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影子银行”:野蛮生长后的隐忧

时间:2022-07-19 02:29:53

中国式“影子银行”:野蛮生长后的隐忧

影子银行野蛮生长

2013年元旦,人民网刊登了这样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影子银行野蛮生长》。该文中说:盘点2012年金融领域的热门事件,“影子银行”当仁不让地成为最主要的关键词之一。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在研究报告中预计,中国内地“影子银行”放款量或已占社会融资总量的“半壁江山”。该文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估计约为15万亿到17万亿元,这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

此前不久,2012年12月20日,广发证券的报告更加惊人,该报告称,国内“影子银行”规模约30万亿元。可2011年中国的GDP不过47.3484万亿元,所占的比重竟超过了60%,这就不能不使我们高度关注影子银行的存在和生长了。

什么是影子银行

也许,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什么是影子银行?

尽管官方并未给出明确的“影子银行”定义,但在中国,它被普遍认为主要集中于三种形式的融资。

第一类是银行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第三类则是民间金融。包括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民间金融、私募投资、对冲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这种融资方式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这样的现状,就不能不让我们喜忧参半,影子银行到底合法不合法?

美国的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并非中国独有,不只在中国如此,在国外更加疯长。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影子银行”系统,2011年资产达23万亿美元;其次是欧元区,22万亿美元;然后是英国,9万亿美元。

“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接纳,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

本世纪之初,欧美国家出现了脱媒型信用危机,即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赢利下降、银行倒闭等风险。即爆发于2007年末的全球金融危机。

为了应对这种脱媒型信用危机,不仅政府大规模放松金融部门的各种管制,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等层出不穷。

随着美国金融管制放松,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体系也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比如,在各类金融产品中,美国金融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发展,更是远远超过传统金融产品。截至2007年底,传统金融产品总值约为70万亿美元,1999年至2007年间,其年均增长为5.9%。而衍生产品名义合约额超过了165万亿美元,其年均增长为21.7%。

影子银行严重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

201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国境内信贷风险提出警示。“虽然中国银行业维持了较低的不良贷款率,但市场对其信贷质量,尤其是对小微贷款的担忧,可能会严重影响非银行借贷机构。”

GFSR报告显示,目前,亚洲、中东及拉丁美洲一带国家的银行市净率(PB)均较2010年水平严重下滑,其中以中国银行业的下降幅度最高,市净率最低。不过笔者以为,这并不是个坏消息,也许是个好兆头。

IMF还提醒投资者需警惕中国的信贷风险、流动性错配及非银机构的道德风险。GFSR报告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影子银行”急速膨胀。近期内地经济放缓,整体信贷受到压制,非银行信贷的重要性反而增加。这使得私人企业能得到更多的信贷资源,但也对全国的金融稳定带来挑战。

这个警告倒是真的需要警觉。中国2011年的全民皆放高利贷,以及2012年为祸全国的高利贷崩盘,对中国金融是一个严重的警告。

中国“影子银行”系统中,非正式贷款者是最不透明的,大约占了全国GDP 6%至8%的份额,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目前,这些企业正面临较高的信贷风险,体现在借贷利率高达20%或以上。受中国经济下滑影响,这些非正式贷款者正面临急剧上升的不良贷款。

“中国的影子银行是我们比较担忧的一个领域。过去几年,中国的影子银行通过各种贷款工具和中介机构迅速增长,这的确是一个风险。”IMF负责人表示,通过影子银行提供的借贷总额,占中国GDP的比率高达40%。目前情况来看,加强影子银行监管非常重要。

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制造业企业持续面临去库存化、去产能化甚至去产业化的压力、房地产开发商继续受制于宏观调控、新增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低下,那么中国“影子银行”的资产方可能急剧恶化。

一旦投资者的信心下降,新发行理财产品规模收缩造成“借新还旧”的游戏难以为继,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一旦爆发系统性风险,直接的买单者可能有两个:一是地方政府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买单,但如果持续的房地产宏观调控造成土地市场交易低迷,那么地方政府本就面临收不抵支的困扰,遑论为融资平台买单;二是商业银行为表外亏损买单,但如果中国制造业企业、地方融资平台与房地产开发商出了偿付问题,商业银行表内资产的不良率也可能飙升,单单应对表内风险都可能力有不逮,更不用说兼顾两头。

上述分析意味着,一旦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出了问题,最终的买单者将或是影子银行产品的购买者,或是中央政府。

如果由中国的民众投资者来最终买单,那么危机的爆发将造成居民存量财富的蒸发,使得居民消费变得更加疲软,损害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如果由中央政府来买单,这意味着过去十年内商业银行体系改革的方向被严重逆转。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去杠杆化给影子银行体系造成的冲击,将是一项艰巨挑战。

如何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表示,中国金融五年内最大的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他认为,这个风险既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密切相连,也与现在资本市场的风险相关。

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事实上,自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以来,各地民间金融的风险便已陆续暴露,并牵连当地的银行系统。由此看来,如何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然,应当看到,监管层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也付出了努力。比如以各种方式切断银行系统与影子银行的联系,规范银信合作、将表外业务尽可能纳入表内、加强银行业与影子银行、民间金融之间的防火墙建设等。

从银监会年报看,自2009年开始,“影子银行”字眼频现。在2010年年报中,“影子银行”提到了 16次,2011年年报则提到了14次,并特地开设了“影子银行”专栏。

要解决中国金融风险必须推进改革:

一是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两率”的市场化改革;二是放开金融市场的准入,让更多民间资本更加自由地进入市场从事金融业务。让地下的金融活动公开化;三是推动银行业改革,让商业银行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四是打破配置金融资源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平,完善金融组织机构,尤其需要改进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原处于地下的影子银行系统,按照正规的方式运营,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平衡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与收益。

“影子银行”不会销声匿迹,不会被取缔。但会被规范,使其在经济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上一篇:我国药品价格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网上买保险能否“保险”