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培养健全的人

时间:2022-10-13 12:25:54

论高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培养健全的人

【摘要】人不是一出生就具有“人”的属性,很多属性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了让个体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明确正确的方向,高校教育首先需要培养健全的人,这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从人的基本属性出发,就作为个体的人而言,论证高校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个体;人;语言;思想;高校教育

每个大学生都是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着的,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者,他们都有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就像最厉害的狮子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捕猎,而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一样,对人而言,这一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不是一个人一生下来就称得上是人。作为个体,人具有的特殊内涵或属性很多,我们只是选择其中的某些内涵和属性来进行论述,这些内涵和属性具有一种代表性,或者对我们在这一主题中的论证紧密相关。在此列举两个要点:人是会说话的,通过语言来交流;人是会思想的,并且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

人会说话,并通过语言来交流。人的语言往往具有书面的和口头的两种类型。口头语言几乎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一个人不是天生就会说话,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是完全不会说话的。我们可以说这个婴儿具有说话的潜能,但是,如果一个人站在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面前和他说话,问他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什么感觉的,那我们肯定以为这个人太傻了,或者说,他一点常识都没有。婴儿首先需要模仿大人说话,逐渐培养起说话的基本能力,把说话的潜能激发出来。这个激发说话潜能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一个小孩通常在两三岁的时候才会开始简单地说上几句话,一个大人在和小孩沟通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其它方式,如肢体的表达,联想和猜测。在借助肢体表达、联想和猜测与小孩进行口头语言交流的时候,逐渐让小孩明白一些原来不会用口头语言表达的事情。而且,这种交流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这一长期不断重复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的过程。这一教育过程是十分基础的,仅仅是让作为个体的人从基本不会说话到基本会说话。尽管这一教育的内容十分基础和简单,但是,如果没有这一教育过程,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自发地开始说话。除了口头语言以外,人还有书面语言,而且,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十分丰富,书面语言更是逐渐演变成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从而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学习书面语言的各种表达形式是更高层次上教育的内容,这个更高层次上的教育往往需要通过更好的教育方式来实现,而书面语言更加丰富的这些表达方式更加能够体现人作为个体的内涵和独特属性。因而,在个体的人学会说话这一点上,教育对于人是必要的。

人是会思想的,并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帕斯卡尔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1]。如果没有思想,人就像苇草一样脆弱无力,或者说,如果人没有思想这种属性,就没有独特性,用“人”来指称这样的对象就是不合适的。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是一种独特的属性。人具有意识,指的是当他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总是出于自身主动的要求和意向,驱使自己去做这件事情。人有意识地去做事情,不是基于某种条件反射,也不是基于某种生理上的刺激,而是抛开这些机械的原因之外的自发原因。自我意识是对人自身去做的事情本身的一种反观,是跳出自身以外来看待自身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思想可能比语言更加复杂更加深刻,因而,思想相对于语言来说,更是一种需要教育和学习的东西。从没有思想到有思想,同语言一样,不是自发地形成的。思想需要语言作基础,人首先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才可能逐渐形成思想。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甚至可以说,语言对于人来说,就是所有的意义和内涵所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思想的教育就是语言教育的延伸和深化。

我们首先要将没有思想的存在者教育成具有思想的存在者。一种精细并合理的语言表达就涉及到语言的逻辑、语言的语法和语言的精确定义等等。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语言的逻辑、语言的语法和语言的定义都包含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中,只要我们逐渐掌握了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这些内容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这种观点看起来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这里所谓的掌握是什么意思并不明确。如果这里的掌握指的是一般的了解,通过反复的接触和运用变成一种习惯,那它似乎真的不需要费多少心思,甚至不用正规的学习就可以实现。如果这里的掌握指的是学会正确而严格的语言逻辑、正确的语法和尽可能精确的定义方法,那它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是事情了。因为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中,特别是口头语言表达中,往往不在乎严格的语言逻辑,有时候也没有遵循严格的语法,通常情况下,人们也没有对要表达的事情作精确的定义。如果想要从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的反复运用,通过与人进行闲谈和交流,而不是通过正规的教育和专门的学习,就想通过一种反复得来的习惯来实现语言表达的提升,是不合适的。

是否应当将那些没有清晰逻辑、没有语法基础、没有精确定义的内容包含在思想里面,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内容已经超出了基本的语言表达,是对某些事物形成的一些观点。这一现象与别的物种完全不同,具有独特性,因此,就其作为人的一种特殊属性,而且超出纯粹语言的意义而言,这些内容应当被算作一种思想。但是,作为一种存在的个体,人往往需要不断地进化、不断地往更好的方面转变。如果要从一种简单的、混乱的或者不够好的思想转变到一种深刻的、清晰的或者更好的思想,就需要教育对人进行一种引导和训练,让个体的人学会严格的逻辑、正规的语法和清晰的定义方式,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加明确和清晰的观点,找到这些观点之间更加可靠的联系,即学会更好地去思想。

意识是在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相伴随而产生的。当一个个体开始学会思想,并在头脑中产生了对一些事物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同自身的行为联系起来以后,就会在行动的时候或者行动之前,知道这些事物和自己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主动调整自身的状态,以决定是否要对某个事物采取行动以及怎样行动。如果没有一种清晰地思维将思想理清楚,如果不是教育引导作为个体的人学会更好地思考,他们在各种事物和自身行为之间可能构不成任何联系,即使构成了某种联系,这些联系也可能完全是不合理的,或者是模糊不清的。自我意识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观,一种超出自身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很多人可能在行为和思考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客观的考察结果显示并不是这样,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的自我意识不强烈或者不充分。为了更好地思想和行为,人也需要充分的自我意识,而且,个体的人还需要对自我意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因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对某些行为和思想的自我意识,这些自我意识在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也可能是不合理的,这种不合理的自我意识甚至可能阻碍自身进行正确的思想和做出正确的行为。就上面这两个要点来看,就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而言,高校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帕斯卡尔,何兆武.帕斯卡尔思想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卢梭.爱弥儿,李平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何卫平.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邓美林,男,重庆交通大学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教育哲学、西方哲学。

上一篇:小学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下一篇:杜威“从做中学”教育原则对中国高职教学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