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作用

时间:2022-07-21 06:26:42

艾灸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作用

[摘要] 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是在躯体或生理上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的状态。亚健康不完全等同于“治未病”,但是属于“未病”中未病之病。艾灸在延缓衰老、调节免疫功能、抗炎、调节内分泌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于亚健康的研究中。本文对艾灸干预亚健康状态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艾灸;亚健康;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090-03

[Abstract] Sub-health state, which is neither health nor disease, refers to an intermediate state between health and disease. Although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disease, all sorts of discomfort appear physically or physiologically. Sub-health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as what in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but belongs to the discomfort before disease. Moxibustion has obvious improvement effect on delaying aging, regulating immune function, anti-inflammation, regulating endocrine and so on,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sub-health.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in sub-health state,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clinical study.

[Key words] Moxibustion; Sub-health; Action research

亚健康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方面的完美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这一标准,则表现为躯体、心理和社会能力这三个方面的不适,但尚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亚健康状态是稳态相对失衡的一个状态,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失调不谋而合。艾灸疗法由于其操作简便、经济、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势,在中医“治未病”的研究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

1 亚健康与“治未病”

自《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对“治未病”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预防措施,目前大部分学者[1-3]认为古代的“治未病”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无病,也就是中医中的“平人”,即阴阳平和之人。《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孙思邈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这里“未病”其实就是无病,体现中医养生的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此处生儿三日,也是无病状态,先行施灸以治未病。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艾灸,可以激发经气,调整气血阴阳,达到未病先防的作用。二是相对无病,即疾病的萌芽期,或者尚未传至他腑的“未病”状态。《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未病”是指疾病发生的萌芽状态。《黄帝明堂灸经》中“但未中风时……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就是强调在中风先兆时,及早进行施灸以防止中风的发生。《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这里的“未病”却是指尚未传至他腑的“未病”状态。

中医认为健康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而亚健康状态是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是在躯体或生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状态,也就是中医中的非“平人”,所以既不属于第一层含义中的无病,也不属于第二层含义中的尚未传至他腑的已病状态。因此,亚健康不完全等同于“治未病”,但是属于“未病”中未病之病的范畴。

2 艾灸干预亚健康状态

“艾叶苦辛,性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灵枢・官能》中在论述针刺和艾灸的适应证时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艾灸具有其特殊的作用机制和作用范围。

2.1 艾灸的作用

《素问・异法方宜论》“藏寒生满痛,其治宜灸x”,说明艾灸可以温通气血,驱散寒湿之气。《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说明艾灸可以治疗寒湿收引引起的气滞血瘀的病候。此外,明代龚居中认为“灸法祛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李{在《医学入门》中也提出“凡寒热虚实皆可灸之”,说明艾灸的适应范围广泛,通过其独特的温热效应以达到温通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

艾在燃烧时可以产生温热,燃烧无焰艾绒可以产生温度高达548~890℃[5]。但是单纯的温热照射却达不到艾灸所产生的治疗作用,因为艾叶在燃烧过程不仅仅包括红外辐射[6],还包括艾叶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活性物质[7]。文献提示[8-9],艾灸可以调动机体的潜能,启动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由此提高机体内在抗病与应激能力,又不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或功能代谢的紊乱。有学者认为艾灸发挥防病保健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诱导机体多组织器官热休克蛋白70(HSPs70)表达上调[10]。研究提示,艾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和内分泌紊乱[11],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12]。

2.2 艾灸干预亚健康的现代研究

2.2.1 艾灸延缓衰老 线粒体是介导细胞凋亡的重要细胞器,细胞凋亡都伴随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可能是引发衰老和疾病的基础原因,逆灸可以有效减少细胞凋亡数量[13]。艾灸可以阻止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的耗散,明显减少神经元凋亡数量[14],提高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凋亡[15]。艾灸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作用[16]。研究发现[17],艾叶燃烧产物有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的能力,且较天然抗氧化剂和合成抗氧化剂强。有学者认为,艾灸的防病保健作用与“长寿基因”沉默调节因子有关,通过上调核受体蛋白,调控p53的去乙酰化并调控叉头转录因子、核因子-κB、转录共激活因子-1α等多条通路实现对机体氧化应激的调控来发挥预防保健作用[18]。

2.2.2 艾灸调节免疫功能 艾灸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衰老机体的免疫衰退或紊乱,延缓免疫衰老。谢d等[19]观察到艾灸能够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脾脏指数,增加白介素-2、降低白介素-6的含量,说明艾灸能够增强免疫器官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从多个途径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艾灸能提高血清补体C3、IgG水平,降低IgE水平,改善机体体液免疫功能[20]。此外,温和灸可显著提高机体IgM、IgG含量及NK细胞活性[21],表明艾灸能激发机体免疫能力,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2.2.3 艾灸抗炎 姜劲峰等[22]提出灸法抗炎可能与温热觉感受TRPV(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家族)通道蛋白相关,认为艾灸温通效应机制在于抗炎。唐照亮等[23]认为艾灸抗炎与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纠正机体免疫紊乱及调整自由基代谢失衡等有关。研究提示[24],艾灸可以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诱导Akt蛋白激酶失活和真核起始因子2的磷酸化,有助于对细菌感染的保护性反应,提示艾灸可以激活先天防御,以防止感染性疾病。研究发现艾灸保护胃黏膜与HSPs70的诱导有关[25-26],而孤束核可能参与艾灸预处理对胃黏膜组织HSPs70表达[27],进一步阐明了艾灸可以启动内源性保护作用的内在机制,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2.2.4 艾灸调节内分泌 逆灸能促进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中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28],显著提高女性血清雌二醇(E2)水平[29],提高子宫及卵巢E2含量及其受体的表达,从而更好地介导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应,以调整机体内分泌[30]。艾灸与单纯的补充雌激素不同,它具有多环节、多靶点调节作用,不仅可提高自然更年期大鼠子宫内E2及其受体表达,延缓子宫退行性改变,而且可通过调节子宫局部孕酮水平,预防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甚至癌变等副作用[31]。

