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促进学生主体探究,合作学习

时间:2022-07-20 07:56:31

“以点带面”促进学生主体探究,合作学习

【摘要】“探究式”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式”合作学习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状态,而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

【关键词】主体探究 合作学习 教师角色 情境创设 同伴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86-01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学习?结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教改体验与研究,我觉得从“以点带面”着手,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是较为可行有效而的一种做法,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发挥教师“以点带面”的角色作用

教师要注重角色的转换。信息技术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侧重于讲授、演示,在教学活动中,直接把某一动作该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直接对学生进行传授,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相似的操作活动,老师从旁监督,这样,老师无形中就把自己定位成了纯粹的“传授者”,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会限制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综合发展,那么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改中,我们教师该怎么做,怎么定位自己的课堂角色呢?

我觉得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改活动,我们教师应该能变换角色,不妨时常能将传授者转换成促进者和合作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通过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然后老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最终再师生一起回归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的显著,可以多方位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加强。

当然,这边的探究主体是学生,但“合作学习”有两个主要支线的,一是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二是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

所以,在设计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定位 “老师”这个点的课堂角色,充分发挥这个点的多重角色作用,从而全面带动师生全体有效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这就是在“主体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点带面”的角色作用。

二、挖掘学习小组 “以点带面”的同伴作用

在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一种状况:学生个体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实践操作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容易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不好把握“度”的程度。那么如何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主体探究,合作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其实很多信息技术课堂如果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形成学生发现问题――分组合作研究――大组汇报交流――探索成果答辩,然后“教师”引导提问――参与帮助指导――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引导共析,在这样“由点及面”的共同活动中,对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助益的。

与此同时,在小组活动中,各个小组同伴中在活动中又可以互相探讨学习,由“好”带“差”,充分提倡“小老师”“兵教兵”的做法,一方面可以缓解老师的一人无法同时面对全面每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无形中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的氛围。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当然,在必要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同伴学习的形式时,我们应该事先要了解各小组的组员分配情况,每个小组的同伴中应同时有学习能力好与学习能力较为差的同学存在,这样在活动中才能较好的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这个分组合作的组织形式,我个人认为可以按班级“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分组组合,让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凑到一起进行学习,一般这样的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中学生一般都有好有坏,人数一般为6人,可以较好地进行小组活动,同时每组又有一个组长可以组织协调同伴的学习活动,这样一来就可以更有效的保证教学活动的进行,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同伴的作用,“由点及点”,再“以点带面” 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主体探究、合作学习”。

三、巧设情境激发 “以点带面”的思维探究欲望

情景体验,激发探究欲望。学生探究的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所“思维”,而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因些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就应该创设一种有利于产生思维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进行“猜想――验证” “尝试――发现”等一系列的活动。

当然,一节课堂的情境创设宜少不宜多,而课堂的情境创设的出发点原则上应围绕“有效帮助理解课堂某一知识点”来思考的。我们知道,课堂上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前人的一些经验总结,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和形象化。可以这样说,情境对于知识,就像盐对于汤。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如果溶入情境之中,可以显示出它的活力和美感。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我们的情境创设就是为这服务的,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帮助感性知识的形成,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它还能激发学生理解记忆并引起对学习问题探索的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信息获取》一课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了解各个季节的应季的水果有哪些,并要获取相应水果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可以让学生由此展开思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教学中应注重“情境创设”这个点的作用,让其能充分带动学生多重“感观”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有效的发挥情境创设的“由点带面”的作用,如果在适当地创设一定的合作学习环境,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在教学活动的“情境”中体验到更有效的“主体探究,合作学习”的作用了。

四、激励评价,促成探究习惯

爱被表扬、被肯定是人的一种天性,学生尤其如此。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激励评价可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促使教师注重情感的投入。

是的,激励性评价可使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情感交流贯穿课堂始终。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人,是创造者,身心得到愉悦,个性得到发展,自信得到增强,知识得到丰富。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紧紧抓住这一点并在学生的活动中给予落实,常给予学生激励评价,促成探究习惯,那么,这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往往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最后,关于信息技术教改中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主体探究,合作学习”这个问题,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第一,面向学生发展,更新教育理念,走出教学误区;第二,立足实践探索,关注学习过程,灵活应用模式;第三,改变管理理念,调整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化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分组教学制》百度百科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著 薛维明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下一篇:分阶段分层次高效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