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7-21 08:05:24

商业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考

摘 要: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因素。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是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全面风险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必须通过培育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健全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改进提升风险管理手段、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等方式,加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6-0030-04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永恒主题,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价值源泉。风险管理能力不仅已成为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风险管理战略既定的前提下,风险管理模式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其补充协议的签定,为银行业的监管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在推动银行监管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由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面,结合农业银行经营管理实际,谈一谈自己对商业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

一、全面风险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为核心的新型管理模式,涉及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组织架构、管理流程、信息系统、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重新组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的特征,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作。所谓全面性,主要体现在除传统信贷业务外,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对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等各项业务,都要纳入风险管理范围。全程性,就是风险管理要贯穿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它不只是个别部门和个别岗位的问题,而是体现在一个完整的流程中,流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要明确相关职责。全员性,就是从董事会、高管层、监事会到每一位员工,都是风险管理的参与者,都有各自的风险管理职责。

全面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意义。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消灭风险,而是控制和防范风险,实现“劣势最小化、机会和利益最大化、绩效和决策最优化”。其实质作用是帮助银行把握发展的“度”。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本质上是研究金融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风险管理的技术,通过风险组合最优化,促进银行盈利模式转变和经营行为理性化,推动银行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发展品质。因此,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也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国际管理标准和实践的差距

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习惯依靠计划指令,忽视风险控制,直接将未经风险调整的名义收益作为业绩衡量标准和经营目标,而对风险评级、资产组合、风险缓冲等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缺乏了解。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对风险的认识不足,风险控制乏力,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与风险过度控制不断交替的恶性循环。

以农业银行为例,近年来,为满足股改上市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要求,对风险管理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开始把风险管理融入经营管理的战略思考、流程设计、组织架构和产品服务中,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从风险管理的战略偏好、政策制度、组织体系、工具方法、企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层次调整转变,立足建立政策明确、责任到位、手段科学、监控全面、处置及时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但从总体上看,与国际通行的管理标准和国际金融业的良好实践相比,农行风险管理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从管理理念上看,良好的风险文化尚未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风险管理对业务发展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二是从管理机制上看,虽然设立了两级风险管理委员会和专业的管理部门,但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工作流程、制度衔接等方面都存在缺口,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框架仍待健全。

三是从管理手段上看,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尚不完善,业务经营管理办法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要求,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两张皮”矛盾还较为突出;风险计量工具在实际业务经营活动中的应用还刚刚起步,风险控制的手段还较为单一。

四是从管理队伍看,专业管理人才缺乏,风险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专业性尚未完全体现,影响对风险的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

三、加快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的建议

2010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资本和流动性的改革文件,在资本的定义、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处理、杠杆率、全球的流动性标准等四个方面形成了一致意见,对“巴塞尔资本协议II”的个别条款做了修改和妥协。新资本协议涉及的根本变革在于针对资本充足率的计量和管理建立了一整套完全有别于老协议的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全球的银行业真正进入全面推进“巴塞尔资本协议II”的时期。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发展实际,加快全面风险管理建设。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明确风险管理总体目标,健全风险管理政策制度

风险管理始于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政策,服务于既定风险管理目标,将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缓释和控制、监测、报告等活动贯穿于银行经营的全过程,以确保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分层次的风险管理目标,根据既定的风险偏好,通过合理的程序和一定的计量方法确定量化的总体风险容忍度和分年度的不良贷款率控制目标、扣除风险损失后的盈利目标、资产组合管理目标以及单一客户或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目标等具体的管理目标,逐步形成概念清晰、架构完整、分风险类型的偏好与相关指标体系。根据既定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风险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形成覆盖信用、市场、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缓释、报告等各个环节的具体业务管理制度,形成职能明确、责任清晰、与业务流程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引导各业务条线、各部门围绕风险管理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来确保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农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风险管理政策纲要》、《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管理政策,明确了全行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以及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职责分工、工作机制、管理方法、信息系统建设和相应要求。政策纲要成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根本制度、基本准则和制定业务管理办法的主要依据,据此制定和完善行业信贷政策、专业审批政策、风险分类政策、交易控制政策、行为规范政策、资本保障政策等六大类风险管理政策,基本涵盖了风险管理的主要领域。

实际工作中,落实风险管理政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把风险管理政策与业务发展、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有效嵌入。要做到风险管理政策与业务流程相统一,需要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机理对业务和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使之最终体现风险管理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推行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遵循自上而下、强力推进的工作原则。

