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层次工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时间:2022-07-21 07:06:00

我国高层次工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摘 要:本文基于教育部教高司函[2012]206号文件提供的2012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高等学校)候选人推荐材料,对高层次一线工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内容包括候选人已取得代表性成果,承担的教研项目,关注的教研热点,各种经历,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等。调查发现了高层次一线工科教师目前关注的一些核心问题,以及教育部门政策导向对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学名师;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思想;调查分析

高等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层次一线工科教师的教育思想不仅代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也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未来与发展趋势。在我国,高层次教育教学人才不仅涉及著名的教育家,更多涉及各级教学名师。关注、汇集他们的工程教育思想,探讨其思想产生的根源、规律性,对了解当前工程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凝练教育思想精髓,推动今后工程教育的改革,引导广大教师的发展与成长均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领域与关注热点

2012年11月教育部公示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候选人推荐材料[1],这些材料不仅汇集了他们的重要成就,也反映了他们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思想。了解这些思想和他们关注的热点主要源自两个途径,一是他们已完成的教改内容、取得的教学成果,二是近期或未来教学改革的设想。从51位工科教学名师候选人提供的推荐材料看,他们研究与关注的热点可分为初、中、高三个层面。大部分候选人教研注意力集中在初、中级层面,这包括教材、教学方法、本科“质量工程”中的各级各类项目上,同时也有一部分候选人在关注高层面的教育教学规律性问题。在初级层面他们关注最多的是教、学、考,是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中级层面则是以较宽的视野,采取联系、对比的方法,将教学科研密切结合,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课程、教材、实践环节、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在高级层面,他们将自身置于大工程背景中,基于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研究工程教育的规律性、探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各层面关注的典型问题如下:

1. 在初级层面,候选人普遍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提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针对课程特点,采取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引导式、激励式、辩论式、答辩式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学形式则灵活多样,比如通过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将实践和创新融为一体的教学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丰富多彩,采取精讲多练、化繁为简、举一反三、深入浅出,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候选人普遍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能及时补充和介绍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成果,特别注重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拓展,并通过优化实践、创新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团结协作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贯彻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努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技巧上,强调讲授与讨论有机结合,原理、方法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倡导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并重,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并重,课内与课外教育并重。教学手段和资源的改善是候选人关注的另一个热点,其特点是不断改进教育技术,发掘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更新已有的网络辅助学习系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则倾向于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研发教育考试出题软件和评价系统,使考试更加客观、严谨、规范。

2. 在中级层面,候选人更多致力于“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与研究,将教学研究与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教学平台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融为一体。强调精品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试验示范中心建设一体化。探索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多途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适合现代学生特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其中,通过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概念和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多元结合,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相结合、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改革实施相结合,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努力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达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3. 在高级层面,候选人关注教书育人,关注工程教育深层次问题,探究工程教育新规律、新途径。如:探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并设置与现代工程教育相适应的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挖掘工程教育中的内涵与认知规律;研究为什么现有工程教育体系与合格工程师培养脱节,如何避免出现工程人才培养按照理科人才模式进行;工科学生为什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如何构建科研、企业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候选人也特别关注文理交融,德、智、体教育的协同发展,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协同发展,以及校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最新教育教学发展趋势。通识教育或全人教育;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具有全球化视野与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培养,对国外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选择、引进、消化、吸收等也是候选人关注的热点。

二、已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分析发现,候选人已取得的代表性教学成果多种多样,而且候选人全部获得过国家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以及与“质量工程”有关的奖励。获奖内容涉及精品课建设、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教材建设、专业改革、实践教学、先进教育技术、教学基地、教学平台、教学团队、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分制改革等。但获得成果最多的领域是与“质量工程”密切相关的中级层面的研究内容或项目。如精品课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实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而初级层面的研究虽然量大面广,学生直接受益最大,内容众多,但鉴于其成果相对影响力较少,诸如教学方法等研究则较少直接获奖。当然高级层面的研究由于涉及顶层设计,鉴于候选人所处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其获奖成果也相对较少。

获奖成果的这种橄榄形分布,一方面表现出教育部门政策导向的显效,同时也反映出教学研究政策导向的部分欠合理性。初级层面的获奖成果少说明对教学研究的鼓励不够接地气。高层面研究成果不足,说明我国工程教育顶层设计缺少一线教学名师的参与及有力支撑。

