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时间:2022-03-11 02:28:28

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摘要] 本文采用MSSMHS对扬州市一所民工子弟学校214名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发现:75.2%的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民工子弟学校与北京市中学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五个因子项。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心理健康水平不如北京市中学生。

[关键词] 心理健康 MSSMHS 调查 中学生 民工子弟学校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温饱足而知荣辱。当今世界,物质产品相对丰富,人们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心理需要,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处在成长发展中的儿童、青少年,不仅要承受学习压力,还面临成长中的诸多烦恼。民工子弟学校的中学生作为青少年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社会地位低、生活条件差、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18岁以下的流动少年儿童198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7.37%。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动少年儿童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可见,对民工子弟学校的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国内学者杨林锋、林芝分别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1999年,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500多个教学班的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本调查旨在了解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为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扬州市民工子弟学校――同心学校七、八、九年级学生214名,各年级人数分布如下表:

1.2研究工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十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平衡性。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采用5级评分:(1)无:表示自觉无该问题;(2)轻度:表示自觉有该项症状,表现为轻度;(3)中度:表示自觉有该项症状,表现为中等程度;(4)偏重:表示自觉有该项症状,表现为偏重程度;(5)严重:表示自觉有该项症状,表现为非常严重。

1.3 研究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验,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20份,有效问卷214份,数据资料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总体比率的显著检验、百分比等。

2 研究结果

2.1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检测率

依据MSSMHS的评价标准,心理健康的划界为:因子分在2分以下说明心理健康,2分以上则说明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从表1可以判断,10.74%的学生属于心理健康,89.25%的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99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采用MSSMHS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发现,32%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由此可见,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

根据MSSMHS的评价标准,因子分在2~2.99分表明在该因子上存在轻度问题;3~3.99分说明在该因子上存在中等程度的症状;4~4.99分说明在该因子上存在较重的症状;5分则说明在该因子上存在严重心理症状。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属于轻度或中度,存在严重或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心理问题处在前五位的是强迫症状、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敏感。

2.2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与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表3为笔者对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与北京市中学生各因子项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百分比进行的总体比率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在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八个因子项上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百分比极显著高于北京市中学生;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五个因子项上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百分比极显著高于北京市中学生,在抑郁因子项,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北京市中学生;在适应不良因子项,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北京市中学生。

3 结论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北京市中学生,尤其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五个因子项。这一结论与其他学者采用SCL―90或MHT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他们的身份特殊――生活在城市的民工子弟,与出生地相比,他们对城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城市的繁华、光怪陆离的生活在吸引着他们。他们随父母来到了城市,然而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与城里人相比,他们乡音浓重、衣着不够时尚,常常自惭形秽;已经形成的乡村生活习惯与现代都市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需要他们逐渐适应。对他们而言,城市的美丽、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他们缺乏对居住地城市的认同感,也缺乏对家乡的认同感,逐渐成为一个游离于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之间的社会独立单元。人与人之的差异和不平等在他们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惟恐被别人看轻、惟恐出错或出丑,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均与此有关。其次,是特殊的家庭――物质环境极其简陋、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等。由于种种原因,民工从事着城市里脏、累、“不体面”的工作;尽管起早贪黑的干,但收入微薄、经济拮据。民工子弟不得不和父母、兄弟姐妹蜗居在狭小、凌乱的出租屋,生活清苦。社会分工的巨大差异、报酬分配的不合理不仅使他们感到困惑,而且体会到了父母的无奈和不易,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民工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往往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更谈不上了解、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心理健康。再次,是特殊的学校教育――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民工子弟学校大多数在城乡结合部,一般周边环境脏、乱、差;学校自身环境,如校舍、教学设施等与城市其他学校无法相提并论;民工子弟常常羡慕其他学校的漂亮,为自己的学校如此的简陋寒碜感到自卑。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此外,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危机期,如性成熟带来的性意识的困扰、自我同一性发展中的矛盾等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民工子弟学校的中学生心理冲突多、心理落差大,如果家长、教师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必然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

关注民工子女的教育,追求教育公平是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受教育机会均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上,也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尤其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高山.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教科文).

[2]林芝,翁艳燕.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9-13.

[3]应湘.民工子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之思考[J].教育导刊,2005,(12):29-31.

[4]杨林锋,王勇剑,等.苏州市270名民工子弟的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132-134

本文系2008年度扬州市社科研究课题。

上一篇: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分析 下一篇:刍议现代汉语中的新词语与新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