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时间:2022-07-19 07:55:39

如何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一、剖析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库车县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实验,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通过第一轮的课改实验,对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虽有一定的帮助,但不少教师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听讲状态,被动地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模式中转圈,而教师处于主宰的地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学习几何的兴趣、解题的兴趣不浓,教师对数学思维培养价值认识不足,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认识、学习经验的积累价值认识肤浅,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联系意识、交流意识、反思意识、提出问题意识、质疑意识不强等。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

1、学校缺乏竞争机制,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数学教师,没有数学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就不能挖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也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县农村初中均为公办学校,校内缺乏竞争机制,进取性强的数学教师不多。虽然教师学历绝大部分达到大专及本科水平,但真正潜心钻研数学教学业务的教师为数不多。教师自己没有创新的意识,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怎么能发现和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教师教学方式更新缓慢,借助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贫乏,农村初中虽然配置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但不少老师(有的是青年教师)仍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传统教学模式,不少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被闲置,大量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2、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农村初中大量优质生源流失,剩余的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基础比较差,而初中数学难度逐渐增大,该科目又相对枯燥乏味,加上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于是对学习数学学科失去了兴趣。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1)学生自身素质:由于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初中生贪图享受、娇生惯养、没有吃苦的精神,意志不坚强,缺乏毅力和耐心,在学习数学时一碰到困难就会丧失信心,造成学习动力不足。

(2)学生上课情况:听课情绪不高,回答不积极,甚至不回答问题,课堂上很少有学生向老师提问题,下课几乎没有学生找老师答疑解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讲空话,有的打瞌睡,有的看课外书等。

(3)学生作业情况:抄袭现象严重,有的整个班的作业如出一辙,不去思考,只是把作业当作老师布置的任务,并不当作自己应该做的事,极少部分学生根本不做作业。作业中的错误,很少有人改正。

(4)学生反馈情况:许多学生已经形成了厌学情绪。而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师关心的是升重点中学及普高有希望的学生,对没有升学希望的学生放任自流。

(5)非智力因素(包括情趣、意志、注意力等)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影响: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常知难而退,陷入自卑――畏惧――厌恶的恶性循环中,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

3、传统的评价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量化为特征。在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还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老百姓的升学观念未能根本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局面没有彻底扭转。考试“排队”仍大面积存在,持续不断地用分数和排队来甄别学生数学成绩的优劣,使那些原本充满学习热情的学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如果评价把学生心理搞得过于脆弱,造成学生原有的学习热情和愿望一点点丢失,那么这样的评价就非改不可。

4、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农村初中的不少数学老师对学困生没有认真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甚至歧视他们。学困生在数学教学中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教师没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和调整某些要求,以满足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促使教与学的适应,教与学的统一。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思维和认识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认为“教得好不好不是教师的责任,学得好不好是学生的责任”,很少从自己教学方面探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易引起原本有意注意时间较短的学生学习注意力分散。学困生由于长期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学习数学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而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耐心忽视了这一重要环节。

三、学生学习数学潜能开发的途径

1、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①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往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氛围中,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②教师还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发挥师生间的亲和力作用。教师要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中,力求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③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

2、挖掘数学内在美,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数学的美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价值美,几何图案对称的均匀和谐美,数字的准确美等,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数学的和谐美表现在结构的协调性、对称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内部规律的组织性和对于美好事件的主宰。” ②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数理运算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数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中的美无处不在,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获得成功的自豪感,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之中。

3、强化基本功训练,让学生在学会数学中找到自信

数学教学不应只关心学生学会数学,而更应关注学生会学数学。然而,实践告诉我们,不“学会数学”就无从谈学习兴趣,更不可能“会学数学”。就目前农村初中的现状看,七年级读完了还不会分数计算,有理数没有入门的学生不在少数。试想这些别人讲的听不懂、分组讨论讲不出、自己动手做不对的同学,怎么能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数的运算、代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等基本功,不仅是进入数学殿堂的敲门砖,也是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与自然问题的基石,更是建立学习数学兴趣的前提。这些基本功必须让学生反复训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找到自信。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推动学生进行有意识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他们学习的需求,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因为思维能够使人从朦胧走向清晰,从未知走向已知。” ③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差距,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在教学中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的活跃,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要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设置的问题应该既是学生可以接受的,也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可激发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排除障碍。

5、增强学生成就感,在自我实现中认识自身价值

成就感是一个人保持对于某一活动感兴趣的原动力,然而在农村初中要用一刀切的要求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运用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要求、区别对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潜能,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既注意到开发优等生的潜能,又兼顾到学困生,避免总给他们以失败的体验,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积累成功中得到强化。第二,教师要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因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④当学生真正感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就是我自己的时候,由此而产生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会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初中学业考试命题要继续降低难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自信心。

上一篇:如何做好幼儿的常规教育 下一篇: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