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心理,优化课堂提问

时间:2022-07-21 01:13:34

研究学生心理,优化课堂提问

摘 要: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将学生的认识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其产生疑惑、困惑之感,促使学生阅读、思考的认知过程。课堂提问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还要注意以下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了解认知水平,树立答问信心;变换提问角度,克服思维定势;面向全体学生,讲究发问技巧;评价要多鼓励,不搞提问惩罚。

关键词: 学生心理 课堂提问 注意点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将学生的认识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其产生疑惑、困惑之感,促使学生阅读、思考的认知过程。它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有效引入、适时指导、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提问必须提得确切明白且切中要害,难易适度,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时机,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这些与学生的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中国有句古诗,叫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启发学生有所不知、设置矛盾情景,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把学生引入“疑无路”的境地,激发求知欲望,进而教师把握火候给予点拨,达到“又一村”的妙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设疑、精问、制错、创难、求变等,其中比较常用的是设疑。

二、了解认知水平,树立答问信心

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课堂教学提问要结合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根据提问对象的认知水平和差异性来设计,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新高度。教师提的问题要适度,如果问题太容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表面上很热闹,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毫无益处,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会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因此,教师提的问题难易要适度,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学生有刚好不致灰心失望的窘迫感。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递进型提问有效地为各层次的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这样的课堂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量”学生之力而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激发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思考和探索,得到良性发展,都能“吃饱吃好”。

三、变换提问角度,克服思维定势

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只用单调的一种形式反复刺激学生,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即用固定不变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问题,以偏概全,形成认识的片面性。因此,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力求使问题提得新颖,发人深省,激发求知欲,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辨别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师生还可以变换角色,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的课堂气氛无疑是活跃的。学生的突发奇想,畅发疑问,引发讨论,有时更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思维被训练得活跃的班集体又能营造出更适宜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氛围。改变提问的角度,常用的方法有:变直问为曲问、变明问为暗问、变宽问为窄问和变正问为反问等。

四、面向全体学生,讲究发问技巧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选择提问对象时,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答问,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教学并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节课不一定是人人有提问,面面俱到,主要看学生有没有参与到学习、探究的活动中,头脑是否思考,兴趣是否在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使各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诊断出共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查明某个学生学习的困难。尤其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强迫性的提问也是适当的。同时要查明不自愿应答行为的原因、学生的背景、教学内容的特点等。

五、评价要多鼓励,不搞提问惩罚

教师提问学生后,有一种现象应引起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指点或者简单对待。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句“坐下”,会让学生心凉半截,会把学生推向“爱与痛的边缘”,积极性荡然无存。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

教育心理学指出: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明学习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条件,才可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真正的教学设计都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都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如何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提问的设计是关键。因此,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特征,结合语文课程的专业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及其实施过程的策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有效地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上一篇:论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下一篇:生态课堂,放飞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