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贸易融资业务对论贸易融资业务对

时间:2022-05-03 01:35:58

论贸易融资业务对论贸易融资业务对

摘 要: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中的诸多问题,本文从申报制度、业务操作、数据核查、统计监测等各角度具体阐述了贸易融资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融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6-0058-03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人民币升值预期、本外币利差扩大等因素进一步推动了进出口商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提供国际结算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推出各类贸易融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然而,随着贸易融资总量的增长、融资产品创新的加快,相关外汇管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的影响便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概述

所谓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围绕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及信用融通活动,即银行可利用自有资金头寸为进出口商进行直接融资或凭借自身信用为进出口商提供资金融通便利。根据融资对象不同,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可以分为进口贸易融资和出口贸易融资。

进口贸易融资是针对进口商提供的贸易融资服务,常见的主要类型有:1. 授信开证。指企业在其授信额度内,在符合开证银行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免交或缴存相应比例的保证金开立信用证。2. 进口押汇。指在信用证或托收结算方式下,银行应进口商要求,与其达成单据及货物所有权归银行所有的协议后,银行以信托收据的方式向其释放单据并先行对外付款的行为。3. 进口T/T代付。指在汇款结算方式下,银行根据申请人的书面申请,委托其他银行代为支付进口货款,到期后由融资申请人偿还融资本息以及相关费用的行为。

出口贸易融资是针对出口商提供的贸易融资服务,主要包括:1. 打包贷款。指银行以信用证的受益人收到的信用证项下的预期收汇款项作为还款保障,为解决出口商装船前,因支付收购款、组织生产、货物运输等资金需要而发放给受益人的短期贷款。2. 出口押汇。指银行凭借出口商提交的信用证或托收项下单据,向出口商提供的短期资金融通。3. 福费廷。又称包买票据,指包买商(银行等)以无追索的方式买入贸易项下未到期的银行汇票、本票或信用证应收账款,从而为出口商提供融资的一种方式。4.国际保理。指国际贸易中在承兑交单、赊销方式下,保理商(银行等)对出口商应收账款进行核准或购买,从而使出口商出口后获得收回货款的保证。

除以上传统类型的贸易融资产品外,各类集结算、融资、理财于一体的新型贸易融资产品正逐渐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从而为进出口商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融资选择。

二、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影响

(一)相关规定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形式

随着贸易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与贸易融资相关的申报难题层出不穷。然而,申报规则的制定并没有跟上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步伐,某些交易的申报无据可依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贸易融资业务间接申报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的《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操作规程》(以下简称《操作规程》)有如下规定:对采取福费廷、出口押汇、出口保理等方式办理涉外收入的,当福费廷、出口押汇、出口保理等业务在境内未发生转让时,应由经办银行在收到境外款项时通知申报主体办理涉外收入申报;当发生转让时,受让银行应于收到境外款项的当日将收款日期、币种、金额等信息通知原始经办行,由原始经办行通知申报主体办理涉外收入申报。此外,针对某些个别贸易融资申报案例,外汇局也以复函的方式提出了指导意见。可见,关于贸易融资业务的申报,一方面外汇局没有制定原则性的规定,另一方面体现在个别案例中的申报规定比较散乱,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仅就《操作规程》而言,只有对出口贸易融资涉外收入的申报规定,而没有对进口贸易融资涉外支出的申报规定,且所涵盖的贸易融资业务类型也非常有限。由于申报依据不充分,申报业务经办人员在面临复杂情况时,如果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就会产生主观随意性,造成统计偏差。

(二)日常申报中各项申报信息要素难以确定

贸易融资业务是涉及进出口商、银行等多方交易主体的复杂经济活动,其基础交易是进出口商之间的买卖行为,但是在某些条件下,银行会充当涉外收付款的临时收付款人,掩盖了基础交易的性质,因此在确定申报主体、交易对方及其国别、申报时点、申报金额等要素时面临困难,以下举一例进行具体说明:

境内A银行客户甲公司,通过境外B银行(已被A银行收购)做进口T/T代付,向出口商支付货款。该笔融资款项到期时,B银行委托其账户行C银行借记A银行在C银行所开账户,并贷记B银行账户,之后A银行又对甲公司账户进行扣款。

在该案例中,各项申报信息要素的确定有如下难点:

1. 申报主体:国际收支间接申报以非银行机构和个人为申报主体,银行只是为交易双方提供结算服务的中介者,本身不能成为间接申报的申报主体。案例中,交易的本质是国际货物买卖,理论上进口方甲公司应作为申报主体进行间接申报,但由于融资行为的存在,A银行用境外账户资金替甲公司偿还融资款项,整个业务流程中没有体现甲公司对外支付货款的环节,如果以甲公司作为申报主体进行间接申报,首先在形式上不符合《操作规程》中做间接申报的条件,其次在业务操作上将会遇到种种障碍,如付款凭证的选择、具体项目的填写等。

