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象征符号价值解读

时间:2022-07-20 06:21:30

民族旅游象征符号价值解读

摘要: 民族旅游是充满符号的世界,民族文化在旅游的开发中成为具有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符号。通过一系列的符号形式的展示,符号本身功能的传递,这些象征符号赋予作为旅游产品的民族文化以新的价值和意义。旅游中消费物的符号象征性意义超过了其本身的功能性,它折射出了旅游者的社会地位、身份、自我认同等多种象征价值。

关键词:民族旅游;符号;象征;解读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消费的核心,是它构成对民族旅游消费的需求与供给,同时也促使了民族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完成。当某一民族文化纳入到旅游开发过程中时,就不再单独作为该民族的生产或生活方式,而被放置于旅游背景和范畴之内,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殊意义。旅游是一种符号消费,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另类生活方式,旅游者对物的消费性质发生了变化,不再从使用角度来对物进行判断和消费,而是从物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价值认定,进而从这样的文化消费中获得身心满足。旅游消费于是成为一种将旅游者的社会地位、身份、品位、情趣、认同区分出来的象征消费。①

一. 民族文化中的象征符号价值解读

民族旅游符号的象征性源于各民族绚烂多姿、个性十足的独特文化魅力。“一个国家的民俗,如果其民族品格越鲜明,原始气味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那么,正是一种最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②地理单元的独特性和相对封闭性给予了各民族文化独有的品格,在这样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资源基础上构建的民族旅游符号必然具有其象征性特点,不同民族的符号系统象征着特有的民族,表达、传递着各民族鲜明、特别的民族形象。民族旅游中的象征符号依据民族文化意义表现出能指与所指功能。如游客到一家傣味餐馆用餐,一方面,傣族食物作为一种“物”(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可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达到填饱肚子的功能)还可以让游客看到食物的外形;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游客通过这一行为,可以体验另一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符号的所指—signified),体会到隐藏在食物背后的傣族历史与文化,使得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旅游吸引物的两种指示功能发生互动关系,从而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要和心智想象。

二.民族旅游消费中的符号价值

在经济进程中,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各个地区所获得的发展的资本是不平等的,作为能够更新改造自己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民族旅游地而言,必然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选择为宗旨,民族旅游地为了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包括经济资本、象征资本的多种投入成为当地发展的关键,在人们的选择不能脱离历史与现实的条件下,经济资本越不足的地方,象征资本所表现的作用越为明显和重要。以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火把节为例,由于经济转型的推动,原生形态和半原生形态的火把节符号的指述、表现功能以及传达功能为了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新式火把节当中,节日的内容由对于祖先和神的崇拜转换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了“旧瓶装新酒”式的旅游需要,这体现了民族旅游作为资本的象征符号价值。

旅游过程中对民族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是民族文化商品化过程,也是民族旅游符号化的过程,民族文化的商品化使民族文化成为资本,进入到民族旅游消费物的生产和消费中,极大的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旅游目的地发现地域文化的极大价值和作用。在消费社会“物”是一种符号,这是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观点,物只有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也就是说现代社会消费者从原来单纯的对物的消费转向注重对物所蕴含的意义即象征符号价值的追求。因此旅游者对民族旅游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需求,更多的是为了体验民族旅游地的文化,民族旅游的象征符号背后隐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它们本身的实用价值更为重要。作为民族旅游消费物的符号价值具有内在化的意义和外在化的两重象征特性。在旅游消费中,民族旅游消费物作为旅游者社会身份交流的一部分,当旅游者回到住地在他者面前进行展示和馈赠时,是对旅游者自我的呈现,旅游者将民族旅游消费物作为道具,以期待他者对自我的态度。民族旅游消费物在此意义上构建了人们所属阶层的等级和品位,民族旅游消费物成为旅游者自我外在化的象征,旅游者通过此消费物向外部世界确证了“我”的存在。某些时候旅游者消费民族旅游产品只是为了给自己留做纪念,这时它让旅游者确定并认同了民族旅游情景中的“我”的社会身份,获得了自我的确证。

注释:

①张晓萍.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马晓京. 旅游象征消费对云南石林旅游商品开发的启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P205.

②杨慧等.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P286.

参考文献:

[1] 彭兆荣. 旅游人类学[M]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P267-273.

[2] 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148-190.

[3] 罗康隆.论人文环境变迁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民族研究,2001(4).

[4] 杨慧等.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P286.

[5] 谢彦君等. 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p37-38.

[6] 张晓萍.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马晓京. 旅游象征消费对云南石林旅游商品开发的启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P205.

[7] 易中天. 艺术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曾 艳(1979—),女,云南永善人,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人类学研究。

上一篇:索尼α99的新“视”力 下一篇:我来推荐一本摄影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