(二)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风险管理战略得以落实、政策得以实施、过程得以体现的保障。要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垂、三道防线、层层过滤”原则,构建全面、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实现前、中、后台的分离,形成职能明确、责任清晰、分工负责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对于农业银行而言,就是要根据组织架构调整、业务流程再造的方向,结合实际,分步实施对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改造:一是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各级机构和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构筑起前台业务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组成的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突出前台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的重要责任,着重强调各级机构负责人对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以及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风险管理和承担者的责任。风险管理板块是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重点发挥对风险进行系统性、规范化管理的作用。其中,风险管理部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承担风险管理工作的抓总职能,主要承担全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定、风险计量、工具模型开发及风险敞口的控制等总体性、系统性、基础性工作;各条线主管部门,应根据既定的风险管理目标,专业管理措施及流程,将各类风险管理政策内嵌于经营管理的条线专业工作流程及制度要求之中,实现风险的识别、评估、计量、报告的标准化操作,真正将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落实到各个管理环节。审计监察部门是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履行监督评价等职责。二是全面落实风险经理制,加快实施风险经理派驻制,建立兼职的业务风险经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及报告路径,强化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把风险管理渗透到全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形成纵横结合、覆盖全行各业务条线、各部门的,垂直、独立的风险经理队伍。三是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就商业银行而言,关键在于转变业务发展方式,应从过去平衡风险和收益,向平衡风险、收益和资本转变,妥善处理好资本、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根据资本多少和风险管理水平决定业务发展目标,构建与落实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相适应的业务运行机制。通过经济资本计量、分配和考核贯彻风险管理战略,落实资本约束要求,将经济资本、财务资源分配到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将风险管理和业务经营紧密结合,实现“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目标。在决策管理层面,要增强资本意识,确立资本消耗的概念,构建完善的资本管理体系,确保在危机情况下资本充足率能够保持充足合理水平;在经营层面要转变高资本消耗的经营模式,走资本集约化道路,着力提升资本配置和组合风险管理的能力,通过资本优化配置、资产合理摆布,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资本回报水平。同时,要研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产品定价管理、资本预算管理、经营绩效评价考核等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确保业务运行与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相统一。

(三)推进以风险量化为核心的金融技术创新,改进提升风险管理手段

风险管理的基础在于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计量,从监管要求和银行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看,注重技术创新,开发运用全面风险管理工具是有效达成风险管理既定战略及目标的必备条件。在风险识别与计量方面,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商业银行应以实施新资本协议为主线,加快建设以信用风险内评法、操作风险损失和自我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KRI)、损失数据库(LED)为核心的风险量化技术体系,内嵌风险管理政策,实现风险的识别、评估、计量、报告的标准化操作,真正将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落实到各个管理环节。当前,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已经从量化单笔贷款风险逐渐演变到针对单笔业务和资产组合两个层面,涵盖信用、市场、操作风险计量三个角度,由单维浅度计量向模型多维深度计量方式过渡,国内各家大型银行正积极按照银监会“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要求,大力推进新资本协议的实施。

截至目前,农行已经启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开发工作,信用风险方面,非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模型已通过监管部门验收,进入全面推行阶段,该系统在单笔资产层面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进行测量,开发了客户、债项、行业、区域多维度的评级模型,为业务部门细分市场、度量风险、制定标准构建了统一、清晰的操作标准。市场风险方面,以市场风险数据集市为基础,运用敞口、缺口、久期、敏感性、VaR等风险计量分析方法,开发内部计量模型。通过设置限额指标体系,设置交易授权机制,实现对业务部门的“窗口式”监控和管理。操作风险方面,同时推进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和操作风险识别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操作风险指标、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建设。这些风险管理工具模型的开发及应用都需要以真实完整的历史数据和完善的数据处理系统做支撑。国际同业的经验表明,大多数银行在风险管理工具模型的建立过程中,70%~80%的精力消耗在数据清洗和数据结构整合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储备不足、来源渠道不一、数据不真实且数据形式缺乏规范性,制约了风险量化管理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所有量化研究的数据需要。要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使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终端联网,实现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价、预警等生成自动化、传输网络化,尽量减少人工操作,提高信息使用效能。当前,要充分利用风险报告制度,明确相关部门报告职责、报告路径和报告时限,建立起纵横结合、有统有分、覆盖全面的报告体系,实现内部风险信息的及时共享。

(四)培育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是银行特有的风险价值观和标准一致的道德规范。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员工责任意识、主动重视和感知风险的文化氛围,也是银行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只有当良好的风险理念深入到银行每个员工的心中,风险管理的各项制度、方法和组织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威力。与国际领先银行的文化积淀相比,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前,首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环境,建立起重视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让银行全体员工以伦理道德、银行的发展目标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在全行范围内统一风险管理语言,身体力行,对其他员工起到示范作用;中层领导积极推行农业银行的风险文化,加强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基层人员将风险文化融入自己的业务操作过程中,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教育培训,对全行员工,特别是对处在市场开拓一线的员工和风险控制岗位的员工,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灌输,使其逐步建立起“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外部压力而降低”,“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经营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的健康风险管理文化理念,并逐步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在全行形成一种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三是实施岗位资格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在岗人员实务操作和岗位技能训练,强化正向激励,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技能精湛、适应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求、为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的专家型队伍。

上一篇:鄂尔多斯民间金融调查 下一篇: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