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让学生展翅高飞

时间:2022-10-21 12:20:09

分层,让学生展翅高飞

摘 要:分层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积极意义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分层教学法较于其他教学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为学生在现阶段的数学学习以及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都不可避免,作为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性差异。然而在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以应有的重视,采取较为笼统的教学方法,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群体之间的两极分化,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会逐渐拉开与成绩优异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其应有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很多教师都将目光投向了分层教学法,因为分层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中的实际需求。笔者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将如何有效地运用分层教学法总结如下。

一、充分了解学生,实施有效分层

分层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对于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层级,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满足每一个层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较高,而且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也较为突出,教师对这部分的学生就要将要求适当提高,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为目标,让这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架构能够更加完善,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地应用自身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一般在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方面有所欠缺,教师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转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然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循序渐进,缩小这部分学生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逐步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而要想真正地做到有效分层,教师仅仅从成绩的优异着手则难免有失偏颇,因为成绩虽然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并不是全部的目标,而且学生成绩的形成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所以教师要时常深入到学生群体之间,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分层才会更具有实效性。

二、实施差异性评价,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一个合理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同时也能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而在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评价也要分层进行,注意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并且教师的评价要尽可能全面、透彻,不能够仅仅盯住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否,也要考虑到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习惯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对于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其成绩提高的程度,同时也要根据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观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成绩会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教师要关注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改正情况、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情况等,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都是学生在成绩上取得质的飞跃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运用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从细节着手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教师的教学评价除了要保持差异性和层次性之外,还要注重维护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地给予关注,那么学生很有可能会在成绩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而成绩的下滑又会进一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教学评价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客观、平和地看待出现在自己身上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总之,在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教师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法,确保教学工作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整体教学效率提高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存泽.浅谈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研究[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9).

[2]赵岚.分层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9).

上一篇:初中体育教学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