3 讨论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但对其发生原因及其流行病学研究尚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亚健康状态涉及躯体、生理、社会适应能力等众多方面,因此不仅仅是医学领域的范畴,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对其症状评估和临床诊断仍然处于比较定性的阶段,无法通过客观的指标进行检测判断,只能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主观感受为主去定义。因此,对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下一步应尽快建立亚健康概念内涵相一致的诊断标准,研制出相应的测量评价工具,实现亚健康评价的标准化与定量化。

同时,对亚健康的干预虽然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重视,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绿色疗法,对其作用机制及其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研究大多都处于动物实验研究阶段,对临床指导有限,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以探明艾灸干预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颖晓.“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2):427-428.

[2] 张文旗.“治未病”与亚健康的相关概念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4):57-59.

[3] 唐云峰.艾灸法“治未病”干预亚健康初探[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3):125-126.

[4] 王朝阳.《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83-284.

[5] 汪国华,张凌,张文惠,等.清艾条燃烧特性的研究[J].中药材,2000,23(9):569-570.

[6] 沈雪勇,丁光宏,褚君浩,等.传统艾灸与替代物灸和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比较[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3, 22(2):123-126.

[7] Deng H,Shen X. The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ancient theory and modern research [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9(12):1155.

[8] 郁洁,易受乡,常小荣,等.艾灸足三里、梁门穴对大鼠不同组织器官HSP70表达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4):67-69.

[9] 赵宁侠,任秦有,郭瑞林,等.艾灸健康人百会穴对右侧大脑中、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4,29(1):59-63.

[10] 张金华,许军,黄季萌,等.亚健康测量的定量化研究[J].广东医学,2009,30(11):1746-1748.

[11] 唐照亮,宋小鸽,王宁新,等.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24-28.

[12] 朱文莲,刘仁权.艾灸大椎穴对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89-90.

[13] 张宏如,胡引,陶嘉磊,等.逆灸对不同运动强度小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J].针刺研究,2015,40(3):224-228.

[14] 杜艳军,孙国杰.艾灸对老年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5,30(4):212-214.

[15] 赵果毅,梁瑞,葛晓静,等.艾灸对衰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蛋白Bcl-2及Bax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杂志,2010,8(5):587-588.

[16] 洪宗国,杨梅,农熠英,等.蕲艾燃烧灰烬提取物抗自由基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3):47-49.

[17] 杨梅,江丹,易筠,等.艾叶燃烧物清除自由基作用的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7):547-549.

[18] 韩丽,赵百孝,刘铜华,等.艾灸防病保健与“长寿基因”SIRT1[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2023-2025.

[19] 谢d,李丽红.艾灸关元、足三里对衰老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25(2):44-46.

[20] 蔡荣林,胡玲,李姿慧,等.艾条温和灸治疗亚健康人群疲劳状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 29(3):940-942.

[21] 李硅.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肺虚哮喘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3):181-183.

[22] 姜劲峰,王玲玲,徐斌,等.抗炎――艾灸温通的效应机制[J].中国针灸,2013,33(9):860-864.

[23] 唐照亮,宋小鸽,陈全珠,等.艾灸抗炎免疫作用及对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9):53-55.

[24] Li X,Guo G,Shen F,et al. Moxibustion activates macrophage autophagy and protects experimental mice against bacterial infection [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4,7(23):456.

[25] 常小荣,彭娜,易受乡,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HSP70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3):1252-1256.

[26] Peng L,Liu M,Chang X,et al. Effects of pre-moxibustion at Zusanli(ST36)on heat shock protein 70 expression in rats with gastric mucosal lesions after neurotomy [J]. Neural Regen Res,2012,7(30):2370-2376.

[27] Peng L,Liu M,Chang X,et al. Role of the nucleus tractus solitarii in the protection of pre-moxibustion on gastric mucosal lesions [J]. Neural Regen Res,2014,9(2):198-204.

[28] 孙志芳,李晓泓,莫捷,等.逆灸关元穴对12月龄自然更年期大鼠子宫热休克蛋白70、SOD、E2水平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1):759-762.

[29] 沈洁,艾炳蔚,沈梅红.温和灸肾俞穴对绝经前后女性亚健康状态的干预[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6):532-535.

[30] 何玉伟,李晓泓,翟景慧,等.逆针灸对去卵巢大鼠生殖内分泌影响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918-1920.

[31] 李晓泓,解秸萍,张露芬,等.逆灸对自然更年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及E2、P和ER-α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8):558-561.

(收稿日期:2016-01-09 本文编辑:张瑜杰)

上一篇:应激性胃溃疡大鼠前爪不同区域黑色素变化的ghr... 下一篇: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经济的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