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绿色通道”

时间:2022-07-20 09:55:49

打造一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绿色通道”

解决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同时也要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还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在引导本地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方面,探索出自己独有的道路。

安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空间

为进一步扩大农民工省内转移就业规模,2010年8月,安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地依托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工业集中区)等,引导农民工向城镇转移、进入园区企业就业。引导农民从事宾馆餐饮、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支持农民开办“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项目。通过“企业+农户”等形式,发展来料生产、来样订做、来件装配,引导农民工居家就业。同时,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和养殖业,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储运等行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空间。

《意见》还提出,建立全省联动、多方参与、双向对接的协作机制,落实输出输入两地政府、部门和工作机构之间的对接内容和工作职责,健全劳务合作、维权联动、转移社保、奖励扶持等协作制度,推广“校企对接”、“培训机构和劳务组织对接”等合作模式。特别是要巩固和扩大皖江示范区与皖北地区劳务结对合作的规模,定期组织皖江示范区企业到皖北举办劳务招聘会,探索建设县级对流视频招聘系统,把单向劳务交流拓展为培训、社保、维权等双向协作;积极探索“乡企对接”新模式,引导皖江示范区大型用工企业和皖北乡镇对口挂钩,通过企业直接进村入户招聘或组织农民工参观企业等形式,帮助农民工与企业实现供需见面。同时,《意见》还提出从完善和落实农民工就业政策、发展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等四个方面完善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工作机制。

河南:建立全民创业示范园区,农村劳动力近一半“家门口就业”

2009年以来,随着河南省不断加大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愈来愈多的产业和企业落户河南,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另外,全省各地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与此同时,河南省为了扶持和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还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简化小额担保贷款手续。到6月底,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人。

例如,河南安阳县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推进农民就近就业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壮大了25个高效农业示范园、23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44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吸引返乡农民工加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储运等行业。同时,该县还发挥县内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7个市级专业园区的产业优势,优先推荐劳动时间、社会保险、工资支付等方面规范可靠、招工数量大的用工企业,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前提下实现就业。此外,该县还为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创业制定了减免税收政策,并放宽了投资主体限制,放宽了自主创业的出资条件,重点扶助有一定资金积累、工作经验和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开展创业。

山东即墨:企业下乡,探索“劳资双赢”路径

种种迹象表明,新形势下,多年的远距离“候鸟式”农民打工模式,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特别是随着城市不断增加的生活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萌生去意,这就造成了城区企业普遍出现“招工难”现象。既然农民不进城就业,企业能否下乡送岗呢?业内人士认为,企业下乡,既便利了农民就业、增收,也将更有力地催生一种城市化形式——小城镇,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在这方面,山东即墨已有400余家企业下乡办厂或设加工点,吸纳11万名当地劳动力,有150个行政村与1350家企业建立了结对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下乡”行动,让山东省即墨市开始探索出一条破解农民工就业难的“劳资双赢”路径。

为迎合“企业下乡”的需要,即墨市拓展了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让参加培训的农民每人都能掌握1~2门劳动技能,并能够与就业岗位对接。为构建高级技工和熟练技工的培训体系,即墨引进建设了青岛技师学院、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全国总工会劳务培训中心,全市培训网络“下沉”到镇,市、镇、村、企多种方式联动,使农民工能随时进入一个高效能的劳务培训序列。3年来,即墨投入培训经费5600余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10.6万人,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5.6万人。

上一篇:中国内地省份基本现代化路径解析 下一篇:谋划“十二五”环保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