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时间:2022-07-20 07:32:27

小学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摘要】情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教学中,情感因素虽非智力因素,但却能转化学习动机,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时,知识才会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对教育特别是未来教育而言,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

【关键词】情感教育;知识;语感

情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都会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变化。教师的一句话,可以使学生受到鼓舞与激励,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甚至产生对抗的情绪。在现代教学中,情感因素虽非智力因素,但却能转化学习动机,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时,知识才会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为此,教师要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纽带和驱动作用,努力创造富有情感的课堂氛围,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和培养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若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的优势,课堂教学就会变得丰富、形象、有趣味,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同时,教师教学热情高昂,语言简洁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那么学生就会津津有味地投入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激发出对学习的无限热情。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与情感教育相统一。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挖掘《课标》及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育教学中尽力寻找,发现知识与情感教育的结合点。例如,讲述中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具体事例时,用饱满的热情、赞扬的词句,使学生产生光荣、向往、仰慕的体验。教师情感的感染、行为的感染,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是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教师爱的情感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强化作用是指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来巩固良好事件的概率增加和消除不良事件的一种方式。教育过程中经常采用正强化形式,用富有情感色彩的教育艺术如微笑、赞扬、拥抱、亲昵、抚摸等,以强化学生的情绪,使之动之于内,乐于去独立思考,战胜困难,取得成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应不失时机地给予其激励和强化,使该学生情绪日益稳定。这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自己的潜能和自己的人格,感受到自身的智慧力量和热情向上的动力。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心灵,恰如一池明亮清澈的湖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投上一颗激情的石子,以荡起他们情感的波涛,强化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样的教育情境,能强化学生情感发展思维能力,易于点燃心智火花和灵感,引导他们在情趣盎然中去完成学习任务。众所周知,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在通向学习成功的道路上是布满了荆棘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教师情感因素的积极参与,一遇到困难就会自暴自弃,甚至急流勇退。情感因素在发挥强化作用时,一方面来自于教育者积极创设形象生动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境;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受教育者自我情感的强化,行动中要善于自主探索,用理智的力量驾驭情感的野马,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感情是教育基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因为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是有思想、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的人。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热爱学生,关怀、体贴、鼓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多于鼓励、帮助和支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中应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之间互相接受,产生心理相容、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积极向上的教学气氛。教师对学生抱有炽热的情感、诚挚的友善,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回报。师生都应将不良情绪甩到教室外,要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室,让整堂课沐浴在和煦春风之中。

(四)感染学生情感培养的作用

感染作用是指教师的情感给学生的思想意识予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感因素的感染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此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性格还处于未定型的时期,可塑性很大。把握这一时期的教育,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情感因素教育的实质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高级情感逐渐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动一静,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每一位学生。因此,教育者要有饱满的情绪、健康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力,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感染和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正确运用

(一)教态表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最先印入学生眼帘的是教师的教态表情。教师得体、大方的服饰,亲切和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等教态,一经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状态。如果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态,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深化,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自主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在行为上做出积极的反应。反之,就会引起情绪上的抵触和行为上的抗拒。虽然老师是一个普通的人,但又不是一个不普通的人,这个“为人师表”的特殊职业决定了教师应以什么样的外表出现在学生面前,以和为学生作身正之范的作用。教师如何运用教态表情通过教育活动侵入学生的心田,触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反应,确实是一门艺术。

(二)语感传情

情感因素在教育中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教学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的作用,提高了感知的反应,并带着感彩作用于学生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理智感的发展,促进学生进入特定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情动情

学生的情感培养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情感投入的前提条件,是通过激情、明理、导行等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中实现。激情是明理导行的前提,没有激情难于明理导行。通过教师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并化为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巨大动力。由于学生是处于易动感情、重感情的心理发展阶段,此时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并用于学习,做到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教师一进学校就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状态面对学生。

总之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置上,运用快乐教学。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真正达到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最终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情感是打动人的心灵的秘诀,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建设。教师的情感关系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学生的情感影响教学的效果。把情感教育深深的融人小学课堂,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上一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探索 下一篇:论高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培养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