三、承担的教研项目

从候选人承担的教研项目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源自教育部“质量工程”,第二类是候选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申请的省、部级教研项目。其中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占了候选人所承担项目的2/3以上。第二类自选教研项目虽然数量不到全部项目的1/3,但种类较多,体现了候选人的研究兴趣和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分析认为,“质量工程”涉及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质量工程”研究项目中,研究内容虽各有侧重点,但项目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和重叠,如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几乎就是教材、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成果的集成。而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示范中心等项目的申报有很大部分内容存在重复,每个候选人几乎都是“质量工程”项目的集大成者。这类项目重在实施,研究较难深入,研究内容共性多于个性。而真正有特色、有思想的工作则更多体现在第二类自选教研成果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已造成资源过度集中,而出现资源过度集中或少数人资源通吃的情况,并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如果鼓励这种宽泛而缺乏深度的研究方式,以及靠资源集成获取成果的途径,难免会助长个别单位和人员急功近利的心态,甚至出现对基层和一线教师研究成果的剥夺。这种环境是很难成长出有影响力教育家的。其实教育家是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自发与自觉成长的特有产物,而非评审筛选的结果。纵看我国自民国以来所出现的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几乎没有一位诞生于这种方式。

四、科研与各种经历

调查发现候选人均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从大部分候选人的教育教学思想看,教学与科研是不分家的,教学与科研相长也是候选人获得成功的关键,科研是创新教育思想的源泉,是汇集实践创新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据统计,在51位候选人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等8人(主要在50岁左右候选人中)。有43位候选人主持过国家“973计划”或“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级科研项目,51人全部主持承担过省部级科研项目。有17人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部级科技奖励。另有41人获得过省部级科技奖励。

分析可知,多达98%以上的候选人主持承担过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82%以上的候选人主持过部级科研项目。有超过74%的候选人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32%候选人获得过部级科技奖励。这充分说明教学科研的相互支撑作用。

另外,本次调查发现候选人出生于60年代的有27人,出生于50年代的有22人,出生于40年代的有2人。年龄介于46~65之间,平均年龄在54岁,有7人小于50岁,有8人年龄在60岁以上,50~60岁之间有34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候选人的经历各有特点,55岁以上的候选人通常有企业或研究所工作经历,而50岁以下的候选人大部分有海外进修或学习的经历。这些经历对工程教育思想的形成也是有显著影响的。

五、近期教学改革设想

候选人虽然在教学、科研各个领域均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各种荣誉,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工作,但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设想中仍然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与很多新颖的思想。这些思想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候选人的研究兴趣,也反映出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核心问题,概括起来分为以下5类,其中候选人对前3类设想关注度最高。

1.将继续完成已承担的各级各类项目,如:进一步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教学团队、示范中心及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更新与教材的编写;完成所承担的各级各类教研项目等。

2.将持续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训练。如: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结合、与生产实践结合;提升学生自主设计、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团结协作能力;突出工程、强化实践,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完善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相结合。

3.探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探索适合现代学生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加强工程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化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

4.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如: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改变教学方法、手段乃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推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考核评价机制、成绩管理体系的改革;重视双语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注重个性教育,自主学习;拓展教育资源,强化多媒体素材建设,提高教学效率。

5.其他。如: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探索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学术水平提高的新途径,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等。

分析认为,第1类和第4类设想突出了候选人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心,也说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是无止境的,是常做常新的。第2类和第3类设想则表明目前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两类问题。这两类问题密切关联,其中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是目前工程教育质量不高的根源,而改进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就是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不难看出,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成为所有高层次工科候选人的共识。

教育部门政策导向极其重要,现有“质量工程”项目虽然体量大,但可供自由研究的项目数量少,“质量工程”项目受益面不应局限于少数精英,应吸引更多的一线骨干教师参与。教育部门应鼓励高层次人才在初、中、高三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均衡发挥作用。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应该提升到教育科学研究的高度,使研究目标、对象、方法和手段向教育科学的方向发展。同时应积极引导各级教学名师,特别是部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向教育家的方向发展;

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工程教育质量不高的根源,应创造更好的基地和师资条件,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高层次教学人才成长除需要长时间的教学积累和基于自觉的长远性深入研究外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科研积累,其成长时间比科研创新人才更长。

高质量教学离不开科研的支撑,高水平科研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关于对2012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高等学校)候选人进行网上公示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司函[2012]206号)(所附公示材料).

上一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增强内蒙古经济发展活力 下一篇:国外未来养老金形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