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展开创新之翼

时间:2022-07-20 11:15:41

让阅读展开创新之翼

阅读是教育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在阅读中更好的发挥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几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感同身受

“诗言志,歌咏言”,大部分诗歌和议论文往往是有感而发,因此在处理这类文章的时候创设一个恰如其分的情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向学生介绍作者情况、作品的时代背景,简析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等,老师须先把书本通读熟悉,比如在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介绍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把情感渗透到字里行间,增强他们对这首词的记忆和理解。

二、发展情节,自主探索

电视连续剧吸引人的手段之一就是让多数人猜不到它下一集的剧情,而知道剧情的人会消减自己观赏的兴趣。因此在处理叙事类作品的时候,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测故事的发生发展或是结局;也可以给出作品整体让他们续写或修改。如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可以提问学生:小女孩怎样就可以免于一死?有的学生说即使她的父母不爱她,她也应该回家,顶多挨一顿打,但不会丢掉性命;有的说可以到救济中心,在这样喜庆节日里,那里的穷苦人会得到比平日更好的补助;还有的说她可以去求职,自食其力。这时候我提出问题:“如果结局变成我们所想的这样,对作品的整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再次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发言,并得出“不能有力的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正确结论。

三、巧妙设疑,举一反三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一切创作都来源于疑问。培养学生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他们能独立做出好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好的设疑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把好的作品镌刻在学生的脑海中,久久不能磨去。在指导阅读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日》时,我利用多媒体将三峡截流时的新闻资料和如今三峡工程的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慨叹三峡的宏伟之时,我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峡原来的样子吗?”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用余下的课堂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长达5000余字的阅读任务,以至于下课很久了,他们依然沉浸于那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

此外在此后的《桂林山水》的阅读中,学生提出了:桂林的山千姿百态,成因是什么?桂林的水清澈透明是否与这里山的无土质有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有关桂林山水精彩的神话传说难道全是编出来的吗?这样一些让人感到欣喜的问题。我提示他们去查资料,上搜索引擎,这样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又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当然,创新的同时,对于阅读中的一些良好的传承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也要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阅读才会成为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

上一篇:电教媒体作用浅谈 下一篇:打造“形象丰满”作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