2. 交易对方及其国别:即使确定甲公司为申报主体,按照间接申报的有关规定,交易对方应为收款人,其国别为收款人常驻国家。案例中,境外直接收款人是境外代付银行,其国别也可能与出口商所在国不同,以银行还是出口商作为交易对方进行申报值得斟酌。

3. 申报时点:在间接申报中,通常以资金跨境为原则确定申报时点,而案例中这一时点则比较模糊。B银行对外付款时、A银行利用境外转账方式归还B银行款项时,以及甲公司归还A银行款项时,这三个确定的时点中,不能充分说明资金跨境流动的过程,这笔款项的跨境流动已完全融合在A银行自身的跨境资金调度之中,无法再分辩。

4. 申报金额:进出口商向银行进行贸易融资需要支付融资利息,因此申报款项中不仅包含了货款,而且包含了银行手续费和利息费,相应的,在申报时就要将一笔款项拆分成货款、手续费和利息费分别进行申报。案例中所涉款项在各环节均是整体进行支付的,将其进行拆分并按照准确金额进行申报虽然在理论上更符合申报要求,但是实践中由于操作上的复杂性或者受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所限,申报方很可能会按照贸易款项全额进行申报,影响了申报的准确性。

(三)引起申报信息各项要素之间逻辑关系混乱,不便于核查规则的设定

在利用软件对间接申报数据进行辅助核查时,许多“错误数据”的产生与贸易融资的存在密切相关。例如,常见的一种错误类型为“交易对方为银行”,即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应限于一定的业务范围,如金融服务等,超出该范围则一律判定为错误数据。而在福费廷境外转卖、海外代付等特殊业务中,境外银行为履行融资职能,需要直接支付或收取跨境款项,同时被默认为申报信息中的“交易对方”项,产生了贸易项下交易对方为银行的逻辑错误。因此,贸易融资等新业务的发展对未来核查软件的开发、核查规则的设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四)无法取得完整的贸易融资数据,增加了跨境资金监测分析难度

在国际货物买卖活动中,商业银行对进出口商的融资行为往往导致跨境货物流与资金流的不匹配,使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与货物贸易跨境收支数据之间形成差异。掌握完整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数据对于解释数据差异,分析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判断经济形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在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与直接申报中均没有对商业银行贸易融资进行全面统计,通过外债统计系统等其他渠道也只能获得部分统计信息,因此增加了跨境资金监测分析的难度。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贸易融资业务间接申报原则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复杂多样,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通过案例形式制定申报规则的方法显然不再适用,而应该在《操作规程》中明确一项最基本的、普遍使用的申报原则,指导相关业务的申报。该项申报原则须包括五个关键点:1.对于具有贸易融资行为的国际货物买卖活动,基础交易仍然是进出口商之间的买卖行为,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应真实地反映基础交易的内容;2.申报主体是进出口商,不是经办银行;3.交易对方及其国别按基础交易即货物贸易中交易对方的情况确定;4.申报时点应以对外债权债务关系的解除时间为准;5.申报主体应通过原始经办行进行申报。

(二)调整货物贸易项下申报信息要素

首先,在涉外收入申报单、境外汇款申请书、对外付款/承兑通知书三类国际收支凭证中,收/付款人名称、地址、国别等项目需要按照涉外收付款的直接收付款人的真实信息填写。其次,取消国际收支凭证中收/付款人与“申报主体”和“交易对方”的对应关系,增加“申报主体”和“交易对方”项目,并按照进出口贸易中买卖双方的真实信息填写。最后,对贸易融资方式、融资利息、贷/借记客户账时间和金额等信息进行补充申报。

(三)完善金融机构直接申报统计

为获取完整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数据,便于对跨境资金的监测分析,可以从完善金融机构直接申报统计入手。目前,在金融机构向外汇局进行直接申报的各类数据中,仅中资金融机构外汇资产负债统计报表中含有“进出口贸易融资”项目,建议在整合各类报表系统的基础上,将“进出口贸易融资”项目规定为银行类金融机构直接申报的必要项目,并且视统计需要增加该项目下明细科目。

参考文献:

[1]原擒龙,《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王立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控制》,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李云,《国际贸易中境内银行代付业务的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问题思考》,《广西金融研究》2008(4)。

[4]薛亮、杨毅芳,《正确理解是准确申报的前提――从国际收支申报角度看银行福费廷境外转卖和海外代付》,《中国外汇》2009(23)。

上一篇:推进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对当前财政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