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时间:2022-07-19 05:54:15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既不是同一概念,也不是同位概念。所谓“启发式教学”指的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而课堂提问则是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前者是教学原则,后者是贯彻该原则的手段之一。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课堂提问仅只是其中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形式主义的提问,其实质仍然是注入式的,毫无意义的。诸如“……因此,我们说,志愿军战士的确是最可爱的人,对不对?”“你们说,这雷峰塔该不该倒掉”之类。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不是形式主义呢?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主要要注意提问的合理性、明确性、针对性、量力性和启发性。

1.所谓合理性,一是指提问中的已知判断不能是学生根本不知道的。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已知领域,不熟悉初中语文教材的有关内容,提问就难免是不合理的。如对初二年级的学生提问:“‘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中有几处是词类活用?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又如:在学生才预习过《故乡》的课文后就提问:“你认为‘豆腐西施’杨二嫂是怎样一个人物?作者对其是采取什么态度的?”这类问题当然是不合理的。其二是指提问不能无疑而问。如“韩麦尔先生的这些爱国言行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未知就包含在已知中,无需再思考,当然也是不合理的。

2.所谓明确性,就是说问题要提得明晰,使学生能弄清问题的性质和要求,否则,学生就无从思考,无从作答了。一是问域不能过大,问域过大,学生会无所适从的。如教学《荔枝蜜》时问“起初,我对蜜蜂是怎样一种感情?”这个问题就是明确的,如果问:“开头是从哪里写起的”?问句中“哪里”这个问域就太大了,学生无从作答。二是问句中的概念不能含混不清。概念不明确,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仍以上文为例,如果问“课文‘蜜蜂’象征什么?”就是明确的,若问“蜜蜂是表示(或:代表)什么的?”就问得不明确。三是要求学生分类的问题,问句中的概念不能是相容的。例如“哪些词表现了大海的愤怒与凶猛?哪些词表现了大海的巨大力量与威严气势?”概念相容,令学生无法作答。此外,问句不能有歧义,有了歧义,模棱两可,也会令学生不知应如何作答。

3.说到针对性,王安石谓之“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取其义不固。”提问要有针对性,一是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以切合学生求知的需要。二是要在学生无疑之处置(设)疑,以唤起学生新的求知需要。如果所问的都是学生本来就知道,就了解的问题,或者课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的问题,如“竺可桢为什么要从北海公园里去上班?”“卢进勇为什么要把那点面团捏成长条?”之类,都是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4.量力性。提问的难度要适度,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正所谓跳起来就能摘到的果子。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繁简适当。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问,答域应在学生的最近知识发展区里面,既需要认真的思考或讨论,而又非“丈二的和尚”。太难太繁,超越学生已知的知识范围,学生就无从思考、推导,导致学生置之不理;若太易太简,一则难以引起学生重视,再则学生无需思考,问而无益,徒耗师生的时间和精力。违反量力性原则的提问,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教于学皆无益。

5.启发性。其实,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设疑解惑的。那些不假思索即可回答的问题,或者思考性很差的提问,都是拙劣的。疑问句中的是非问、选择问等,如果不追问一个“为什么”“何以见得?”就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如“车夫真是自讨苦吃吗?”

二、课堂提问的优缺点

我十余年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课堂提问也有其不足,这是和它的长处相互依存的。例如: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实际,而且一次问答一般仅限于教师与一个或很少几个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处理不好就可能形成只有少数学生积极,多数处于消极的境地;不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也不利于保持知识的完整性等等。

但是,课堂提问法具有许多优点,这是不容置疑的。

1.能够唤起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克服随意注意,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之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其主要价值所在。

2.学生也有提问的机会,有分辩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从而增强其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它的又一主要价值所在。

3.提供了口语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口语表达的练习,培养说话能力。

4.既有从教师到学生的知识传授,又有从学生到教师的信息反馈,使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理解、掌握及至巩固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

总之,用提问的方法来讲授知识要比只是讲解结论要好得多,因为提问可扩展说明,得出以事实为基础的结论。师生间提出的思考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乃至提高教学质量的较好方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农村学校发展内涵和需要解读 下一篇:高职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