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四)施教分层。“分层分类教学”既重视学生共同要求,又照顾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因材施教“分”的做法,又有因人制宜的特殊步骤,课堂教学分步进行。依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创设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尝试练习(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弹性作业)。

分层分类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为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是适合学生自己的,所以学生人人都有事做,没有被冷落的陪客。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化学习。从老师的教学行为来说,其任务不再是讲解和讲授,而是了解学情,在宏观上给予调控,在微观上给予个别指导。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策略的采用、学习方法的实施,都应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跟踪监控,发现普遍存在和个别存在的问题,都要及时给予解决。具体做法是:对Y组(间接引导,自主学习小组)学生“学”重于“教”,以“放”为主,“放”中有 “扶”。“扶”主要体现在学生练习中与引导深入探究上。课堂上应放手让他们自学、互学、获得新知,培养学习能力。这样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辅导X组的学生学习,对X组(直接辅导、互相学习小组)学生“教”重于“学”,即以教师的“扶”为主,“扶”是引导深化理解知识和指导归纳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老师辅导下学习并掌握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对于学困生应以模仿性的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教材中判断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一些规律,要求他们在听课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练习习题,掌握基本知识点。对于优等生则应以创造性的学习为主,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形成知识网络结构,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五)练习分层。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渠道。“练习分层”与“目标分层”具有一致性。因为有弹性目标,就要确定相应弹性练习。一般说来,学困生从基础性习题开始,然后完成提高性习题;优等生可从提高性习题开始,甚至只要完成发展性习题,教师还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更高要求的开放性习题。练习的弹性处理,主要在于练习题设置与要求上,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练习题,而且有些习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时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以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以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练习设计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练习;第二层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拓展型练习;第三层是面向少数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型练习。

(六)评价分层。分层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表现。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对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如用同一尺度去评价,不仅会扼杀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更好地推动优等生精益求精,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而分层评价尤为重要,对同一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对优等生来讲,应给予适当点拨,做到完整、准确、有序地进行解答;而对学困生应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适当给予引导,力争较为完整的解答,使他们自尊心得到满足,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评价分层的关键不在于追求结果,而在于关注过程性与发展性。要变横向评价为纵向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而不是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较,肯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要变竞争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学会欣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评价分层的前提是评价多元,确立不同层次的多元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优等生和中等生,更要关注学困生。

分层分类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教学;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新理念。

总之,分层分类教学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探究,科学合理地使用,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手脑并用快乐多 下一篇:为什么要用“有的……有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