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分析

时间:2022-07-20 07:28:09

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分析

[摘要] 开展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适应时展和高校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要深刻认识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内涵,走出认识误区。通过教育理念确立、课程体系完善、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实践活动等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业教育 分析 误区

一、引言

创业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创业教育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鼓励,并很快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教育署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与倡导。“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国外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的起步则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1997至2002年4月,可以看成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自主探索阶段,它以首先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的“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活动为主要标志。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指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还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从此,中国的创业教育进入了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时期,试点院校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创业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探索。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并在尝试实施“科技英才计划”、举办“创业园”、“创业学校”等,这都反应了人们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加强。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表明,鼓励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政策取向。然而,要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离不开科学的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实践证明,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而且能促进人的素质提升,特别是有利于人的职业精神培育。

二、创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

1.加强创业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的既定国策,其重要性不必多言。可是令人尴尬的是,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6%~8%,而发达国家达50%左右;每年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近3万项,其中能够转化为批量生产仅占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仅5%;每年批准的专利虽然数量不少,也是开花多结果少。这种局面有经济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上的诸多复杂原因,同时教育的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少高校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对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人多停留在技术发明创造能力的培养上。这反映出高校对“技术创新”的理解是不健全的。西方大多数研究技术创新的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有的学者甚至明确地将新产品或服务引入市场,以卖出产品或拿到订单作为技术创新过程完成的标志。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在培养学生发明创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实现能力的培养,进行创业教育,这样才可能使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2.加强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

高等学校各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最终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出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通过3个常用的术语揭示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轨迹:毕业分配就业指导创业教育。(1)“毕业分配”代表着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交织下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它是在职业和岗位相对贫乏和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培养对口式地、机械地掌握给定知识的少数精英的传统教育,是一种被动的“传授性”教育;(2)“就业指导”代表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素质教育,它强调学生的知识复合、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通过竟争来获得和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自主择业能力和知识结构,是一种积极的“职业性”教育;(3)“创业教育”同样强调学生竟争能力和择业能力,但是,它进一步要求高等教育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变化,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的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这是一种主动的“创业性”教育。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不仅“对口式的”精英教育已经失效,而且一般意义上以自主择业为特征的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对这种时代要求,以知识为背景的积极的、主动的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必然。

3.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走出就业困境的有效举措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攀高。2007年,毕业生人数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2009年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江苏省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已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毕业人数的不断攀高,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而2008年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在严峻态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失为缓解就业难的一大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有效满足大学生创业愿望;着力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大和紧迫的课题。

三、走出目前高等教育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

创业教育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设计、创办、经营和管理一个企业或公司无疑是创业和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之一,但远远不能涵盖创业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深刻内涵。普通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应当是一种深层的根本性的教育体制,而不是枝节性的、表层的教育环节,既包含通过技能培训而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学生的岗位创业能力,也包括学生的个性、才能、综合文化素质、创造性的普遍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开拓性的自主创业能力。它同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是一体化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而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还具有枝节性、表层次创业教育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某种误区。

其一,目前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和技术服务等等,毫无疑问,这是最典型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但是,它并不是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的创业实践,作为群体的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是难以涉足的。实际上,除了上述典型的创业实践以外,创业教育更是一种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它并不苛求学生的每次创业实践都以成功作为圆满的结束,旨在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创业过程得以激发和发展,这种教育重视的是事物的过程,而并非一味是事物的结果。

其二,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似乎创业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即使在创业教育中增加理论学习的内容,也往往是同专业学习没直接关系的独立设置的一门创造学课或创新课,其着眼点依旧是创业的技巧和技能。结果,创业教育成了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更有甚者,我们还发现某些忽视、轻蔑、指责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倾向,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或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下降,导致新的“知识无用论”思想产生。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认识误区,会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引向歧途,进而会导致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枯竭。这种认识和实践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容易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与操作。同时,这种局限于操作层面的创业教育还暗含着一种认识:似乎我们不需要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专业教育和课程体系,只是增加一点创造学的知识和创业的技能,就可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创业教育绝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因为人的创造性是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教授和传授的,它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目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

四、现阶段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以树立创业教育理念为先导、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为关键,以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努力达到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1.树立创业教育理念是先导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创业型人才的摇篮,应将创业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全过程,实现从传统的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立自强精神,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能够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因此,高校以传授知识、满足就业需要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必须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实施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能力的教育观念上来。

2.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重点

高校创业教育重点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但现实中,真正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还只是少数,之所以为数不多,是因为大多数学生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要通过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其次,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要使大学生意识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当今的大学生如果不能以自己的创新成果为社会作贡献,就算不上是优秀的人才。

3.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关键

实现创业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学生有无创造潜力,而在于高等教育是否具有创造性,在于高校的教师、科研与管理人员是否有创造性思维,能否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精神土壤。这就需要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创业教育目的的支撑,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系统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案例等;增加跨专业!跨系科的公共选修课,主要传授与创业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为有志于创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获取创业知识的平台。同时,要改变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和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确立“三个基点”(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实现三个转变(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传授向学习转变),调动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创业教育讲座,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在创业教育课程中,特别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创业教育重要内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使学生懂得要成为创业者,不但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且要能够调适自己实现心理健康。

4.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是途径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创业知识的理解、掌握、转化以及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需要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创业活动中去感悟和体验,通过体验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这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高校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和依托高校科技园、软件园、产业园、产学研基地以及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实训中心等现有条件,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要加强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成果孵化基地建设,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或研究课题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使基地具有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

新的历史时期呼唤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深刻涵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业型的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只有这样,各高校才能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才能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熙檀.“摞”下学业先创业,得乎?失乎?[N].经济日报,1999-06-11(C1).

[2]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12-14.

[3]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07-17/2010-01-08.

[4]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统计局. 2009年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010-01/2010-03-04.

[5]朱媛玲.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7,(9):66-67.

上一篇:生活体验数学,数学服务生活 下一篇: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